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摽有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摽有梅》 诗歌。《诗经·国风·召南》的第九首。这是一首情歌。诗中描述的是一群青年男女欢聚时,一个姑娘向小伙子们抛出梅子以求得爱情的情景。她坦率地表白: “谁真心爱我,我就嫁给谁。”诗率真而朴实,反映出了这个姑娘大胆泼辣的性格。 《摽有梅》其实七兮。果子剩下十之七呀。 求我庶士②,有心求我的小伙子, 迨其吉兮③! 不要错过好时机呀! 摽有梅,梅子一个个抛出去, 其实三兮。果子只剩十之三呀。 求我庶士,有心求我的小伙子, 迨其今兮④! 吉日良辰在今天呀! 摽有梅,梅子一个个抛出去, 顷筐塈之⑤。筐里的梅子全抛过来。 求我庶士,有心求我的小伙子, 迨其谓之⑥! 姑娘等你把口开呀! [注释] ①摽(biao):抛。一作落。②庶:众。士:未结婚的男子。③迨(dai):及,趁。吉:好日子。④今:现在。⑤顷筐:浅筐。塈(qi):给予。⑥谓:告诉。 [赏析] 《摽有梅》是首情歌。歌唱的是一个年轻女子大胆地追求小伙子,呼唤爱情的到来。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评论“郑卫之乐”时说:“郑卫之乐,皆为淫声。然以诗考之,卫诗三十有九,而淫奔之诗才四之一,郑诗二十有一,而淫奔之诗已不翅七之五:卫犹为男悦女之词,而郑皆为女惑男之语;卫人犹多刺讥惩创之意,而郑人几于荡然无复羞愧悔悟之萌,是则郑声之淫,有甚于卫矣。”(《诗集传》卷四)按照朱熹的理论,歌唱男女爱情的诗篇,都是淫诗;描写女子追求男子的诗,如这首《摽有梅》,是淫诗中之尤淫者。这种评判反映了朱熹作为理学家对爱情诗的偏见,也是缺乏事实依据的。 《摽有梅》大约创作于西周末年东周初。《周礼·地官·媒氏》记载,当时“媒氏掌万民之判(婚配)。……中(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这与今天某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颇为相似。《摽有梅》正是这种社会风尚的反映。它塑造了一个大胆地追逐爱情生活而又有几分矜持的少女的形象。在一个梅子成熟的日子里,在一个类似“有女如云”的东门之外或“洵訏且乐”的溱洧之滨的男女相会的地方,她,手挎一篮梅子,不断地向小伙子们抛去,公开表示求爱。古俗:在某种特定的男女青年集会场所,女子把成熟的果子,向她所属意的男子抛去,这就是表示求爱;男方如果同意,便报以某种礼物,表示“永以为好”,双方即可结为夫妇。如《卫风·木瓜》:女子把木瓜、木桃、木李投给男子,男子回报女子以琼琚、琼瑶、琼玖,遂订终身之盟。本诗中的女子,在求爱方面,既有大胆一面,却又带几分矜持,你看:她把梅子一个又一个地向小伙子抛去并示求爱,怀着几分焦急的心期待爱神的到来,却偏说“求我庶士”,是小伙子爱慕她,追求她;她向小伙子求爱,自己却不开口,偏要启发等待小伙子开口。这不是情场老手的故作姿态,而是情窦初开的少女在叩击爱情之门时所常有的羞涩感与自尊心的表现。 《诗经》中的诗,就其艺术结构来说,有个显著特点,即重章叠句。这一特点是诗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从诗与乐与舞的关系说,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可分为三个大阶段:一是诗与歌与舞相结合的阶段; 二是诗、乐与舞脱离的阶段;三是诗脱离乐而独立的阶段。《诗经》是诗进入第 二阶段的产物,三百篇中,除少数古代传下来的颂诗还没有脱离舞外,大都是诗乐结合的乐诗。乐是为了配合礼的。当时祭天祀祖、送往迎来、遣戍劳归……都要奏乐。礼的进行有个过程,乐的演奏为了适应这个过程,往往要把一支短小的乐歌重奏一遍至多遍。乐的意义比较抽象,不避重复;诗的语言具体明确,忌讳重复,于是演唱时不得不更换一些字句。这就是重叠句产生的背景。字句的更换有两种情况:一是字面换了,内容不变;一是字面换了,内容也有了发展变化。本诗三章,每章四句,第二章换了两个字,第三章换了六个字。诗句的更换属于后一种情况:一筐梅子,一个个抛出去,只剩下七成了——只剩下三成了——全抛光了;少女的心情也随着梅子数量的变化而变化,求爱心情越来越迫切,越来越焦急,希望小伙子赶快选个好日子向她求婚——希望求婚就在今天——希望求婚就在此时此刻,她立等小伙子开口。诗中重章叠句的运用,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事态的发展过程与人物的心理变化。 《摽有梅》摽有梅,(一) 梅子纷纷落, 其实七兮。树上还有十分之七啦。 求我庶士,(二) 追求我的那人儿, 迨其吉兮!(三) 莫错过好日子哪! 搮有梅,梅子纷纷落, 其实三兮。树上还有十分之三啦。 求我庶士,追求我的那人儿, 迨其今兮!(四) 今天就是好日子哪! 搮有梅,梅子纷纷落, 顷筐塈之。(五) 用筐儿把它拾起啦。 求我庶士,追求我的那人儿, 迨其谓之!(六) 只要说一句就行哪! 注 释 (一)毛亨:“摽,落也。盛极,则隋落者,梅也。尚在树者七。” 郑玄:“梅实尚余七未落。” 陈奂:“传以七三为在树者之实数。言梅实之隋落者多,而未隋落者,有七有三也。” (二)郑玄:“求女之当嫁者之众士,宜及其善时。” (三)朱熹:“迨,及也吉,吉日也。” (四)朱熹:“今,今日也。盖不待吉矣。” (五)毛亨:“塈,取也。” (六)朱熹:“谓之,则但相告语,而约可定矣。” 注 音 摽biao鳔 塈xi戏又读ji既 《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诗经·召南》 本诗可说是《周南·关雎》的姐妹篇。《关雎》是男求女的炽热歌唱,此诗则为女求男的大胆呼唤。 三章诗歌以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循序递进,而每章诗歌又明显地分成前后两部分。前半章一例采用“兴而比”的体式,后半章则都取直述心曲的赋法。 南国产梅。三春过后,梅子黄熟,纷纷下落:“摽(biao,落)有梅,其实七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梅子落地,枝头由七成渐减至三成,终于完全落光, “顷筐(畚箕)塈(xi,取)之”,可以用浅筐来拾取了。这眼前景象触发了诗中青春少女心灵上的强烈震颤。她由梅树上梅子无可挽回的稀落,敏感到自己的年华也将随流逝的时光而无情消衰。青春的脚步无法留住,然而她决不能坐等红颜衰老。她要珍惜这美好却又易逝的青春,主动追求爱情。于是这位年华将过的姑娘,竟不顾一切地吐露了自己的心声:“求我庶(众)士(未婚男子),迨(趁着)其吉兮。”——追求我的小伙子啊,切莫错过这吉日良辰。多么直率、真诚的呼声。而随着“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求我庶士,迨其谓兮。”——向我求爱的年青人啊,欢乐佳期就在今朝。只要你开口一声我就应承——的叠唱递进,姑娘求爱的心情也就显得更为迫切、亟亟难待。 “摽有梅,急婿也。”(龚橙《诗本谊》)说得不错。 朱熹评述此诗时有一句“惧其嫁不及时”的话(《诗集传》),很可以作为理解本诗时的参考。古代文献记载,古时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过了这个年限就是不及时了。一年当中以秋冬为嫁娶正时,仲春之月为期尽,超过这个月限也算不及时了。为补救男女不能及时嫁娶这个社会问题,《周礼·媒氏》中还载有一则促成婚配的权宜办法:“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由此看来,本诗的作者,可能就是一位过时未婚的姑娘了。 人们珍惜青春、渴求爱情,古往今来有多少诗文作品把它作为吟诵的中心,所歌唱的是人性的觉醒、生命的激情。本诗的永恒价值大概正在于此吧。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