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2.推广新技术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2.推广新技术

2.推广新技术

50年代初期,甘肃省各级农牧业推广部门主要开展以作物良种、畜禽良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推广工作。1952年,全省推广“96”、“774”、“玉皮”等小麦良种2 054公顷,群众自留和兑换良种面积约1.66公顷。1952年冬和1953年春用赛力散拌种32公顷。1952年以后,全省植物保护科研部门开展了小麦腥黑穗病、线虫病、红矮病、条锈病、马铃薯晚疫病、小麦吸浆虫、麦蝽象、粘虫、粟茎跳甲和部分瓜、果、蔬菜的病虫害防治工作。1954年在武威、银川、临夏、庆阳、平凉、天水、定西7个专区共推广96号、玉皮774号、302号、碧蚂1号等小麦良种11.3万公顷,平均增产效果在20%—30%;在敦煌一带推广的斯3173号棉种,播种面积扩大到725公顷,平均亩产籽棉180—200公斤,较当地黑籽棉每亩增产67%左右。同年还在全省推广大型新式农具642件。
畜种改良方面,西北羊毛改进处1950年购买青海黑绵羊种羊132只给岷县推广站,从宁县购滩羊种羊50只给靖远县,从新疆购兰布利种羊200只给永昌推广站。1952年5月甘肃省首次在永昌举办绵羊人工授精员训练班,培训了60名人工授精员,在永昌、永登设立两个推广点。6—8月, 由70人组成19个人工授精队,在天祝、永昌、武威、永登、山丹等县开展人工授精。另在夏河县有一个本交队,有179只新疆羊和高加索细毛种公羊,授配母羊23 105只,典型调查受胎率73.14%,产羔率91%,羔羊成活率89.16%。大家畜的改良从50年代初开始, 1953年全省有大家畜配种场站11个, 有河曲马、关中驴、秦川牛、荷兰牛、娟珊牛57头,共配民畜3 390头, 1954年配民畜5 671头。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 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继续围绕农作物、畜禽、林木良种、作物轮作、病虫鼠害防治、抗旱耕作栽培等技术开展。1960年以后, 全省推广的主要农业技术有:丰产栽培技术,深耕6—8寸,结合施肥熟化土壤,精耕细作,平整土地,合理密植,抗旱排涝,适期播种等。优化小麦品种,推广冬小麦“华北497”、“钱交”、“石家庄407”、春小麦“阿夫”、“阿勃”、“南大2419”。冬小麦红矮病的防治,推广抗病冬小麦品种“钱交”、“2711”、“中苏68号”。用“六六六”、“滴滴涕”消灭红矮病的媒介叶条蝉;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在陇南种植“甘岷一号”,在武威地区种植“隆安717号”用1:5赛力散石灰撒布, 或用0.2%—0.25%硫酸铜液喷撒,适期播种,增高培土、夏季多灌、秋季少灌、及时收获、减少感染。采用胶体硫防治小麦锈病。棉苗覆土防霜冻等。
畜牧业方面,60年代初以绵羊改良为中心,确定天祝、永登、古浪、肃南、民乐、山丹、永昌、武威8个县为重点改良县。给这些县的社队推广种公羊2 000余只, 杂交改良绵羊15万只。1965年全省产活杂种羔羊15万余只,改良羊达到59万只,占应改良绵羊的14.9%。牛、马、猪的杂交改良也有很大发展。饲草料加工技术,1953—1966年,开始应用新技术加工调制农作物秸秆和人工种植牧草。1969年适应以养猪为中心的需要, 大力推广了中曲发酵饲料。畜禽疫病防治技术推广始于50年代初。1953年5月,夏河、卓尼、临潭等县发生牛瘟,严重威胁着甘南、临夏、武威等地方家畜的安全, 畜牧防疫部门采取紧急措施, 除在夏河等疫区加强防治外, 在与疫区毗连的7个县,全长400公里,宽10公里的地区建成防疫带,进行预防, 及时扑灭了牛瘟。1954年牲畜疫病以炭疽最普遍, 发病41县,死亡4 149头, 防治57.56万头。1954年以后,全省养猪生产发展很快,确立了以防治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猪副伤寒为重点的家畜防治工作。1964年春、秋两季开展了两次消灭猪瘟运动,全省预防注射猪瘟疫苗118.4万头次,结合猪瘟防治,全省预防注射猪肺疫94.9万头次,猪丹毒32.6万头次,对炭疽、气肿疽、羊瘟、羊疥癣、牛肺疫等疫病也进行了防治, 当年全省防治各种牲畜疫病1 175.9万头次。
林业开展了以林木优良种子、苗木培育和林木病虫害防治为重点的技术推广工作。从50年代到70年代,全省先后引进树种(品种)462个,其中杨树214个品系。推广面积大的有杨树、泡桐、华北落叶松、沙拐枣等,其中华北落叶松,造林4 783.23公顷。育苗技术50年代绝大部分用扦插和大粒种子育苗,60年代,试验小粒种子(杨桑等)育苗成功。林木病虫害防治,进入60年代后主要以药剂防治为主进行治虫。仅从1963—1965年,全省药品防治林木病虫害面积共2.32万公顷,其中飞机防治面积1.72万公顷,年防治能力达0.67万公顷以上。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新技术成果和适用技术的推广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1982年,甘肃省人民政府确定全省农村重点推广的农业技术项目有:良种选育,旱农耕作技术,控制病虫鼠草害,扩大绿肥面积,改革耕作栽培制度,开展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等。1984年,全省开展了以推广综合栽培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承包活动,6月召开的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上:全省农村技术承包项目总共829项。当年全省动员组织了200名科技人员、1 500名农民技术员,签定了4个“百万亩”技术承包合同。它们是:河西冷凉灌区小麦丰产栽培技术推广100万亩,河西绿肥插入轮作技术推广100万亩,中部地区种草技术推广100万亩,陇东冬小麦旱作丰产栽培技术推广100万亩。1985年5月在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上,由定西地区旱农中心、天水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省土壤肥料站负责分别鉴定了5个百万亩项目承包合同,即定西100万亩梯田丰产栽培技术,天水地区玉米、小麦、马铃薯栽培技术规程示范100万亩,中部干旱地区马铃薯栽培脱毒种薯示范推广100万亩,中部旱农栽培技术100万亩,氮磷配方合理施肥100万亩,把全省科技推广推进到综合性、大面积规模效益的新阶段。
畜牧业在畜禽杂交改良、饲养管理技术和饲草饲料加工技术上有更快发展。从1974年开始的冷冻精液的推广应用,首先在黑白花牛协作区取得突破,到1978年底,各地边试验边推广,累计授配奶牛6 000多头,继而对黄牛进行大面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据不完全统计,从1979年试制冻精起,到1986年底,全省累计生产西门塔尔、利本率、海福特、黑白花奶牛、秦川牛等冻精214.99万粒,采用冻配人工授精技术,累计授配黄牛55.77万头,累计产活各类杂种牛27.7万头。冻配繁活率由1979年的30%左右,1986年提高到68%,开展冻精配种的县,从1979年的3个,1986年扩大到76个。绵羊、马、驴冻精保存和使用技术也有一定进展,绵羊冻精从1984—1986年,试验706只,情期受胎率为50.3%;马、驴的冻精配种从1982年开始,1986年全省冻精授配驴、马3 000余头,平均情期受胎率45.2%。胚胎移植技术最早用于绵羊,1975年至1978年先后有7个单位在山丹、民勤和甘南州桑科种羊场进行。80年代的非手术胚胎移植也开始进行,多用于奶牛。畜禽疫病防治技术仍然围绕常见病多发病开展。1979年全省共防治各类畜禽3 500万头(只),其中接种预防猪瘟645.77万头次,鸡新城疫511.8万头,兔疫布氏杆菌543.57万只,给大小家畜驱虫105.25万头。1985年全省用27种疫苗接种免疫各类畜禽4 941.16万头次。1988年以防治猪瘟、鸡新城疫、兔瘟、布病、狂犬、羊兔疥癣、羊胃肠道线虫、牛羊肝片吸虫、鸡兔球虫、猪囊虫为重点,全省用35种疫苗接种免疫各类畜禽6 938.43万头次。饲草优良品种的推广和饲料加工技术,1979年甘肃省草原队在岷县军马场设点,繁殖黑麦草、红三叶草,并在附近的岷县、宕昌、临潭等地推广,效果很好。历年来共引种国内外饲草120多种,推广成功的禾本科牧草有50多种。红豆草1980年由省草原工作队在通渭示范推广获得成功,1985年推广到2万公顷。1972年民勤治沙站从河南省引进沙打旺,此种牧草既能固沙保土,又是家禽冬、春季节的良好饲草,到1986年累计种植11万公顷。
畜牧业科技承包开始于1987年,主要项目有:陇东山羊杂交改良技术推广,由省畜牧兽医研究所承担,三年推广杂交羊30万只。河东百万只细毛羊杂交改良技术承包,由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承担,三年育成细毛羊100万只。推广瘦肉型杂交猪,由省畜牧技术推广站和省畜牧兽医研究所承担,以甘肃黑猪、白猪等瘦肉型猪种为主,三年推广80万头。种草养畜加工综合技术承包,由省饲草饲料总站承担,以推广种草技术,饲草料加工带动养畜发展。1988年以后,良种鸡饲养技术、肉牛育肥技术、暖棚养猪、养鸡、青贮氨化饲料技术等畜牧业饲养管理技术得到广泛实施应用。
林业上继续花大气力狠抓优良品种引进和育苗技术推广。70年代中叶,小陇山林业总场开始引进日本落叶松种子,开始在党川、李子、麻沿三个林场进行造林。截止1985年底造林面积达137公顷,保存面积133公顷,保存率97.08%。灌木树种在民勤沙生植物园引进较多,共有97个种(变种),隶属12科24属,其中26种(变种)属国内首次栽培。主要有锦鸡儿属12种,黄芪属9种,柳属12种,沙拐枣属7种,木蓼属5种。以上引进种植95%以上生长正常,60%已开花结实。育苗技术从70—80年代,通过试验解决了冷杉、云杉、落叶松等育苗技术,还推广了容器育苗、泡桐土温床纸钵育苗和地膜覆盖育苗、大棚育苗等,并对一些难繁树种尽心进行了技术攻关,都取得成功。容器育苗从1978年开始,由省林科所在兰州大青山建造1 000多平方米的塑料大棚,培育油松、侧柏等10多个树种的容器苗20余万钵。大棚育苗1985年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在兰州北山建造了两座大棚,面积3 330平方米,可一次性培育容器苗40余万钵。据不完全统计,1985年底,全省共建塑料大棚7 200多平方米,累计培育容器苗137万钵,造林203公顷。林木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大力开展林木检疫和病虫害预测预报,合理地使用生物、化学和人工防治措施。80年代以来,每年平均防治面积7.33万公顷。大面积推广采用飞机喷药灭虫, 利用细菌防治沙枣尺蠖和天幕毛虫, 飞机超低容量喷雾等先进技术。
水利水保科学技术推广, 经过水利科技人员的积极努力, 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节约灌水,科学用水的路子。从1978年以来,在河西灌区、沿黄灌区, 开展节水技术示范推广, 减少跑冒渗漏,提高水的利用率,通过大块改小块,实行沟畦灌,定额供水,合理配水,实现节水。到1990年三年共节水1.6亿立方米,平均(0.06公顷)节水50立方米。1989年开始在全省进行了0.33万公顷低压道灌溉试验示范,一般节水20%—30%。同时,运用喷灌、滴灌技术对经济作物、果园进行灌溉,节水增产效果明显。“七五”末“八五”初还在中部干旱地区推广了雨水集流及利用技术, 为解决全省最干旱地区群众生活、生产用水困难开辟了一条新的有效的途径。
水土保持治理采取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相结合的技术措施。80年代以来,“三田”(梯田、砂田、沟坝田)建设的工作量在工程措施中占60%以上,生物措施主要是进行林草建设。80年代以后,水土流失区的造林树种由过去的单一的杨树、刺槐更新为柠条、紫穗槐、沙棘、槿柳等灌木和山杏、山楂、泡桐、刺槐、臭椿、侧柏等经济林、用材林、薪炭林相结合的树种,并采取了不同的混交种植方式。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广泛推行于80年代,1990年底,全省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共700多条,16 000多平方公里,截止1992年已完成小流域治理面积9 000多平方公里,占全省完成水土保持治理面积的12%以上。
农业气象服务已成为气象为农业服务的重要手段。1976年兰州中心气象台首先恢复了气象旬(月)报服务, 1978年以后, 武威、平凉、张掖、临夏等地(州)气象局陆续开展了农业气象旬 (月)预报服务。1985年正式发布《甘肃省农业气象旬(月)报》,由全省84个气象台站组成的情报服务网提供有关资料。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 气象部门还相继开展了雨情、墒情、温情、灾情、农情等定期和不定期的农业气象情报服务。70年代后期,各级气象台站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关键季节,开展作物适播期,复种作物气象条件,土壤水分等项预报。80年代部分台站新增作物产量预报,省气象局开展了卫星遥感测产综合分析预报, 受到生产部门欢迎。人工防雹、人工增雨技术开展于70年代,90年代全省开展人工防雹、增雨的有定西地区、天水、兰州市等18个县(区)。有“37”高炮111门、火箭发射架4个、炮点80个、炮手350多人、配合作业的气象雷达5部、年耗用人工防雹、雨炮弹近4万发、火箭500—1 000发、作业影响面积40万公顷左右。已建成并完善了定西地区防雹办公室通向兰空航行处调度室、省民航中川机场调度室申请作业的专用甚高频通讯干道,定西县、岷县、榆中县、天水北道区4个指挥防雹、增雨作业的甚高频通讯网,兰州市、天水市级通讯网。从1990年开始,恢复了飞机人工增雨工作,在兰空、广空784机组和宁夏气象局、宁夏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的密切配合下,1991年5月至7月,共作业10架次,作业影响面积14.6万平方公里,累计受益42个县、市, 增水6.7亿多立方米。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着重围绕推广新式农具和机械化农具进行。主要推广项目有:1975年省农机局在全省推广“四机”(饲料粉碎机、脱粒机、收割机、扬场机)。1980年省农机局进行小麦收割试验示范。1980年夏河县牧业机械推广站开展牧草机械收割、打捆试验。1983年又开展牧草机械播种。1981年甘谷县农机化推广站开展了“深松耕法”的示范与推广。1983年在全省推广复式种籽精选机,1983年敦煌县农机管理站引进推广地膜覆盖机械铺膜技术。1983年天水地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推广薯类机械加工技术。1983年甘南州农牧机培训推广站推广9n—50型手摇牛奶分离机。1983年省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在陇西、张掖引进示范笼养鸡。1985年甘谷县农机化技术推广站试验并示范低温烘干设备综合利用技术, 推广高茬收割技术,1989年灵台县农机局推广小麦山地水平沟种植新技术等。

☚ 1.农业技术推广网络   三、效益分析 ☛
0001991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2:4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