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悼亡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悼亡诗 悼亡诗晋诗篇名。潘岳作。见《潘黄门集》。共三首,为悼念诗人已故妻子而作。诗篇以其感情的真切动人、描写的委婉细密而闻名于世,并对后代悼亡诗的写作产生深远影响。如第一首“荏苒冬春谢”,是潘岳服妻丧一年期满,将要赴原官任所时写的。其中“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髣髴,翰墨有馀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怳如或存,回遑忡惊惕”八句,写诗人“将出未出,连流虚室,触目伤心景象”(张玉穀《古诗赏析》),确是情致细腻,光景如画。所谓“格虽不高,其情自深也”(沈德潜《古诗源》卷七)。 ☚ 赴洛道中作 咏史 ☛ 悼亡诗 悼亡诗悼念亡妻的诗歌。晋潘岳妻死,赋《悼亡》诗三首,真挚动人,为世所推重。后因以悼念亡妻的诗为“悼亡诗”。清乔亿《剑溪说诗》又编云:“古今悼亡之作,惟韦公应物十数篇,淡缓凄楚,真切动人,不必语语沉痛,而幽忧郁堙之气,直灌输其中,诚绝调也。潘安仁(岳)气自苍浑,是汉京馀烈,而此题精蕴,实自韦(应物)发之。江文通(淹)辞繁而意寡,中乏警策,且莫辨为谁何,岂伉俪之辞哉? 沈休文(约)短制,亦文通之亚。至如元微之(稹)、李义山(商隐)数篇,虽格韵不高,而情思凄然可诵。金源仅秦略简夫七律一首,风格清老,遗山(元好问)称之,非过也。元傅若金汝励五言数章,亦铁中之铮铮者。独怪梅圣俞(尧臣)名高而诗不称,如‘见尽人间妇,无如美且贤’,成何语也。有明诸名家无诗。国初翁山(屈大均)、阮亭(王士禛)两先生,并多是作,当合诸前辈有是诗者,别为论次云。”此论“悼亡诗”发生、发展的轨迹。可参。 ☚ 吊古诗 寓言诗 ☛ 悼亡诗
庻几有时衰, 庄缶犹可击。 潘岳的《悼亡诗》有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全诗五言二十六句。对于这首诗主要写什么?一般都取清人何焯《义门读书记》中的说法,即:“安仁《悼亡》,盖在终制之后,荏苒冬春,寒暑忽易,是一期已周也。古人未有丧而赋诗者。”就是说,它是记叙“亡妻已葬,服丧周年后自己将要赴任的情景。”建国后各注家一直依旧说释诗,甚至若干国学大家也欣然照用,并无异议。乃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始有人在《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鉴赏丛刊)中提出不同看法。作者陈志明认为何焯之说有误,在于:①未对三首悼亡诗逐一加以考察,谁料只有第三首才是写于丧妻一周年之际,其余二首均作于周年之前。就是说,第一首作于妻亡翌年之初春,第二首作于同年初秋,第三首作于初冬。②不明“三月而葬”的古制,即“死三日而殡,三月而葬”(《仪礼》卷四十三)。③误解了第一首诗的前两句的诗意。诗人本意不是以此说明服丧已届周年,而只是说到天气冷暖的变化,是一种泛指,而非实指。④所谓“古人未有丧而赋诗者”,这是何氏臆断。不仅潘岳本人的一、二首悼亡诗,就是“丧而赋诗”,而且后世以悼亡闻名的唐代诗人元稹就有过不少“丧而赋诗”。 我认为所说有理有据,实胜于旧说,至少可以“聊备一格”,足可供进一步研究的参考。以下姑且按新说讲解此诗。 全诗大体有二层意思:前八句为第一层,主要写葬妻后返家途中的思绪和盘算;后十八句为第二层,即写回到家中后的感受,徘徊空房,触物兴叹,特别是觉得丧妻后孤身一人的无尽哀伤。也有的将最后十句,另析为第三层,即借物为喻,更见孤单可哀,但欲学庄周自我解脱。 鉴于此诗疑难字词较多,特先选其主要者详释于后—— 荏苒(rěnrǎn忍染)——展转之间,说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谢,代谢,相互交替。 之子——那人,此指亡妻。之,指示代词。诗人之妻杨氏去世是在上年,即晋惠帝元康八年(298)初冬。翌年初春,诗人写了这第一首悼亡诗;至初冬即亡妻周年时,又写了第三首诗。其诗有云:“念此如昨日,谁知已卒岁”。 重壤永幽隔——“重壤”,犹言厚土;“幽隔”,幽,深也;幽隔,指亡妻已葬入深土,被永远地阻隔在深土之下。 私怀谁克从——“私怀”,即私愿,自己为念亡妻而不出仕的心愿;“谁克从”,谁能达到呢? 俛(mǐnmiǎn敏免)恭朝命——“俛,努力,即黾勉;“恭朝命”,恭敬地对待朝廷命令。 回心反初役——“回心”,转想;“反初役”,回到原来为官之任所。“反”,为“返”的借字。 帏屏无仿佛——“帏”,帐幔;“屏”,屏风;“仿佛”,即髣髴,相似而不真实的形影。此处引用了汉武帝见已死的李夫人之典实。据《汉书·外戚传》载,大意说:爱妾李夫人死后,方士曾经招来她的魂魄到宫中,武帝居帐中遥见其女如李夫人状,但不得就视。这里引此典,是说我这里屏帐之间,连一个仿佛之影也看不到。 回惶忡惊惕——“回惶”,一作“回遑”或“周遑”,惶恐不安;忡,忧愁;“惊惕”,惊惧,心情不宁。这里写自己复杂的心理。 比目中路析——“比目”,指比目鱼。此种鱼,两目长在一边。全长在右边的叫“鲽”,全长在左边的叫“鲆”。据《尔雅》释:“东方有比目鱼焉,不比不行。”这是说,它们务必一左一右比目双行。这诗是借喻夫妻常在一起。“析”,分开。 霤(lià六)——从屋檐流下的水称“霤”。 庄缶(fǎu否)犹可击——“庄”,庄周;“缶”,瓦器,古时用作打击乐器。此处用《庄子·至乐》中的典事。说庄子妻子死后,他不但不哭,反而敲盆而歌。前往吊唁的惠施,觉得太过份了。庄子解释说:我原来也很悲伤,后来想到,人之生死也不过如四季循环的自然变化,又何必悲伤呢?此诗结尾是说,沉忧累积,日夕难忘,因而希望自己也能像庄子那样达观自我解脱。 下边是此诗的语译(用郑孟彤等的译诗,略作润色)—— 冬去春来不觉相交替,寒冷暑热节候忽变易。 我那人儿辞世归黄泉,几层黄土生死永分隔。 为亡妻不离家事难成,如滞留家中可又何益? 朝廷命令当勉力奉行,应收住悲痛再去服役。 一望宅第想起那亲人,入室更浮现平素经历。 帐幔屏风空不见影形,笔墨文字倒还有遗迹。 妆台上香气也未全消,用过的衣物仍挂在壁。 恍惚感到你依然活灵,惶恐不安忧心反惊惕。 象那归飞林中的鸟儿,双栖双宿一朝剩单只; 又如河中漫游比目鱼,半途不幸冲散忽离析。 春风沿着缝隙徐徐来,清晨屋檐水往下流滴。 就寝休息何能忘了你,沉痛忧伤可日增月积。 但愿哀伤有时能减衰,学学庄周瓦盆放歌击。
此诗所以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而且使泛指吊念死者的“悼亡”,变成为悼念亡妻的特称,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第一,它植根于浓郁的真情实感的土壤之中。这是最根本的一点。对于结发妻子的永别,时时怀有深情,处处遇机而动,几乎一年四季都会触景生情,并随时凝成哀怨的悼文吊诗。在初春,妻子刚亡,写下了第一首《悼亡诗》,同时撰了《哀永逝文》;到初秋,又写了第二首《悼亡诗》;乃至初冬,又为妻逝世周年写下了第三首《悼亡诗》。试想,如果没有无限深广的悲情,何能如此一载四赋啊! 第二,善于用浅语叙深情。有人认为,“诗人悼亡的深情婉转流动于清浅的字句之间,不作层波叠浪却涓涓长流,绵绵不绝。”此为至言也。诗人一反往常为人所垢病的“逞博”、“剪綵”的作法,而以白描手法、清浅诗语和平实章法,来铺叙追昔抚今,来抒发内心深挚情愫,动人心弦,启迪共鸣。 悼亡诗
此诗写丧偶之悲,凄切感人。 诗分两段。前六句为第一段,以秋月重照、兰蕙复芳比兴,生发人亡永消的慨叹。诗意是:去年中秋的圆月,今年同日再圆,还照住室;今年兰蕙花谢后,明年春天还会开花,再吐芬芳。悲哉! 人却不同,只要谢世,就永远消亡,再不能复生。“三五月”,指十五的月亮。“哉”,感叹语气。“道”,语助词;用于语中,以加强语气。此六句中,前四句赋比,后两句起兴。以“去秋”、“今秋”,“今春”、“来春”相对应,一个意思重复赋比,增强比兴的浓度,以致“悲哉”一出,哀伤之情顿发;“一谢永销亡”,万般感慨,尽在其中了。 后六句为第二段,写人亡物在,触物生情,兴发存者神伤之哀叹。人死后,室内空荡,用物和生前一样,但无人使用,屏风坐席空有摆设,帷席更显得张弛,飞游的尘土落满了空设的坐位,孤寒的帐子罩着空床。如此情景,怎不让存者心伤! 所以结尾发出感叹:“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人死是必然的,只是空让存者伤悲。“存者”是未丧之偶。“施张”,即张弛。孔融《离合作郡姓名字诗》:“与时进止,出引施张”。可参证。“游尘”,即飞尘。张衡《思玄赋》有“游尘外而瞥天兮”之句。沈约《古意》“锦衾无独暖,罗衣空自香”句,可作这后一段诗意的注脚。 此诗结构肃整,前后两段,两次起兴,井然有序。通篇不言悼,而悼亡之意贯注全篇。先写悲哀,后说心伤;悲伤之情,充贯始终。沈约五言诗佳制,多在描绘山水景物,或写生死别离之情,能够做到脱除当时写诗工丽的风习,情辞朴厚明朗,此诗足以为证。他还写过一组九首怀旧诗,每首伤悼一位去世的友人,其中《伤谢朓》情辞最为警拔,可参读。 悼亡诗潘岳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黾勉恭朝命,回心反初役。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馀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恍如或存,周遑忡惊惕。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在浩若烟海的旧体诗词中,“悼亡”(悼念亡妻)是一个专题,一个类型。说起这个专题,就要想到唐才子元稹;同时脑子里也回荡着吾师宛老的诗词:“叶落萧萧夜梦惊,对床不复听鼾声。同甘共苦寻常事,死别生离万古情。”“鹤话尧年讶苦寒,小春未尽雪漫漫。妥灵祭罢儿孙哭,从此人间一见难。”“见难恒别伤鸿燕,燕鸿伤别恒难见。风雨泣山空,空山泣雨风。梦余悲老凤,凤老悲余梦。肠断话西窗,窗西话断肠。”而文学史首创此体者是潘岳三首悼杨氏夫人之作。杨氏与诗人共同生活了二十四个年头,卒于晋惠帝元康八年(298)。潘岳三诗非作于一时,这第一首即作于安葬亡妻之后。 从篇首到“回心反初役”共八句,写诗人安葬亡妻于归途中寻寻觅觅、惨惨戚戚的思想活动。“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是说妻子在冬天去世,春初下葬,不觉寒暑易节,令人神伤,“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写下葬,同时也是痛定思痛,越发神伤;“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是说想要继续留在家中,既不能,又无益;“勉恭朝命,回心返初役”是说还是回到公务之中,努力工作,来冲淡个人的忧伤吧——这是极其无可奈何的话。几句只就眼前景,心中事,平平叙起,话语沉痛,写得情境俱出。 从“望庐思其人”到“比目中路析”写诗人回到家中,觉人去室空,不觉又生出一番感伤。这一段触物兴叹,若不胜情,是向来为人所称道的。“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两句互文,为以下六句之纲领。“翰墨”、“流芳”和“遗挂”,或以为分别指遗墨、化妆品、衣物三事而言,而余冠英则认为“流芳”、“遗挂”都承翰墨而言,言笔墨遗迹,挂在墙上,还有余芳。”按杨氏出身在一个书法世家,其父戴侯杨肇与其兄康侯杨潭都是擅长草书和隶书的书家,得益于耳濡目染,杨氏之爱好书法,当无问题。作为一种精神载体,书法作品最能反映作者的性情,简单就是其生命形象。对此物在,使人竟不信人亡——“怅恍如或存”的感觉是十分真实的,然而人亡毕竟是一个事实;对“周惶忡惊惕”一句,前人如陈祚明、沈德潜等多谓不通,而吴淇独以为“五字似复,而实一字有一字之情。(上句)‘怅恍’者,见其所历而犹为未亡;‘周惶忡惊易’,想其所历而已知其亡,七字总以描写室中人新亡,单剩孤孤一身在室内,其心中忐忐忑忑光景如画。”(《六朝选诗定论》)剖析入微,颇有道理。以下以鱼鸟设喻写丧偶之痛。“翰林鸟”指双飞于林中之鸟,所谓“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自飞”;比目鱼,古人认为是“不比不行”(《尔雅·释地》)即游必成双的鱼,因为这种鱼身体很扁,目生一侧,故传说须雄雌并游,始能兼顾左右,故古人常用比喻夫妻好合。 从“春风缘隙来”至篇末六句,写诗人的丧偶积痛难消,从而希望自己能象庄子那样通达,从忧伤中得到解脱。先写春风和煦,屋檐滴水是冰柱的消融,也是时光的流逝,而诗人心中的积郁,却不能涣然冰释,与时消没,反有与日俱增之感——“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于是他想到了《庄子·至乐》中妻死鼓盆而歌的故事,和庄周所说的人本无生无形、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有如四季循环,又何必悲伤的话,希望从中得到感悟和解脱。话虽如此,诗人潘岳毕竟不是哲学家庄周,所以这个结尾让人感到的仍是悲哀与无奈的。 全诗没有叙述多少夫妻生活的事实,而是紧紧围绕诗人在送葬归来后乱糟糟的内心活动、意识之流加以描写,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以真情动人。诗人的悲痛虽然深广,在表现上却无意强调夸张,只是浅斟低唱、一味白描,写一些眼前景,说了些心中事,用了些通俗喻,将悼亡的深情婉转流动于清浅的字句之间,从而取得一种娓娓动听、扣入心弦的艺术效果。 《悼亡诗》 诗歌。潘岳作。共三首,诗人为悼念亡妻而作。第一首描述亡妻已葬,自己将要赴任时的哀伤心情。他见人已逝而遗物犹存,睹物兴感,沉忧日积。第二首描述深秋月朗之时,床空室虚,思念妻子,涕泪沾胸。第三首描述时节变易,物是人非,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能引起作者对逝者的追念,从而悲伤不已。感情真挚,形容微妙,情景交融,具有深永的艺术感染力。由此开始,后人就把“悼亡”作为丧妻之作的代称。 《悼亡诗》dao wang shiMourning the Deceased→潘岳 (Pan Yu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