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始闻秋风》 - 唐·刘禹锡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始闻秋风》 - 唐·刘禹锡

[唐]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这首诗作于836—842年间。刘禹锡(722—842)晚年写此诗,表现了虽入暮年,且“官冷如浆病满身”(《酬思黯代书见戏》),又在秋风萧瑟之时,仍不叹老嗟暮,保持着蓬勃之气,颇富积极精神。

刘禹锡对秋的看法,颇不同于一般的悲叹,而有着乐观的情怀。他的《秋词二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他对秋也特别地敏感。《秋风引》中写:“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秋在他心目中没有万木摇落的悲感,相反却有着激励之力。《秋声赋》的末尾说:“嗟乎!骥伏枥而已老,鹰在韝而有情。聆朔风而心动,盻天籁而神惊。力将痑兮足受绁,犹奋迅于秋声。”《始闻秋风》所表现的积极进取,奋发不已的乐观精神和上述诸作相一致。

《始闻秋风》构思上的一大特点,就是诗的一、二句拟秋风之言,下文即为诗人自言。“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这之中的“君”,是秋风对诗人的称呼。“我”是秋风的自称。句意为:去年九月看菊花的时候和您告别,今年七月听蝉叫的时候我又回来了。“始闻秋风”即始闻秋风之言的意思。第三句以下为诗人自言,则“为君扶病上高台”中的“君”,便是诗人对秋风的称呼。这样,赋秋风以人情,益见双方的情深意合。

这首诗表现上的特点,一在于巧用比喻,一在于善描形象。“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伏枥的老马听到秋风,思念着边地草料,拳毛都抖动起来。秋高马壮,正是驰骋的最佳时期。雄鹰听到秋风,精神顿出,睁开睡眼顾盼青云。秋高气爽,正是捕猎的好时期。马思边草,雕盼青云都和秋风相关,拳毛动,睡眼开,都含寓着“老”、“衰”之意。巧妙的比喻,体现了诗人不服老、思有为的精神状态。“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写出了诗人“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形象。这也正是战马思边、大雕眄云精神的体现。

诗人已届垂暮之龄,又是多病缠身,已是形容枯槁,颜色憔悴,处于秋风之中,不但不悲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反而珍惜落日残照,欣赏“天地肃清”,仍要“扶病上高台”,颇能给人以老之已至,壮心不已的哲理启示。尤其“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一联,对仗工整,形象生动,含义丰赡,理趣盎然,更为后人所乐道,且激励人们不断前进,奋发向上,成为千古名句。


哲理寓言诗词鉴赏《始闻秋风》 - 唐·刘禹锡 - 可可诗词网

《始闻秋风》 - 唐·刘禹锡

[唐]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这首诗作于836—842年间。刘禹锡(722—842)晚年写此诗,表现了虽入暮年,且“官冷如浆病满身”(《酬思黯代书见戏》),又在秋风萧瑟之时,仍不叹老嗟暮,保持着蓬勃之气,颇富积极精神。

刘禹锡对秋的看法,颇不同于一般的悲叹,而有着乐观的情怀。他的《秋词二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他对秋也特别地敏感。《秋风引》中写:“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秋在他心目中没有万木摇落的悲感,相反却有着激励之力。《秋声赋》的末尾说:“嗟乎!骥伏枥而已老,鹰在韝而有情。聆朔风而心动,盻天籁而神惊。力将痑兮足受绁,犹奋迅于秋声。”《始闻秋风》所表现的积极进取,奋发不已的乐观精神和上述诸作相一致。

《始闻秋风》构思上的一大特点,就是诗的一、二句拟秋风之言,下文即为诗人自言。“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这之中的“君”,是秋风对诗人的称呼。“我”是秋风的自称。句意为:去年九月看菊花的时候和您告别,今年七月听蝉叫的时候我又回来了。“始闻秋风”即始闻秋风之言的意思。第三句以下为诗人自言,则“为君扶病上高台”中的“君”,便是诗人对秋风的称呼。这样,赋秋风以人情,益见双方的情深意合。

这首诗表现上的特点,一在于巧用比喻,一在于善描形象。“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伏枥的老马听到秋风,思念着边地草料,拳毛都抖动起来。秋高马壮,正是驰骋的最佳时期。雄鹰听到秋风,精神顿出,睁开睡眼顾盼青云。秋高气爽,正是捕猎的好时期。马思边草,雕盼青云都和秋风相关,拳毛动,睡眼开,都含寓着“老”、“衰”之意。巧妙的比喻,体现了诗人不服老、思有为的精神状态。“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写出了诗人“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形象。这也正是战马思边、大雕眄云精神的体现。

诗人已届垂暮之龄,又是多病缠身,已是形容枯槁,颜色憔悴,处于秋风之中,不但不悲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反而珍惜落日残照,欣赏“天地肃清”,仍要“扶病上高台”,颇能给人以老之已至,壮心不已的哲理启示。尤其“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一联,对仗工整,形象生动,含义丰赡,理趣盎然,更为后人所乐道,且激励人们不断前进,奋发向上,成为千古名句。


《始闻秋风》 - 唐·刘禹锡 - 可可诗词网

《始闻秋风》 - 唐·刘禹锡

唐·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 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 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 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 为君扶病上高台。

自宋玉《九辩》以来,悲秋成为诗赋的传统主题。无数诗人写过秋的凄清、肃杀,表现或寂寞、或衰颓的情绪。刘禹锡一反老调,从中年时期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到死前一年的“骥伏枥而已老,鹰在鞲而有情。聆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力将痠兮足受绁,犹奋迅于秋声”(《秋声赋》),多次唱出了昂扬奋厉的秋歌。从“扶病”字样看,本诗写在晚年(自开成元年后作者多病)。始闻秋风,不悲寂寥,不嗟衰老,却“奋迅于秋声”,以乐观向上的精神,抒发了“天地肃清”、“扶病”登高的宏愿。“不因感时节,安能激壮心!”这壮心如何因秋风而感发,借秋风来传达,颇值得玩味。

一年容易又秋风。时令的推移,如果由作者直接交代,那会平淡寡味。本诗却把秋风拟人,让它以老朋友的口吻,道出别后重逢的情景,无需说明,秋去秋又来,读者自然明白,而且巧妙地点出了题目:“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礼记·月令》谓季秋(九月)“鞠(菊)有黄华”,孟秋(七月)“寒蝉鸣”。诗中“昔”与“今”对举,“别”与“回”对应,又选择有特征的事物代表昔别与今回的时令,使季节转换具有可感触性。秋风在本年初秋“听”寒蝉中重到,似乎回忆起去年晚秋“看”赏黄菊时作别诗人的场面,别情依依,欲与“君”共话衷肠。这本都是诗人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却换个角度,从秋风着墨,赋予它以人的语言、动作、情感,顿使诗境奇谲,妙趣横生,增添了亲切浓郁的情味。

秋风到临后,诗人转而写自我,又见摇曳生姿。“五夜飕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拂晓,天气透着寒意,秋风在枕前呼嗖作响,催人早醒。起身对镜,深感一年来老病相侵,“颜状”憔悴,大不同于去年。枕前惊觉,对镜感衰,细节逼真,与前联的富于想象似不相类,甚至有脱节之嫌,但岭隔云连,折而不断。秋风“回”与“枕前觉”自成因果,“一年颜状”又把前联的“昔”与“今”接通,两联连读,好似诗人在和秋风对话,把自己的感慨向秋风倾诉:你还是那样劲健,而我却衰弱多了。

至此,似乎诗人的情绪在滑向低谷,即将开始作悲秋之叹。哪知这是欲扬先抑法,此刻的低抑,恰是为了下文的腾扬。起伏之间,波澜自生。秋风没有使诗人产生衰败没落之感,反而激动得他浮想联翩,壮心不已。“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秋日的边塞,虽然朔风卷地白草折,但也会有“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的广阔天地和壮观景象,骏马岂能忍受槽枥的羁束,正该一展天步,驰骋疆场。它因“思边草”连拳毛也在抖动,象战士摩拳擦掌,按奈不住。同样,鸷雕也因秋高气爽而生凌越青云之志,睁开睡眼,准备向长空搏击。“睡眼开”与“枕前觉”暗相呼应。这些,岂只是比兴用得好,字眼下得准(如“思”、“盼”),情绪描写精彩,更重要的是体现了诗人的追求与热望。

尾联由前联的比兴引发,转为直抒:“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寥廓江天,秋容如洗,玉宇澄清,晴明无翳,此时此际,正宜登高“四望”,即让有四方之志的男儿一展宏图。这(第七句)是就普遍情况讲的,末句则专从自己着笔,我虽然老病,也要“扶病上高台”,奋厉地拚搏一番。前面写镜中“颜状”变衰,对此处表现他志存高远、心如金石的品格,起了极好的烘托作用。而此处用“为君”二字,回称秋风是“君”,是对秋风的回答,也是感谢,因为秋光起了“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激励作用。

全诗结构完整,编织细密,在跌宕腾挪中时时注意前后照应,以闻秋风始,以对政治清明的渴望、对用世(献身)的执着终结,构成开阔的诗境、硬朗的风格,在人格、意志的闪光中,给人以积极、健康的审美熏陶。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7:3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