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义子争讼父母遗产案
后唐末帝清泰(公元934~936年)中,邠州有一百姓将其子许给郭氏为义子,郭氏将其养大成人,因不服义父义母管教,郭氏将其送归本家。不久,郭氏夫妇相继去世。当时,郭氏亲子已长大成人,理当继承父母遗产,但郭氏诸亲曾与郭氏义子有约,说郭氏义子即是亲子。于是郭氏诸亲帮助义子诉讼到官府,要求以亲子身份分承郭氏夫妇遗产。此案几经审理,不能结案。后唐清泰二年(公元935年),张希崇出任邠州节度使,通览此案文卷,并加决断:“郭氏义子,当其义父母在世时已离开郭氏,义父母死时,又不能前往吊丧,若说是义子,却未报义父母二十年养育之恩,若称亲儿,又犯下三千条悖逆之罪,由此来看,郭氏义子已伤害了名教,怎还敢无理争分养父母之遗留田园财产!郭氏遗产应全部由郭氏亲子继承。帮助义子诉讼争郭氏夫妇遗产者,与该义子勾结为奸,交由法官依律定刑。”此案断处明允,闻者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