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孝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孝经》

 《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汉兴,长孙氏博士江翁,少府后仓谏大夫翼奉,安昌侯张禹传之。各自名家经文皆同,唯孔氏壁中古文为异。
 

《汉书·艺文志》


 夫孝者,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自天子达于庶人,虽尊卑有差,及乎行孝,其义一也,先王因之以治国家,化天下,故能不严而顺,不肃而成,斯实生灵之至德,王者之要道。孔子既叙六经,题目不同,指意差别,恐斯离散,故作《孝经》,以总会之,明其枝流虽分,本萌于孝者也。遭秦焚书,为河间人颜芝所藏。汉初,芝子贞出之,凡十八章,而长孙氏博士江翁,少府后仓,谏议大夫翼奉,安昌侯张禹,皆名其学。又有古文《孝经》与古文《尚书》同出,而长孙有“闺门”一章,其余经文大较相似,篇简缺解。又有衍出三章,并前合为二十二章,孔安国为之“传”。至刘向典校经籍,以颜本比古文,除其繁惑,以十八章为定。郑众、马融并为之“注”。又有郑氏注相传,或云:郑玄。其立义与玄所注馀书不同,故疑之。梁代安国及郑氏二家并立国学,而安国之本,亡於梁乱。陈及周齐唯传郑氏。至隋秘书监王劭於京师访得“孔传”,送至河间刘炫。炫因序其得丧,述其议疏,讲於人间,渐闻朝廷。后遂著令与郑氏并立。儒者喧喧皆云:“炫自作之,非孔旧本。”而秘府又先无其书。又云:魏氏迁洛,未达华语,孝文帝命侯伏、侯可、悉陵以夷言译《孝经》之旨,教于国人,谓之《国语孝经》。今取以附此篇之末。
 

《隋书·经籍志》


 七,曰《孝经》,以纪天经地义。
 

《旧唐书·经籍志》


 《尔雅》曰:“善父母为孝。”《皇侃》曰:“经者常也,法也。”此经为教,任重道远,虽复时移代革,金石可消,而为孝事亲常行,存世不灭,是其常也。为百代规模,人生所资,是其法也。言孝之为教,使可常而法之。《易》有上经、下经;《老子》有道经、德经。孝为百行之本,故名曰:孝经。
 

宋·邢昺《孝经·御制序并注·疏》


 夫《孝经》者,孔子之所述作也。述作之旨者,昔圣人蕴大圣德,生不偶时,适值周室衰微,王纲失坠,君臣僭乱,礼乐崩颓。居上位者赏罚不行,居下位者褒贬无作。孔子遂乃定《礼》《乐》、删《诗》《书》;赞《易》道以明道德仁义之源,修《春秋》以正君臣父子之法。又虑虽知其法,未知其行。遂说《孝经》一十八章,以明君臣父子之行所寄,知其法者修其行,知其行者谨其法。故《孝经·纬》曰:“孔子云:‘欲观我褒贬诸侯之志,在《春秋》;崇人伦之行,在《孝经》’。”是知《孝经》虽居六籍之外,乃与《春秋》为表矣。先儒或云:夫子为曾参所说,此未尽其指归也。盖曾子在七十子中,孝行最著。孔子乃假立曾子,为请益问答之人,以广明孝道。既说之后,乃属于曾子。洎遭暴秦焚书,并为煨烬。汉膺天命,复阐微言。《孝经》河间颜芝所藏,因始传之于世。自西汉及魏,历晋宋齐梁,注解之者,迨及百家。至有唐之初,虽备存秘府,而简偏多有残缺,传行者唯孔安国,郑康成两家之注,并有梁博士《皇侃义疏》播于国序。然辞多纰缪,理昧精研。至唐玄宗朝,乃诏群儒学官,俾其集议。是以刘子玄辨《郑注》有十谬七惑,司马坚斥《孔注》多鄙俚不经。其馀诸家注解,皆荣华其言,妄生穿凿。明皇遂于先儒注中,采摭菁英,芟去烦乱,撮其义理允当者,用为注解。至天宝二年注成,颁行天下。仍自八分御札,勒于石碑,即今京兆《石台孝经》是也。
 

宋·傅注《孝经注疏·序》


 《孝经》有今文、古文二本。今文称郑元注,其说传自荀昶,而郑志不载其名。古文称孔安国注,其书出自刘炫,而《隋书》已言其伪。……《御注》既行,孔、郑两家遂并废。……今详考源流,明今文之立,自元宗此注始。元宗此注之立,自宋诏邢昺等修此疏始。众说喧呶,皆揣摩影响之谈,置之不论不议可矣。
 

《四库全书总目·经部·孝经正义》


 熹旧见衡山胡侍郎《论语说》;疑《孝经》引《诗》非“经”本文,初甚骇焉。徐而察之,始悟胡公之言为信,而《孝经》之可疑者不但此也。因以书,质之沙随程可久丈。程答书曰:“顷见玉山汪端明,亦以为此书多出后人傅会。”于是乃知前辈读书精审。其论固已及此,又窃自幸,有所因述,而得免于凿空妄言之罪也。
 

宋·朱熹《孝经刊误·跋》


 此是春秋战国间,七十子之徒所作,稍后《论语》。而与《大学》、《中庸》、《孔子闲居》、《仲尼燕居》、《坊记》、《表记》诸篇同时,如出一手。故每说一章,必有引“经”数语以为证,此篇例也。
 

清·毛奇龄《孝经问》


 【评】《孝经》全文仅一千九百馀字,但历代争论纷纭,至清代姚际恒证其为伪书方止。初为《吕氏春秋·审微篇》引录,大约汉以前即有古本。汉有古文(孔安国)、今文(郑玄)两派,到唐玄宗注本,定于一尊。宋朱熹则疑其舛误,擅自删改,著《孝经刊误》,为清代学者所不取。观历代纠纷,此书并非全伪,亦绝非孔子所作,此可以论定也。

《孝经》 - 中外名书奇书 - 可可诗词网

《孝经》

《孝经》

旧传为孔子后学所作。儒家经典之一。汉代有古文本《孝经》,出孔子壁中,共22章,已佚。现存于《知不足斋丛书》中的古文本系隋代刘炫伪托。今文本《孝经》共9卷,包括开宗明义、天子、诸候、卿大夫、士、庶人、三才、孝治、圣治、纪孝行、五刑、广要道、广至德、广扬名、谏诤、感应、事君、丧亲等共18章。认为孝是天经地义的常理,和治家治国的根本,可以将对父兄的孝悌转移为对君主的忠顺。《开宗明义》章以孔子和曾参对话的形式陈述该书的宗旨说:“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圣治》章中又说:“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汉代尤其推重《孝经》,班固《汉书·艺文志》列为儒家《七经》之一,并解释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东汉郑玄注《孝经》,称《春秋》为“大经”,《孝经》为“大本”。至宋代邢 《孝经注疏序》仍引《孝经纬》曰:“孔子云:欲观我褒贬诸候之志,在《春秋》;崇人伦之行,在《孝经》”。认为“是知《孝经》虽居六籍之外,乃与《春秋》为表矣”。该书始终受到历代帝王以及儒家学者的推重,同时也对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旧有郑玄注、孔安国注,今不传。至唐代唐玄宗曾御注《孝经》,多采摭有前人之说。宋代邢昺为之作疏,又多采元行冲义疏之说,名为《孝义正义》。宋代邢昺为之作疏,又多采元行冲义疏之说,名为《孝经注疏》,为今传《孝经》的较早注本,后收入《十三经注疏》中。此外,清世宗(雍正)又有《孝经集注》,清毛奇龄有《孝经问》,皮锡瑞有《孝经郑注疏》等,可并参考。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1: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