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渔父》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渔父》

 
 屈原既放, 屈原已经遭到放逐,
 游于江潭。① 游荡在沅江边上。
 行吟泽畔, 他在江边且行且吟,
 颜色憔悴,② 面容是那样憔悴,
 形容枯槁。③ 身体是那样枯瘦。
 渔父见而问之曰:④ 渔翁见而问他道:
 “子非三闾大夫欤?⑤ “您不是三闾大夫吗?
 何故至于斯?”⑥ 为何来到这样一个地方?”
 屈原曰: 屈原回答道:
 “举世皆浊我独清,⑦ “整个世道都混浊只有我干净,
 众人皆醉我独醒,⑧ 人人都喝醉了只有我清醒,
 是以见放。” 因此怎能不被流放。”
 渔父曰: 渔翁劝他道:
 “圣人不凝滞于物,⑨ “圣人不拘泥于任何事物,
 而能与世推移。 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
 世人皆浊, 如果世上的人都混浊,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⑩ 您何不搅浑泥水助澜推波?
 众人皆醉, 如果人人都喝醉了,
 何不𫘪其糟而歠其醨?(11) 您何不既吃酒糟又把酒大喝?
 何故深思高举,(12) 为何遇事深思志行高洁,
 自令放为?”(13) 以至于使自己遭到流放?”
 屈原曰: “吾闻之:屈原回答道: “我听说:
 新沐者必弹冠, 刚洗过头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
 新浴者必振衣。 刚洗过澡要把衣服抖抖。
 安能以身之察察,(14) 怎能让干干净净的身体,
 受物之汶汶者乎?(15) 去沾染外物的污浊?
 宁赴湘流, 我宁愿投入湘江水里,
 葬于江鱼之腹中。 葬身在鱼腹之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16) 怎能让洁白纯净的东西,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污?”
 渔父莞尔而笑,(17) 渔翁听后微微一笑,
 鼓枻而去。乃歌曰:(18) 敲击着船舷边走边唱道:
 “沧浪之水清兮,(19) “沧浪之水清又清啊,
 可以濯吾缨。(20) 可以用来洗我的头巾。
 沧浪之水浊兮, 沧浪之水浊又浊啊,
 可以濯吾足。” 可以用来洗我的泥脚。”
 遂去,不复与言。 唱着就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注】①江: 沅江。一说指湘江。郭沫若 《屈原赋今译》 认为应指沧浪江,正与下文渔父所唱“沧浪之水” 相应。按《沧浪歌》是楚地久已广泛流传的古歌谣,渔父引用是不受地理环境局限的,故不能认为本篇所写之事就发生在沧浪江。潭: 水深处。②颜色: 脸色。③形容: 形体容貌。枯槁: 清癯瘦瘠貌。④父(fu) :对从事某种行业的人的通称。⑤三闾大夫:春秋楚官名,是掌王族屈、景、昭三姓的官。屈原最后曾任此职。⑥斯: 这里。指江潭。沅江在楚国西南僻远处,故有是问,一说“至于斯”是“落到这种地步”的意思。⑦浊,清:指行为品质而言。⑧醉、醒:指对现实环境的认识而言。⑨凝滞: 冻结不解叫凝; 停留不前叫滞。凝滞,引申为拘泥、执着的意思。⑩淈 (gu):搅浑,扰乱。(11)𫘪 (bu) :吃。 糟:酒滓。歠 (chuo) : 饮。 醨 (li) : 薄酒。(12)深思:指忧国忧民。与上文“独醒”之义合。高举: 指行为高出于世俗。与上文“独清”之义合。(13)令:使。为:助词。(14)察察: 清洁,高洁。(15)汶汶 (men) : 蒙受污垢沾辱。(16)皓皓:洁白貌。(17)莞 (wan):尔形容微笑。(18)鼓枻 (yi) : 叩击船舷。枻,船旁板也。一说为摇动船浆。(19)沧浪 (lang) :水名,即 汉水。(20)缨: 结冠的带子。以二组系于冠,卷结颐下。
 
 关于本篇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汉王逸 《楚辞章句》 云: “《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但又说: “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前后矛盾,则似非屈原所自作。宋朱熹 《楚辞集注》 云:“《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渔父盖亦当时隐遁之士,或曰亦原之设词耳。“清蒋骥 《山带阁注楚辞》云: “或云此亦原之寓言,然太史采入本传,则未必非实录也。”虽然都部分地言及系屈原所作的理由,但仍欠充足,可备一说。因篇中一再说 “屈原既放”、“屈原曰”,又似出于第三者的记叙。故今之研究者多认为非原屈所作,和 《卜居》一样,可能是楚人因悼念屈原而作。
 从内容上看,作品以屈原放逐江南为背景。他最后由沅入湘,自沉汨罗。篇中说他 “宁赴湘流,莽于江鱼之腹中”,可见时间地点当在进入沅江之后,怀石沉湘之前。从写法上看,则是通过与渔父的对话形式,从两种不同思想意识的对比上,表现屈原面对现实、坚持真理、热爱祖国、至死不渝的人生态度。诗中明显地透露出作者对屈原的尊敬与同情,代表了当时人们对屈原投江殉国这一历史悲剧的深刻理解。由此可见,屈原的遭遇以及由此所表现出来的屈原不愿同流合污、坚强不挠的意志,“伏清白以死直”的精神,在当时广大的楚国人民中确曾留下深刻的影响。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而又抒情味极浓的散文诗。而议论则以二人问答的形式出之。问答的双方,针锋相对,相辅相成,而以突出屈原的形象为主。渔父,代表具有道家思想的隐者为一方,写渔父在于写屈原。因此,研究渔父直接关系到正确理解篇中屈原的形象及其思想。渔父的形象及其思想,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前部分与屈原的问答,一是后部分所唱的《沧浪歌》。就问答而言,当渔父知道屈原遭到流放及其原因后,说了一通劝导的话。它包含三层意思: 一是以所谓“圣人”为标准,“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即对待客观事物,不要固守执着,而要随世俗进退转移,随俗方圆。二是进一步解释怎样做才合乎“圣人”对待客观事物的观点和态度,即“世人皆浊”,就应该“淈泥扬波”; “众人皆醉”,就应该“𫘪糟歠醨”,说穿了就是同流合污, 随波逐流, 甚至推波助澜。三是用反诘收束论点,以“何故深思”反驳屈原的“独醒”,以“何故高举”否定屈原的“独清”,以“自令放为”的结果说明屈原言行的失误。然而屈原不卖帐,渔父大不以为然,故寓意极深地“莞尔而笑”。再看渔父离开时击节唱出的歌辞。这首歌,最早见于《孟子·离娄章句上》(只二“吾”字原皆为“我”字) 。《文子》所载字句略有不同: “混混之水浊,可以濯吾足乎; 泠泠之水清,可以濯吾缨乎。”意思差不多。两书所载,用意各别,姑且不论。渔父此处所唱,显然是因歌寄意以讽劝屈原。秋来水落则清,水清则濯缨,喻遇世昭明,可冠缨而仕; 初夏水涨则浊,水浊则濯足,喻遭世昏暗,宜抗足远去。总的来说是喻人的言行应因时而异,与客观现实相适应。这仍是讽劝屈原与世浮沉,隐退自全。或者说,渔父前面的议论正是后面歌辞的注脚。无论议论与唱歌,表面看是一种善意的规劝,实际上宣扬的是避世隐身、 韬光含章、与世推移的消极的道家思想。
 那么,屈原的观点和态度又如何呢?他有两段答话,一是说明“见放”之由。“举世皆浊”、“众人皆醉”可见世道的黑暗和世人的贪鄙;“我独清”、“我独醒”可见屈原志行的高洁和对祖国形势以及自身遭遇的清醒认识。二是回答和否定渔父逃避现实、明哲保身的消极态度。《荀子·不苟》云: “新浴者振其衣,新沐者弹其冠,人之情也。” 日常生活中人们沐浴拂尘,尚且不愿让清洁的身体蒙受尘秽的污染,何况涉及人贞洁的品质呢! 与其苟活全身,不如怀石沉江。于此,屈原玉可碎不可改其白,竹可焚不可毁其节的高洁自奉、不慕利禄、不从流俗的崇高形象,已跃然纸上。与渔父对比,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思想典型: 一个不分黑白,随波逐流; 一个明辩是非,至死不渝; 一个从个人出发,意图在于全生;一个从社会着眼,目的在于济世; 一个“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 一个“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以身殉国。“道不同,不相为谋”,结果只好异途殊趋,各行其志。作品正是在这鲜明的对比中,对屈原作了热情的赞颂。
 在语言的运用上,记叙对话多用对偶排比辞格,凝炼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作品的气势和感情色彩,读来音节整齐匀称,节律铿锵有味。在语言形式上,更加接近散文,由此可略见楚辞文体的流变,由辞到赋,以至后来在汉代散体大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渔父》注释和全文翻译 - 可可诗词网

《渔父》

《楚辞》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𫗦(11)其糟(12)而啜(13)其醨(14)?何故深思高举(15),自令放为(16)?”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17)者必弹冠,新浴(18)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19),受物之汶汶(20)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21)而笑,鼓枻(22)而去,乃歌曰:“沧浪(23)之水清兮,可以濯(24)吾缨(25);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注释】①江潭:湘江一带。

②颜色:脸色。

③形容:形体容貌。

④枯槁:枯瘦。

⑤渔父(fǔ):渔翁。父,同“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⑥三闾大夫:楚国官职,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屈原曾任此职。

⑦是以:因此。

⑧见放:被放逐。见,被。

⑨凝滞:拘泥,执著。

⑩淈(gǔ):搅浑。

(11)𫗦(bū):吃。

(12)糟:酒糟。

(13)啜(chuò):饮。

(14)醨(lí):薄酒。

(15)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命清高。举,举动。

(16)自令放为:使自己被放逐呢?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17)沐:洗头。

(18)浴:洗身。

(19)察察:洁净。

(20)汶(mén)汶:玷辱。

(21)莞尔:微笑的样子。

(22)鼓枻(yì):敲打船板。

(23)沧浪:水名,汉水的支流,在今湖北境内。或谓沧浪为水清澈的样子。

(24)濯:洗。

(25)缨:系帽的带子。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湘江边上徘徊,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身形面容枯瘦。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著,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薄酒?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自命清高、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字数:1277

李支舜 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242-244页.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3: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