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咏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咏柳》《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丝绦 (tao涛): 丝带。 【诗大意】 这株高高的柳树姿态像经过一番梳妆打扮的碧玉少女一样,飘飘下垂的万缕柳条,就是她绿罗裙上的丝带。是谁裁剪出它的那许许多多细长的柳叶? 就是少女纤纤素手中利剪一样的二月春风。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描写的对象是早春二月的垂柳。 历来咏柳的诗篇,多与离别或怀人的感情联系起来。《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明代木公恕《种柳》: “万里绿阴堪作帐,一枝不许赠行人。”唐·雍裕之《江边柳》:“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杨柳总是与别情紧密相连,它成了借以抒写诗人主观感情的一种工具。贺知章这首咏柳,却是把杨柳作为他描写对象的客体。可是他描写杨柳,又是若即若离,既不脱离杨柳本身,又不粘着在杨柳上面,而是联想到乐府诗中那位妙龄女郎碧玉来作比喻,把高高的树干比作亭亭玉立的女郎,用翠绿的丝带来比喻纷披下垂的柳条,短短两句便把富于青春活力的春柳的形象活现在读者眼前。既有诗情,又有画意。接下去笔锋一转,写到初春二月的春风。诗人们描绘杨柳,常常离不开春风的吹拂。唐·吴融《杨花》:“百花长恨风吹落,唯有杨花独爱风。”韩琮《杨柳枝》: “梁苑隋堤事已空,万条犹舞旧春风。”写的都是柳条或柳絮迎风起舞的景象。贺知章则不然。第三句突然一转,来了一个奇妙的设问:“不知细叶谁裁出?”紧接着一句答话:“二月春风似剪刀。”与首二句似不相关而实在又是紧密联系着。首句开篇把柳树比作碧玉,所以这里就用生活中习见的少女剪裁女红来描摹在二月春风的吹拂下柳芽的萌发。想象确实出人意表,而形象又实在是来自生活。不说春风吹醒了杨柳,催促着柳芽萌发,而巧设譬喻,说春风像碧玉手中的剪刀一般,剪出了千条万条的柳叶,想象出奇而生动,而且设问作答,短幅中又增一层曲折,实在耐人寻味。 《咏柳》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释】咏:作诗以抒发情感。乱条:凌乱的柳条。犹:还,仍。初黄:浅淡的 青黄色。倚(yǐ):倚仗,依靠。东风:春风。势:气势。便:即,就。狂:狂 妄。解把:懂得,知道。飞花:此处指柳絮。蒙:遮蔽。清霜:白霜。 【大意】春天刚刚到来,凌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变为浅淡的青黄色,趁着春风 吹来,变得摇摆飘扬,气势猖狂。那些柳絮只知道随风飞扬上天,遮蔽住 太阳月亮,却不知道天地之间还有严寒霜冻的时候,那时它们都要枯萎 凋零了。 《咏柳》![]()
王十朋 东君于此最钟情, 妆点村村入画屏①。 向我无言眉自展, 与人非故眼犹青。 萦牵别恨丝千尺, 断送②春光絮一亭。 叶底黄鹂音更好③, 隔溪烟雨醉时听。 这首《咏柳》诗,全从所咏的对象着笔,确切地说: 咏的是春柳。全诗八句写了柳,也点染上春天的色彩。 开头两句:“东君于此最钟情,妆点村村入画屏。”东君,也就是人们乐于歌颂的春之神,他对于杨柳是最钟情的。只要春天的脚步来到了人间,陌头的杨柳,就首先呈现出金黄的颜色,渐渐地由鹅黄成为嫩绿。溪边村边池塘边,到处都是一样。它们把村村社社,妆点在绿色的画屏中间。有了杨柳,人们便觉得春天的婀娜多姿;看到柳枝,人们就意识到他们又回到了风光旖旎的阳春的怀抱。的确,此时人们充满着青春的喜悦,仿佛生活在画图之间。这两句是总写。 接着三四两句从细处着笔,写柳眉和柳眼:“向我无言眉自展,与人非故眼犹青。”人们习惯地把柳叶和翠眉相比,一到芳春季节,千万丝杨柳一齐吐翠舒眉,含情展黛,尽管她们相向无言,却饶有动人的韵致。人们如果仔细观察一下,只要柳条上露出点点的生机,那最先苏醒的,便是青青的柳眼。杨柳是多情的,尽管不是故交,她也还是以青眼相待,从来不用冷眼白眼看人,经常保持温柔的心性。“青眼”是用阮籍能用青白眼的典故。作者在第三句,用“向我”这个词组领句,第四句却用了“与人”,这都是从主观方面去观察的,其实要是互换一下,句意还是一样。即:“向我”可以改成“对客”,“与人”可以改成“与余”,这是诗歌中常用的手法。第五六两句写柳丝和柳絮:“萦牵别恨丝千尺,断送春光絮一亭。”古人重视离别之情,往往在分手的当儿,折柳赠送行人,借柳条垂丝之长,萦牵离愁别绪,以示永不相忘。在春天将去的时候,柳老花飞,漫空飞絮,这纷飞的柳絮,仿佛送尽了春光,也恋恋不舍地送着行人在话别的长亭飞舞。“萦牵”、“断送”两个词都非常传神。 结尾两句写柳荫:“叶底黄鹂音更好,隔溪烟雨醉时听。”暮春时节,杨柳绿已成荫,这时候人们可以“载酒听鹂”,“叶底黄鹂三两声”,这呖呖的声音,娇柔宛转,人们喝点酒,坐在柳荫下面,听着黄莺的歌唱,陶醉在明媚的风光之中,也算得上是“赏心乐事”了。要是在吃醉的时候,隔着溪流,在烟雨迷蒙中听上一番,那么“细雨润莺声”,莺儿的歌喉,该更加清脆而圆润了。 《咏柳》《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释】 初黄: 柳枝初吐嫩芽,呈浅黄色。 【诗大意】 零乱的枝条尚未吐芽变黄,一借上东风便开始上下猖狂。只晓得将飞舞的花絮遮掩日月的光明,却不知春夏过后还有肃杀的严霜。 【赏析】 这是一首奇特的咏物诗,也是一首奇特的咏柳诗。传统的咏物诗,大多托物寄兴,言志抒怀。如以梅喻品格的孤傲,以松喻志向的坚贞,以竹喻节操的高洁等。此诗一反常格,以所咏之物比喻某些政治小丑得意忘形、猖獗一时的丑态,实为别开生面。而仅就咏柳诗来说,这也是一种“别调”。柳之入诗,由来已久矣。《诗·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梁元帝 《折杨柳》: “山高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李贺《致酒行》:“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皆以柳寄托思乡念远之情。而萧纲《折杨柳》: “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曲中无别情,并为久相思。” 王维 《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刘禹锡: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郑谷《柳》: “半烟半雨溪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则是以柳渲染离愁与别绪。柳总是与人的乡思与离情联系在一起,故极易引发人们的感情。而它那葱绿的色泽、婆娑的舞姿,也容易给人留下美好的形象。曾巩反其意而用之,所以我们说这是“别调”。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是说柳枝刚要吐芽,还没有染上嫩黄的颜色,但春天一来,枝条渐渐圆润,在东风的吹拂下,便婆娑起舞,上下癫狂起来。诗句明显是借喻某些政治小丑,刚刚得势便耀武扬威、猖獗狂妄。“乱”、“倚”、“狂” 三字,都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蕴含着诗人的愤怒、憎恶和嘲讽。杜甫 《漫兴》云: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流水。”曾巩诗的含义正与此相近,不同的是他把“颠狂”赋予了柳枝,而将柳絮作了另一种描写。“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只晓得以飞舞的柳絮去遮掩日月的光明,却忘了春夏过去之后,秋天来临,肃杀的严霜会将柳叶剥落得精光。这当然也是比喻:那些得志的小人只知道以欺骗蒙蔽的手段来维持恩宠,为非作歹,但总有一天他们会失势遭殃,受到严厉的惩罚。“解把” 和 “不知”四字,将那些只管一意孤行而不顾后果的小人刻画得维妙维肖。 曲尽物态妙处,是咏物诗的基本要求,而兼有寄托,才算得上是上乘之作。这就要求既全力写物,又不粘滞于物,达到一种“不即不离”的境界。这首《咏柳》名为写柳,实则写人,既曲尽柳之妙处,又暗中寓以寄托,可说是达到了这种境界。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