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问题和“马克思的批评家”》The A-grarian Question and the“Critics of Marx”列宁关于土地问题的主要著作之一。全书共12章,1~9章写于1901年,10~12章写于1907年。 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在第二国际和俄国,有人自称是“马克思的批评家”(如奥地利社会民主党人弗·奥·海尔茨,俄国合法马克思主义者谢·尼·布尔加柯夫、俄国民粹派维·米·切尔诺夫,德国社会民主党右翼首领爱·大卫等)。他们发表了一批著作和文章, 批评考茨基1899年发表的《土地问题》一书, 反对马克思的土地问题理论。“批评家”们在著作和文章中认为土地肥力递减是永恒的规律、在农业中自然主宰一切、农业机器不起作用、农业中小生产具有生命力等观点。列宁认为, “批评家”们的观点的流传影响着俄国工人运动的开展, 有必要加以澄清, 因而撰写了《土地问题和“马克思的批评家”》一书。 列宁在第1章《土地肥力递减“规律”》和第10章《德国的布尔加柯夫——爱·大卫的著作》中, 全面地论证了土地肥力与农业技术进步的辩证关系, 剖析了资本主义农业落后于工业的症结。他指出, 首先, 只有在原有的、不改变技术水平的条件下向土地追加投资,土地肥力递减“规律”才在某种程度上适用。但是,这种现象并不是农业的唯一特征, 在工业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其次,资本主义的特点是生产在不断扩大的基础上进行,不改变原有的技术水平,追加劳动和资本的可能性极为有限。第三, 即使在原有技术水平条件下追加投资, 也不是任何时候每次投资的生产率都一定会降低。因此, 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把土地肥力递减视为规律。列宁认为,布尔加柯夫为维护“土地肥力递减规律”提出的论据——“如果连续投入土地的劳动和资本所带来的产品不是递次减少而是数量相等, 那就根本用不着扩大耕地了,在原有的土地面积上(不管多么小)就可以生产更多的粮食,全世界的农业就可以容纳在一俄亩土地上了”, 是一个毫无内容的抽象概念, 它抛开了技术水平和生产力状况这些最主要的东西。列宁指出, 布尔加柯夫把农业中技术进步说成是“暂时趋势”,而把“土地肥力递减规律”说成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永恒规律”, 这就如同说, “火车停在车站上是蒸汽运输的普遍规律, 而火车在两站之间行驶却是静止的普遍规律不发生作用的暂时趋势。” 在第2章《地租理论》中, 列宁提出和论述了资本主义农业的两种垄断——土地经营垄断、土地私有权垄断与资本主义地租关系的原理, 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的地租学说。他指出, 级差地租是以土地经营的资本主义垄断为前提的。这种垄断是由土地的有限产生的, 是任何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现象。这种垄断的结果使农产品价格取决于劣等地的生产条件, 对优等地的投资, 或者说, 生产率较高的投资所带来的超额利润, 构成级差地租。绝对地租是以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为前提的。这种垄断的存在使地主不能无代价地把自己的土地让别人耕种。在这里, 列宁又重述了马克思的下述原理: 农业中的可变资本在总的资本构成所占的比重比一般的要高, 农产品的价值一般地总是高于它的生产价格, 剩余价值总是高于利润。土地私有权的垄断妨碍农产品价值大于生产价格的部分全部参加利润平均化而形成绝对地租。 在论述上述问题的过程中, 列宁还针对布尔加柯夫把土地经营问题和土地所有权问题相混淆, 否认绝对地租存在的观点, 分析了土地经营垄断与土地私有权垄断的区别。指出“级差地租的形成问题同有没有土地私有制毫无关系”,“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无论从逻辑上或历史上来看, 这种垄断同前一种垄断并没有密切的联系。把这两种垄断区别开来是绝对必要的,……承认土地私有制所产生的绝对地租的存在也是必要的。” 在第3~9章及第11章中, 列宁阐述了以下两个问题: ❶关于机器在农业中的作用问题。指出机器在农业中的运用会比工业中遇到更大的困难, 但其作用并无根本性差别。“蒸汽犁、条播机、脱谷机等等都在执行着更加‘可靠和精确’的工作。”他分析了19世纪末德国等有关国家的资料, 说明在这些国家里大中小农户使用农业机器的不同情况表明, 资本主义大生产者使用的机器占大多数。在这类农户中机器体系也开始形成。列宁指出,大卫等人贬低机器对农业生产的意义,实质上是否认大农户使用机器的优越性, 否认小农户无条件使用机器而过度劳动和消费不足的事实。 ❷针对“批评家”提出的小生产富有经济生命力的论据, 分析了德国巴登和东普鲁士农户的统计材料、1882年和1895年德国的统计材料、德国的牛奶业和农业协作社等材料。从三个方面对各类农户进行了全面比较: 即各类农户的吃、住和劳动情况; 各种农户牲畜的饲养情况和质量; 各类农户的土地经营情况。比较的结果说明无论从农业劳动生产率、纯收入的水平还是从牲畜的质量、土地的养护来看,大生产均优于小生产。因为在大生产中, 可以有效地采用肥料、机器、农学知识以及其他改造生产的方法, 而在小生产中则没有采用或几乎没有采用。小生产为了同大生产的这种优势相抗衡, 必然要勤勤恳恳、省吃俭用, 甚至劳动的紧张程度大大超过雇佣工人,而消费水平低于雇佣工人。列宁指出, 社会主义者把这种情形叫作过度劳累和消费不足, 而“批评家们”把小生产的低下社会地位誉为美德。列宁认为, 这是“批评家们”力图使小生产万古长青的花言巧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