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进一步推广猪、牛的品种改良工作
1970年开始恢复此项工作。猪牛的品种改良工作先后采取以下办法:
❶引进新品种。主要是引进巴克夏和中约克夏种猪,用其公猪与本地母猪杂交生产脂肪型或脂肉兼用型的杂种猪。1972年成立广西猪育种协作组,确定以引进的长白猪、大约克猪为父本,陆川猪、东山猪为母本,开展杂交配种工作,生产肉脂兼用型的杂种猪。1974年全自治区生产杂种肉猪235万头,占肉猪总头数的39.8%;1976年全区生产杂种肉猪417万头,占肉猪总数65%;
❷改进人工授精操作技术。60年代前是采用“假阴道”采集公猪精液。70年代后,推广“简易采精法”;
❸层层举办人工授精培训班,建立猪人工授精网。70年代初以后,多数县建立家畜人工授精站统一供精,定期发到公社畜牧兽医站。1974年建立自治区冷冻精液站,1975年该站试验成功猪精液冷冻保存技术,方便良种精液能长途运送。在全自治区逐步推广猪冷冻授精技术。此项研究成果在1978年曾获全国科技大会奖。水牛改良方面,1965年广西已在19个县推广用印度摩拉水牛改良本地水牛。但在“文化大革命”前期处于停顿状态。1974年得到恢复和扩大,这一年全自治区有60个县和10多个国营种畜场、所开展水牛杂交改良工作。这年巴基斯坦赠送给中国50头尼里/拉菲水牛,其中有25头(10头公,15头母)分给广西,利用此种公牛的精液配本地母牛或摩杂母牛,取得好效果,1975年全自治区水牛杂交配种11.41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