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3_116離婁 上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3_116離婁 上

【離婁 上】

孟子稱離婁公輸子之徒,非為欽慕其聰明知巧也,只是先設譬以引起聖人之實事耳。至第三節曰‘聖人既竭目力焉’、‘既竭耳力焉’、‘既竭心思焉’,則挽引上文設譬之義而為聖人之實事,何也?
規矩六律,亦皆是聖智之實事,雖以之聰明,苟無聖人之先為此制度,則不能成方圓而正五音也。雖是引起説,而其為實事則同爾。答鄭舜一
何謂陽律?何謂陰律?以是而正五音,其事何如?
十二律乃十二月候氣之管也。氣既有陰陽之分,則律之有陰陽,固其宜也。既候氣以為管,管有長短大小,而其聲皆天地之中聲也。是以合樂之時,先吹律管,要令衆音合比,然後乃去管而樂合。苟求其詳,非卒乍可會,姑緩之,如何?答洪巨源
上文‘之道’,對政而言,政之本也,道之體也。下文‘先王之道’,包政而言,道之體用并在所該矣。聖人之竭耳目之力,恐亦以先代聖帝言,則只是因聖人已創之制而審究,而得其巧者爾,非可以聖人并目之也。答權正夫
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云,則道與政自是二事。而又云‘不行先王之道’,則道亦政也。既曰‘徒法不能〔以〕自行’,又曰‘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徒法’之‘法’,非先王之法歟?道與政、政與法,有同異之可言否?
言有分合。曰‘道’、曰‘政’,分言也;單曰‘先王之道’,則合言也。‘法’與‘善’亦然。答朴景禧
上有禮,下有學,則城不完、兵不多、田不辟、財不聚,而猶可不喪否?
無禮、無學而城完、兵多、田辟、財聚,尤所以促其喪也。有禮、有學,則自無此四者之患。設或有是,亦可以維持相保,而不至於遽喪矣。答洪巨源
孟子滕文公曰‘道一而已矣’,而此引孔子所謂‘道二’者,何也?
文公,則直勸其人性之皆善而可為,故據正道而言其‘一’;此章則並舉之事以勸戒之,故分路頭而言其‘二’。朱子所謂‘有大路’,‘有小路’者是也。朱子又嘗曰:‘若論正當道理,只有一個,更無第二個。’同上。
亡於赧王,而集注謂‘以不仁失之’,何也?
統言,則雖尚未失;以自己言,則已失之矣。同上。
‘禮人不答反其敬’,以上二句例之,則恐當曰‘敬人不答反其禮’。
這‘禮’字只是禮貌、禮數之謂。以貌、以數,容或有未盡而可以自反者,敬則己心敬之矣,人豈有不答者?亦豈可更反於節文之禮乎?仁智敬皆就心上言,愛治禮皆就事上言,不得於外而反求諸内,俱是一例。同上。
此章止言仁智禮,而不及於義,何也?
仁為一心之全德,而知、敬為一心之主宰。孟子於此正説出心學最要處,非若論性之言仁必言義。同上。
‘不得罪於巨室’,此與媚竈之語何如?
德修而人悦服,豈若彼阿附以取媚者哉?若其身不正而取怨怒,則便是逆理而獲罪於天者也。同上。
巨室所慕,一國之民皆從而誠服,則巨室似是好底人,而其所慕亦是好邊事也。林氏注以六卿、言之,不知此數人之所慕,之民或有同慕歟?
不必以好底人言,雖是三、六卿,而一國之人心皆歸於彼,而不知有公家,所以世執國命,而不敢猝變易也。答鄭鶴一
‘不得罪於巨室’章下林氏引‘裴度所謂韓弘輿疾討賊,承宗斂手削地,非朝廷之力能制其死命’之語以證之。竊嘗疑韓弘之稱巨室可,承宗之賊臣,何得以巨室稱之乎?‘制其死命’專指承宗而言否?
俱是藩鎮重寄,故同謂之巨室。得罪於巨室,則巨室離叛矣。承宗之倔强,亦因前此之有不服於心故也。韓弘亦非純臣,有趑且觀望之意者,至此而承命唯謹,則‘制其死命’似當通看。答河文見
‘為政不難,不得罪於巨室。’魯哀未嘗得罪於三,而國以是衰;晉靖未嘗得罪於三家,而國遂以分;齊康未嘗得罪於田氏,而身遷于海上。巨室之為國禍本甚矣,在君固當禁制挫抑,使政權不歸於巨室,而若以不得罪為心,則君何以為君?國何以為國?
彼三君者,何嘗不得罪於其巨室哉?其平日所為,果有何事可以服巨室之心耶?答朴景禧
尊中國、攘夷狄,天之經、地之義,所謂民彝也。中國而與夷狄為昏,則綱紀敗壞,不可以為國矣。齊景公既不能絶於,則至誠以待之可也。不然,則國亡身死之可也。辱身而與之昏,豈不為名教之大罪乎?孟子引此為順天而存之證,不免可疑。
猶是至德之後,不比他玁獯之類。景公事若在可恕,孟子引此但以證‘小役大,弱役强’之為順天而已,非並其女而以為至善也。答河文見
詩云‘之孫子’,‘侯服于’,‘祼將于京’,此武王時事,而集注以文王之事證之。然則孔子所謂‘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者,不其虚語耶?
此推本文王之德而言,集注正以詩之本意為釋,非謂文王之有心於服也。答鄭舜一
‘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諺解之意以‘亡國敗家’就‘不仁’者上説,而以‘何有’為未有也;或以‘亡國敗家’就‘與言’者説,而以‘何有’為不難。二説何如?
諺解之釋無可疑。答洪巨源
‘不仁者可與言哉’章下小注輔氏云以‘安利樂’為得失之機,以‘亡國敗家’為存亡之實。陳氏云得失之機,‘侮毁伐’是也;存亡之著,‘安其危、利其災’是也。兩説何從?
説恐得,須看‘機’、‘著’字。答鄭舜一
求三年之艾,而特言七年之病,何也?
苟欲求三年之艾,則七年之間已再得之矣。今七年而猶不得者,不畜故也,故曰‘苟為不畜,終身不得’,奚但七年而已乎?集注又因‘終身’之語而引勸之,曰:‘自今畜之,〔則〕猶或可及。’答洪巨源
中庸則曰‘誠之者’,而孟子變言‘思誠’,何也?
中庸‘誠者’,不思而得者也;‘誠之者’,思而得者也。‘思誠’之旨,實本於中庸。孟子嘗曰‘思則得之,不思則(失之)〔不得〕’,故於此因中庸之旨而揭起一‘思’字,以示用力之方。同上。
‘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云云,孟子之勸,可謂至誠而終未得動王者,何也?
此亦道其常爾。若其變處,則之至誠而不能化其子,況於君上耶?答朴景禧
之聞文王善養老,便來歸;武王之伐,又自不從去,便是中立不倚處。‘庸,平常也’注‘所為都不是庸了’。中立不倚而亦有不庸者乎?抑二子從中於此二事而不可常歟?
恐非以二事為不是庸。其疾惡太甚,‘冠不正,(而)望望然去之’、‘與惡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炭’,不免有倚於一偏、殊欠平常之義,故云。答李孔遇
‘聞文王作興’,‘興’字或屬下句看。‘作、興’二字俱是‘起’字之義,而既曰‘作’,又曰‘興’,何也?
‘作、興’俱是‘起’意,而但對言,則‘作’有始起意,‘興’有大起之意。答李性夫
‘人焉廋哉。’聖人觀人之法,宜無不同,而孔子則觀其内,孟子則觀其外,何也?‘人焉廋哉’之重言、單言,抑亦有别否?
孟子之所觀,則君子小人之大分也;孔子之所觀,則就事密察。而君子容或有為善而出於勉强底時,小人容或有為惡而非其所樂底時,一善之强,一惡之苟,皆無得以遯其情矣。以此言之,‘人焉廋哉’之重言、單言,誠有其别。答洪巨源
‘嫂溺,援之以手。’手援其嫂,非常行之經也,必反於經而行之而已。此與儒所謂‘反經合道’之權何别?
見溺必拯,愛物之常經也。拯溺嫂,非反經也。以手之權,所以通經也。所遇之境,則非經也。而所全之道,則便是經所行之事,則權之往來適中於道者也。答河文見
孟子所謂‘援之以道’者,可謂一言而盡矣。失其道而欲援天下者,此又孟子之罪人也。‘可以行則行,可以止則止’者,非聖人之時中乎?所謂‘隨時變易以從道’者,不過就文為制度上損益之,以適於時。如之尚忠,而之時則不得不尚質,之時則不得不尚文,此則隨時變易,而道未嘗不一也。道者,萬世不可易者也。蓋父慈子孝,君義臣忠,夫婦别而長幼序,尊尊賢賢,仁民愛物,此天下古今所共由之道也。此而可變,則雖功侔管仲,智過王猛,勇邁,適足以為獸為禽而已。仲尼之門,五尺童子之所羞稱也。知此則可以守經,可以行權,可以變易而從道矣。今之人每每以顛倒常經、苟就功利者謂之權,直是悶人。答金美若
‘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更言‘君正莫不正’,何也?
仁義固所以為正也,然仁義而亦或有偏倚不正時,更言‘君正’,則仁義之至善也。答洪巨源
孟子七篇記孟子言行甚悉,而三見王而不言事卻不見載,何也?
此出於荀子,未知其果有是事。然其意則可取,故程子引之。同上。
‘無責耳矣’,或謂是無足責,何如?
不若集注之警切。同上。
‘不孝有三’,集注‘家貧親老,不為禄仕’。此係乎天,非可自由,以是為罪,何也?
謂可仕而不仕者耳。同上。
‘仁之實’云云,人性具五常,而不言‘信’而言‘樂’。‘樂之實’不曰‘是也’,亦何意?
既曰‘仁之實’、‘義之實’,則‘信’在其中。蓋‘信’只是四德之實,非别有一事也。此云仁義禮智,皆就發用處説,故到得個和順從容,不由勉强處,則便是樂之實也。非謂五聲、八音之與四德,而可並列為五常也。‘樂之實’非在於四德之外,只是樂此而已,不着‘是也’字。答盧聖登
‘義之實,從兄是也。’事之當為者皆義也,何故必於從兄上言之?且君臣之義、兄弟之序,人倫之大關鍵也,而孟子以兄弟言乎義,何也?
就人之有生良知、良能上言,莫先於事親從兄,莫非仁也。而仁民愛物皆從親親之仁推出去,莫非義也。而敬長忠君皆從從兄之義推出去,此所以事親從兄之為仁義之實也。這‘實’字猶‘孝弟為仁之本’之‘本’,言有此實,方有抽枝開花也。以五倫言,則君臣屬義,兄弟屬序;而以良知、良能言,則敬兄與愛親相對而屬乎義。蓋仁義為人性之大關鍵,而以仁義配五倫,則父子之恩主乎仁,其餘四倫皆屬乎義,而從兄為義之最初端也。答河文見
以四德之序,則‘禮’居‘智’先,此言‘智之實’卻先於‘禮之實’。且於四德之外,連言‘樂之實’,何也?
此非為論序四德而發也,只以事親從兄之最切近者對舉,作仁義之實,而下文遂就人做工夫處説起,故‘智’為先。禮則仁義之節文也,樂則仁義之成也,立於禮而成於樂,其序固如此。答洪巨源
集注‘既有生意,則其暢茂條達,自有不可遏者,所謂惡可已也’,又曰‘其又盛,則至於手舞足蹈而不自知矣’。竊以為‘暢茂條達,自有不可遏’,則功夫已到極處,不可以有加矣。‘其又盛’三字,恰似‘惡可已’上面别有一段功夫,未知如何。
‘惡可已’如‘充實而有光輝’之大,不知舞蹈如‘大而化之’之聖,亦略有分别。‘樂則生矣’以下,只是説功效次第自然相因而見,不是説工夫等級。工夫只到‘節文斯’住了,‘樂’以後只是熟之又熟,自有此效。答河文見
李氏謂‘不見父母之非’,輔氏謂‘自不見父母有不是處’。人子之於親,果不見其不是,則何從有號泣之諫乎?
此所謂是不是,只是慈不慈之謂也,非謂尋常有過,子可以熟諫之事。蓋親之於子,慈愛之情發於天性,而今卻不慈於子者,非親之不是也,乃子之未能盡其道也。苟盡其道,則親卻厎豫,而依舊是慈愛矣。此可以見天下元無不是底父母矣。答洪巨源

☚ 13_115滕文公 下   13_117離婁 下 ☛
0000331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0:2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