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七哀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七哀诗》

七哀诗

(其一)

北芒何垒垒,高陵有四五。

借问谁家坟,皆云汉世主。

恭文遥相望,原陵郁膴膴。

季世丧乱起,贼盗如豺虎。

毁壤过一杯,便房启幽户。

珠柙离玉体,珍宝见剽虏。

园寝化为墟,周墉无遗堵。

蒙笼荆棘生,蹊径登童竖。

狐兔窟其中,芜秽不复扫。

颓陇并垦发,萌隶营农圃。

昔为万乘君,今为丘山土。

感彼雍门言,凄怆哀往古!

西晋诗人张载的《七哀诗》共两首,这是第一首。张载字孟阳,安平(今属河北)人。其父张收,曾为蜀郡太守。张载于晋武帝太康初(280年左右)曾入蜀省父,作《剑阁铭》,为晋武帝所闻。后又为《榷论》、《濛汜赋》诸文,为世所重,遂知名。起家为佐著作郎,出为肥乡令,后历著作郎、太子舍人、弘农太守诸职。惠帝时,长沙王司马义请他为记室督、拜中书侍郎复领著作。张载眼看政局日乱,无意仕进,就称病回乡,卒于家。

张载为人据《晋书》本传说“性闲雅,博学有文章”。他和弟弟张协、张亢并称“三张”,被视为太康作家中的名家。其实历来的论者都认为他的文学成就亚于张协而优于张亢。

《七哀诗》这种诗题,始于三国时的王粲、曹植。王粲之作凡三首,第一首系写由长安避难荆州时事;第二、三首写到荆州以后事,三者之间并无有机的联系。张载这两首诗,情况也是这样。这一首似为吊古之作,写的是东汉帝王经战乱被发掘的景象。张载生当西晋,距东汉之亡并不久,他所写的现象,该是真实的。但此诗的主要用意,恐不限于吊古,还有更深一层的含意。从《晋书》本传的记载看来,张载的离开洛阳回乡,当在长沙王司马乂得势之后。那么,他是亲自看到了贾后擅权,赵王司马伦篡位以及齐王司马冏专恣等一系列政治事件的。他的回乡,本是看到了晋朝的祸乱日甚,才打消了仕进的念头。这说明他对西晋后期的政局有清醒的认识。他所以对汉代陵墓的被发掘如此感慨不已,显然有以东汉为鉴戒,对执政者暗寓规劝之意。只是在当时的条件下,为了全身免祸,不好直说罢了。

这首诗以“北芒何垒垒”开始,一下就点到了主题。因为东汉一代帝王的陵墓都在洛阳北郊的北芒(邙)山一带。这些陵墓对于魏晋时代寓居洛阳的人,本是很熟悉的。 “借问谁家坟,皆云汉世主”二句显系虚拟,目的只在引出下面几个具体陵墓的名字。东汉一代凡十二帝,除了亡国之君献帝及享年短促的殇、冲、质三帝外,还有八个皇帝。但张载在这里偏偏只提到三座陵墓:光武帝的原陵、安帝的恭陵和灵帝的文陵。这显然有他的用意。因为东汉自光武帝开国,传明帝、章帝号称东汉的“盛世”。和帝继位,政局虽已不如明、章,但基本上还比较承平。和帝死后,殇帝夭折,安帝继立,政局的衰乱就公开暴露出来,经过顺帝一直到桓帝和灵帝,东汉的政治简直是每况愈下。东汉之亡,虽在献帝时,但这一朝代之亡,基本上是桓灵二帝造成的。灵帝死后,东汉早已名存实亡。所以张载点出这三个帝王是代表着东汉一朝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三个历史阶段。

从光武帝建立东汉到曹丕代汉前后有近200年的时间。但帝王的陵墓却都在北邙山附近。 “恭文遥相望,原陵郁膴膴”这两句,是以地区相近来集中显示东汉一代的历史过程。显然,这不是吊古,而是有感而发。诗中所写东汉陵墓被发掘的事实,在曹丕《典论》中早已讲过,显然是符合实况的。诗人正是借此隐喻东汉从安帝以后,朝政混乱,迄于灵帝,更是昏庸,最后引起战祸,断送了政权。晋代的“八王之乱”,其混战的程度,已经超过了汉代的桓灵之时,所以作者竭力描写了汉代陵墓荒废景象,而最后断言: “昔为万乘君,今为丘山土;感彼雍门言,凄怆哀往古”!对于混战中的诸王,正是当头棒喝。

这首诗风格苍劲,很少雕采,与汉魏诗如曹操的《薤露》、《蒿里》诸作相近。在西晋作品中比较少见。本来,张载的诗,一般亦较有辞藻,但过去一些选本如清王士祯的《古诗选》、沈德潜的《古诗源》,选录张载《七哀诗》,都仅取此首。这也许是由于此诗的质朴刚劲,显示了自己的特色;相对而论,第二首的辞采似稍华美,但较之张协的《杂诗》就见逊色。因此在这些选家看来,倒不如取此首,更可以代表张载的一些特点了。


《七哀诗》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七哀诗》

七哀诗

(其一)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泉下人,喟然伤心肝。

以《七哀》为题,汉代乐府中所未见。唐人吴竞《乐府古题要解》说: “《七哀》起于汉末。”唐五臣注《文选》中吕向说: “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鼻酸而哀也。”主要意思是哀思之多。现存资料看来, 《七哀》可能就是王粲的新题。

王粲,曾祖王龚,祖父王畅,都是汉代位及三公的大官僚。王粲少有才名,博闻强记,尤擅长诗赋。《文心雕龙·才略》说他是建安七子中的“冠冤”。东汉末年,董卓作乱被杀后,卓部李催、郭汜攻人长安,焚杀掠劫,长安被夷为空城。适逢关中大旱,灾民相食,饿殍遍野,白骨堆积如山。在这样环境中,王粲自长安出走,南奔依附荆州刘表。刘表曾向王畅就学,两人有同里世交之谊。王粲千里而来,寄居门下,刘表的态度却很冷淡。王粲滞留荆州15年,终不被重视。国破家亡之痛,世态炎凉之慨,百感交集,沉痛中肠,王粲以诗出之。他的《七哀》诗现存三首。第一首写来荆州途中所见之哀;第二首写思归无着、日暮傍徨之痛;第三首写边城苦况、兵革不息之悲。三首都是写离乱景象,估计是王粲寄居荆州一段较长时间之后而作的。

这是《七哀》诗的第一首。它实录了作者逃难中亲身见闻。作者就是事件中人,直接说出观感。文字朴实,真切可信。在材料取舍、组织方面,尤具功力。可以想象,当时发生的事件极多,作者感受也十分复杂。他记录下来的事情能否打动人心,他倾注在这些事件上的感情能否被读者接受,他又如何用恰当的手段把事件和感受表达出来,这些方面都很费斟酌的。这首诗采用了一般叙事——抒情的结构:从西京纷乱的大背景落笔,按逃难行程为线索,写下各种见闻景象,着重描述妇人弃子的场面,推出高潮,最后结出感慨和愿望。这样安排,有点有面,有起有伏,结构完整,符合读者接受的思路逻辑。

此诗最动人处是妇人弃子的场面。各种动物都有护犊之情,何况人呢。做母亲的竟然忍心把儿子丢弃在草丛中,其处境的艰难,真是不容想象。上文说到“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就是艰难的大背景。不过这个大背景写得略嫌抽象,不易一下子抓住人心。此处重点描述的妇人弃子的举动便是造成“白骨蔽平原”的千万种原因之一。这样,读者便可以把点与面联结起来,认识当时社会和百姓的普遍处境。接下来,诗中具体地写出弃子妇人听见儿子的哭声,咬牙落泪,连头都不回……“挥涕独不还”,这个“独”字,读者可以想象到她一个人含着摧肝折骨的悲哀,急急忙忙狠心地走开了。一边走还一边自言自语: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这话象是诉苦,又象是解脱;是说给自己听?还是说给儿子听?象什么都不是, 又象什么都是。太悲惨了,真是闻者伤心,见者落泪,连作者都不忍听下去了。诗歌至此也就推上高潮。感动之余,不论作者或读者自然要发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人间惨景?诗中没有正面回答,作者似乎故意留下问题让人寻思。他只是说: “我回首凝视着作为国家最崇高的象征——长安,深深地领悟到《泉下》诗中那种思念贤明君主的迫切心境了。这句话至少有以下用意:第一,作者希望乱世快些结束,使百姓过着安定生活;第二,他深深地同情苦难的百姓,喊出他们的要求;第三,他谴责“乱世”的制造者。这些用意虽然没有直接说出,但读者却不难思索出来,这就是诗的启迪力量。


《七哀诗》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七哀诗》

七哀诗

(其二)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

方舟溯大江,日暮愁我心。

山冈有余映,岩阿增重阴。

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

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

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

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

这是七哀诗中的第二首,旨在抒发作者王粲寄居异池、怀念家乡的寂寞忧伤之情。人对于故乡总有深厚的眷恋,别离日久,难免就要思乡,而王粲这首诗除了抒发一般的思念故乡情怀之外,更有其特殊处境所引起的其他情绪。但是表面上仍然以思乡的形式表现出来,只是显得感慨深沉而且十分悲痛。

王粲从17岁起便避难到荆州,依附荆州牧刘表(详情参见上一首诗分析)。他同刘表是同乡兼有世交之谊。原以为投奔于他,会取得信任。可惜刘表却是个愚庸之辈,不会鉴识人才。王粲来此大约过了十多年(此诗与《登楼赋》相同, 《登楼赋》作于29岁左右,或与此诗同时),依然还是个门下请客,加之当时局势战乱频仍,生民涂炭,作者的感慨与痛苦是十分复杂和沉重的。

诗的开头提出了一个莫明其所以的问题: “荆蛮非吾乡,何为久滞淫?”说莫明其所以,因为本来作者自己内心是十分明白为何而来的。而来了十多年之后,反而觉得不明白了,岂不奇怪么?这主要是他觉得失望了,后悔了,当初便不应该来。可是这样的话是不好直接说出来的,因为他仍是刘表的门下客,这种曲折说出的话比起直截了当的话蕴含着更多的内容,有更复杂的心思。读者也可以从这个莫明其所以的设问中去联想到作者的身世、处境而作进一步思索了。此诗吸引人的力量便由此而产生。接下来,作者并没有回答出自己“为什么滞淫”的原因,而只写出了当时的具体环境和具体心情: 他坐着“方舟”溯江而上,船行得很慢,岸边的景物看得分外明晰。黄昏日落,远近冈峦映着余辉,狐狸野兔都寻找自己的洞穴,山间鸟雀也飞向自己的窠巢。夜幕低垂,眼前的环境显得更加寂静,耳边只听到船底下哗哗水流和岸边隐约而来的猿猴的叫唤。此时此景,羁旅舟行,加上作者原有的心情,都集中在一点,那便是“日暮愁我心”的那个“愁”字。再接下来该要回答开篇的“何为久滞淫”了吧?但作者依然避而不答,却是顺着时间的推移一个劲儿地写下去:夜深了,作者可能依着船栏,任由夜风吹拂,他自个儿呆着,却不是在观赏景色,而是在思索他自己都无法回答的问题,这问题是什么呢?可能就是这“何为久滞淫”吧!时间不知过了多久,他仍呆呆地伫立冥想,直到夜露打湿了衣襟,他才猛然惊觉要回船舱里去。作者可能意识到,冥思苦想,终是得不到答案的。于是躺下来休息吧。可是, 他太痛苦了,任是转辗反侧,也终不成眠。到后来,他终于再起披衣,把满怀心思借抚琴抒发。作者把多年的感慨和悲愤,全都倾注在琴中,他仿佛觉得,只有这琴儿才是自己的知己,它为自己发出阵阵的悲声。越是听到这悲戚的琴声,就越加拨动自己心中的悲戚;越是动情,便越要借琴倾诉,反复折射,终于到了不能自持的地步。诗歌至此,戛然而止。作者到最后也没有回答开篇的问题,只是扯着读者的心肠,为他难过了一阵。可是,文章尽管结束了,而问号却留在读者心中。“何为久滞淫”呢?作者自然十分明白,有心的读者也不难了解,只是因为开头所说的原因,不便说出是了。

王粲这首诗,由问而想,由想而悲,终不作答的结构是单纯的,但这单纯的结构却容纳了丰富的内涵。它可以发人深思,引人共鸣。假如,王粲最后写明了答案,说自己如何感时忧世,或怀才不遇等等,倒很可能减弱了它的艺术魅力。因为与王粲有类似身世的读者不可能很多,而触景生愁的情况却是许多人会遇到的。


《七哀诗》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七哀诗》

七哀诗

(其二)

秋风吐商气,萧瑟扫前林。

阳鸟收和响,寒蝉无余音。

白霜中夜结,木落柯条森。

朱光驰北陆,浮景忽西沉。

顾望无所见,惟睹松柏阴。

肃肃高桐枝,翩翩栖孤禽。

仰听离鸿鸣,俯闻蜻蛚吟。

哀人易感伤,触类增悲心!

丘陇日已远,缠绵弥思深。

忧来令发白,谁云愁可任?

徘徊向长风,泪下沾衣衿。

张载《七哀诗》的第二首从字面上看,似乎与第一首毫无联系。第一首显然是吊古怀今,而此首则属写景和悲秋。这两种题材都是古诗中比较常见的。如果有人断言二诗非一时之作,只是后人把它们归并在同一题目之下,似乎也未始不能说通。但这样的理解,恐怕未必称得上“知人论世”。因为张载生当西晋后期, “八王之乱”使朝廷的政权日益削弱,割据今山西一带的前赵政权日益成为西晋的严重威胁,而驻守各地的刺史因为兵权在握,对朝廷的安危也取着袖手旁观的态度。这种局面对于一些有识之士来说,早已看得一清二楚。张载显然也是这样。所以在诗的下半篇,明确地写出了“丘陇日已远,缠绵弥思深”的诗句。所谓“丘陇”,即指他的祖坟,实际代指家乡。从他思乡心切这一点看来,他是已经下决心想离开洛阳,回家乡去隐居了。后来他确实就是这样做的。但是,张载对自己这个决定并不甘心,他还是想有所作为的。他在《七哀诗》的第一首中,借凭吊汉代陵墓来告诫统治集团,要他们引以为戒。然而当时的执政者却不以为意。诗的结句: “忧来令发白,谁云愁可任;徘徊向长风,泪下沾衣衿”就说明了这种愁思的深重。本来, “悲秋”也好, “思乡”也好,这在古诗中是常有的题材。秋天的萧瑟景象可以引起人们的惆怅;思乡之情也会产生某些哀愁,但张载的愁则与此不同,他已经忧愁到“令发白”,而且不可忍受的地步,这当然不是一般的愁,和张载当时的时势显然有关。

这首诗的前六句,只是描写秋景,重在客观的描述。秋风一起,鸟和蝉都消声匿迹,露水凝结为霜,而树叶枯凋。这都是常见的现象。但这几句凑在一起,却构成一幅秋景的画面,其萧瑟之气,已给人以很深的印象。

“朱光驰北陆”以下八句,已不限于写景,而在表现作者在这时的心境。 “朱光”和“浮景”均指太阳,但两处用意不同。 “朱光驰北陆”指节令的易逝。古人认为“日行北陆谓之冬”,这句是说秋天一到,冬天很快就来;而后一句却是即目所见,太阳已经下山。晚秋而又是傍晚,最易使人感到悲愁。在这种情况下, “顾望无所见,惟睹松柏阴”,引起的观感就益为悲凉。本来,秋天一到,万木凋零,唯有松柏不落叶,应该说还有一点生意。然而在古代人眼里,却是另一种意思。无名氏古诗: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世说新语·任诞》记“张湛好于斋前种松柏”,当时人说他“屋下陈尸”。所以《文选》李善注认为“松柏,丘墓”。作者显然是从“松柏”想到了自己的年届迟暮,事业无成。 “肃肃高桐枝,翩翩栖孤禽”两句,更有着象征的意味。梧桐树,本是凤凰所栖。《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庄子·秋水篇》的“鹓鶵”是凤凰一类,它“非梧桐不止”。现在梧桐既已剩下光秃秃的枝干,而所栖之鸟也只是“孤禽”。这“孤禽”是作者自比,既不能如凤凰的高飞远隐,却只得托身高桐而无所作为。因此“仰听离鸿鸣,俯闻蜻蛚(蟋蟀)吟”,而只能“增悲心”了。这虽是写景,却寄寓着身世之感。

“哀人易感伤”以下八句则正是由这种身世之感所引起的哀怨之情。这种“哀怨”并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对时局的忧虑及个人不得志的感慨所造成的。正是西晋末年的政局,才造成了诗人有这样深沉的悲愁。这种悲愁,显然不便直说,因为混战中的诸王,显然不能容忍人们公开指责他们的行径。于是张载在《七哀诗》的第一首中只能写吊古;而在这一首中,只是写景和写个人的愁。但我们只要从张载个人的经历和他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来理解这两首诗,其用意是不难了解的。关于张载诗歌的价值,前人往往估计较低。如钟嵘《诗品》就认为他的诗“远惭厥弟”。就张载全部诗作来就,当然远逊于其弟张协。但具体到这两首诗,他还是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


《七哀诗》 - 中外文学著作 - 可可诗词网

《七哀诗》

 诗歌。王粲作于公元192年。公元190年,董卓挟持汉献帝迁往长安,焚掠洛阳。192年四月,王允、吕布杀死董卓。六月,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在长安作乱。这年,王粲南下往荆州避乱,就在他离开长安时写下了这首诗。作者描述了南下时途中所见的乱离惨景,抒发了自己的悲痛心情,表现了作者对军阀混乱的痛恨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诗中选取了“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的典型事件来反映现实,发语悲恻,语言质朴,感情深沉。

《七哀诗》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七哀诗》

七哀诗

(其三)

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

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

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

登城望亭燧,翩翩飞戍旗。

行者不顾反,出门与家辞。

子弟多俘虏,哭泣无已时。

天下尽乐土,何为久留兹?

蓼虫不知辛,去来勿与咨。

此诗是七哀诗的第三首。具体写作时间已不可考。从诗中表现的厌恶战乱,同情人民疾苦,但又无可奈何,希望马上离开等情绪看,作者此时可能在军旅中生活,时间或许在离开袁绍幕属之前。

战乱的生涯,王粲早年已有亲身经历,如今又到了荒凉的边地,再次目睹苦于战乱的士卒人群,今昔交集,自然会无限感慨。因此,第一句便把心中最突出的感受——“心悲”拈出来。这说明, 这种“心悲”情绪,已经久蓄于心,已成常态。如今到了新的环境,便一下子触发出来。下文又紧紧补上一句: “昔吾亲更之”。 “更”是经历过的意思。“更”之前又强调出一个“亲”字,这样,那种心悲情绪便变成活生生而又沉甸甸的了。我们从七哀诗的第一首中已知道作者已经历过“白骨蔽平原”的环境,更目睹过妇人弃子的惨状,心中早已积蓄着无限的哀伤。现在,时间虽然过去了许多年,环境也变换了。他生活在荒凉苦寒的边陲,面对生死无时的士卒,而生活给他的最本质的感受——心悲,却一点也没有改变,反而重重迭迭地加厚起来。这种思考百姓的痛苦,审视时代艰难的态度,表现出诗人深厚而广博的人道主义精神。以下的诗文,全从一个“悲”字出发,诉说自己置身于军旅之中的真切感受。

悲,是作者总的感受,它由各种环境、事态、人物引起。读者看到:作者非常善于捕捉种种人物形象来传达自己的心情。北国边陲,最使人生畏的是寒冷与荒凉。作者抓住割人肌肤的冰雪和日月怒号的狂风来显示边地的寒冷;用百里不见人烟, 和翩飞的戍旗烽烟来显示边地的荒凉,这是引起悲伤的环境。在人事方面,作者突出地举出了“不顾返”来表达士卒的近于麻木状态的心境,用经常被俘虏杀戮和啼啼哭哭的境况来概括士卒的凄苦生涯。这些具体形象事物确是抓得十分准确的,而且又是十分动人心魄的。有了这些具体环境和人事的描述,使得诗的开端提出的“心悲”获得了层层加厚的效果。这些发人心悲的人情物态,日积月累,堆在心头,经过作者不断地思考、咀嚼,到后来, 几乎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终于,诗人似乎顿然获得了大彻大悟,进行了“天下尽乐土,何为久留兹?”的反思。在三国纷争的时代,各地首领都有方针大计,显然作者曾经对各种不同的方略施为作过比较分析。在《从军诗五首》中就明白地写出过这种对比:一种地方是“四望无烟火”、 “城郊是榛棘”,另一种地方是“黍稷盈原畴,馆宅充廛里”。这首从军诗,前人认为写于建安二十年,王粲为美曹公西征而发。七哀诗可能写在此事之前。但是择善而从的考虑,却在七哀诗中表现出来了。他在写这首《七哀诗其三》之时,显然已经越出了忠臣不事二主的观念束缚,而站在较高的角度,批判“蓼虫不知辛”的盲目生活态度,发出“适彼乐土”的心声。这种不被陈腐观念所囿,做出择善而从的明智选择是值得赞扬的。诗的末尾提出了“去来勿与咨”,表现了作者的暖昧态度,这可能由于诗人的处境使他存在着自顾不暇的苦衷,也可能由于行动策略上的考虑而作出这无可奈何的表示。自然也不排除作者存在着怕沾惹是非的弱点。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3:1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