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1_167公孫丑 上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1_167公孫丑 上

【公孫丑 上】

‘問夫子加之卿相’章
我四十不動心。按:疏云‘四十之時已不動心’,而語類亦云‘我從四十已不動心’,今諺解似未察也。
孟施舍曾子北宫黝子夏精義明道曰:‘在必為,能無懼,子夏篤志力行者也,曾子明理守約者也。’愚按:程子子夏之力行為之所近者,恐有理趣。抑此文以下文引曾子大勇者推之,則此言曾子子夏若皆以其勇言之者矣。
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可止無暴其氣。集注:‘然凡止其氣。’按:孟子告子之‘勿求於氣’為可,‘勿求於心’為不可。而其所以辨之也,乃專就‘可’一邊為言者,此蓋以養勇不動心,皆主於氣之故。南塘記聞録以為‘不得於言,勿求於心’,直以不可斷之,故更無餘言,義亦得之矣。然其文勢語意終似反戾,所以集注不得不特著一然字,而又剩著‘若論其極’一句以斡轉之,使相承接也。恐宜更詳之。
持其志無暴其氣。按:此‘志’字之與‘不動心’、‘不得於心’、‘勿求於心’、‘行有不慊於心’等心字,此‘氣’字之與‘勿求於氣’、‘浩然之氣’等氣字,皆一也,而所指則異。蓋人之以充其體者,氣也。一言之微、一動之小以此,當大任、行大事亦以此,其為此氣之主,則心也。故心有走作,則言動而不免於乖戾;心有愧蹙,則任事而不能以果敢,此本之失而形於末者然也。然於其末而有不察,則反以累其本。言動之乖戾而心為之摇攘,任事之不果敢而心至於恐懼,是皆謂之動心矣。告子之自言曰:‘不得於心,勿求於氣。’而孟子告子之言曰:‘持其志,無暴其氣。’曰:‘氣壹則動志。’曰:‘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據此,則告子之所謂心,以其有走作者而言,而所謂氣,以其為言動者言也。孟子之自言曰:‘浩然之氣。’又曰:‘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又曰:‘配義與道。’又曰:‘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據此,則孟子之所謂氣,以其為任事言,而所謂心,以其無愧蹙者言也。蓋‘持志’之持與‘慊於心’之慊,其意固有别;而‘直養無害’之害與‘無暴’之暴,亦似同而實異暴是暴戾之義,以持志、氣壹、蹶趨等語觀之可見。也。故告子之不動心,以力制此心之走作,而不顧此氣之發於言動者也。孟子之不動心,以務養此氣之助於任事者,而必本諸此心之無愧蹙也。蓋‘持志’之與‘不慊於心’,‘無暴其氣’之與‘浩然之氣’,非心與氣之有二也。以曰‘持’、曰‘不慊’、曰‘無暴’、曰‘浩然’之别,而心與氣之所指隨而不同也。朱子曰:‘只是一氣,餒了便成欿然之氣,不調和便成忿厲之氣。’此蓋通論孟子告子之氣,而上截屬孟子,下截屬告子也。
浩然之氣。按集注曰:‘本自浩然,失養故餒。’又曰:‘天地之正氣,人得(而)〔以〕生者,其體段本如是也。’語類曰:‘氣雖有清濁厚薄之不齊,然論其本則未嘗異也。所謂“至大至剛”者,(乃)氣之本體如此。’今以此數説而推之,人雖稟氣之駁濁者亦有浩然之氣,但能治所稟之駁濁者,則其浩然者自如矣。蓋浩然之氣與清濁之氣,同一氣也,而所主而言者不同。浩然是統言人得天地之正氣,以充於體之本領,如楨幹骨筋,然無是則非人,既為人則無不得矣。清濁是於正氣之中,指言其經緯錯綜,以為開蔽通塞者也。譬之於水,其流行者,浩然之氣也。清無所壅,而流出無礙者,氣之清而能養者也;有壅而濁,而流不能達者,氣之濁而不能養者也,豈可以其流行者與有壅有不壅者為二水哉?且人之氣稟清濁之外,又有微盛强弱之不同。故朱子曰:‘稟得衰者’,‘不解有所立作。惟是養成浩然之氣,則卻與天地為一’。據此,則雖所稟微弱,既具人體,則天地之正氣亦必充足而無虧欠。但微弱甚則不能發出,須養之使充耳。
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注曰:‘此至大至剛,正直之氣也。’精義明道曰:‘至大至剛以直,不言至直,此是文勢,如治世之音安而樂。’伊川曰:‘至大至剛以直,如卦所謂“直、方、大”也,但不可言剛。’愚按:或問固備言不從之意矣,然其所主,不過直字屬上,則與‘剛’語複;屬下,則與‘自反而縮’相應耳。此恐無甚關重,而直字之帶惹養字,於文與理卻有不安者,訓恐亦可思。
無是,餒也。按:集注所謂‘其體有所不充’者,正解此句。於其下‘不免疑懼’云云,乃經文言外之意,須有此,可以見‘餒’之為動心之祟也。又按:餒者,是體之謂也,非謂氣也。而上文集注釋‘浩然之氣’曰‘本自浩然,失養故餒’,程子亦曰‘欿然而餒’,語類亦曰‘餒了,便成欿然之氣’。此三言者,卻似以餒屬之於氣者,蓋以餒是氣不充體之謂。則以體之無氣以充而謂之體餒者,固是正義;以氣之不充於體而謂之氣餒,亦可也。但以氣與體並言,則餒字屬體而非所以語氣耳。
行有不慊於心,則餒。按:此一句即一章血脈所萃處。蓋此章大旨在不動心,不動心在勇,勇在氣,氣在集義。集義之所以生是氣者,以其慊於心也。其斡旋機括都在於此,亦可見此心之神明無往而非妙宰也。雖然,告子專主乎心,而其終不免於以氣動志;孟子卻求諸氣,而其機乃在於由心生氣,此又係外義與不外義之分耳。心之不可徒恃也如此,所以下文便説‘告子未嘗知義’以斷之也,亦所以發‘勿求於心’之端以張本乎知言耳。
觀於夫子。注曰:‘宰我名也。’
‘尊賢使能’章
廛無夫里之布。按:以集注及小注、周禮疏説觀之,則里布而夫粟也,而經文則通言‘夫里之布’,豈所謂不以辭害義者耶?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章
非惡其聲而然也。注曰:‘非惡有不仁之聲名而然也。’
知皆擴而充之矣。按:以集注文勢觀之,則知字似釋在‘擴而充之’之下,而語類説有以‘知’字先釋於‘皆’字之上。若果如此,則集注於知字必提出詳解,不止如彼之泯然帶過説也。且其謂‘將有不能自已者’,意亦可見。語類時舉録‘才知得便自不能已’者,似以‘知’字釋於‘充’字之下,恐最得之矣。今諺解所釋,恐不察乎經文集注之義也。
子路人告之’章
舍己從人。集注:己未善,則無所係吝而舍以從人。按:以之生知安行,何得有未善耶?或問謂‘特言其亡私順理’,‘非謂己有不善而舍之也’,蓋似有疑於此矣。然以集注則明是己有不善也,此當活看。如中庸所謂‘聖人〔亦〕有所不知、不能’之類,其謂不善是粗迹之微有未盡耳,何害於生知安行哉?吾族叔仲謙謂‘如之征,不及思到班師敷文,聞之贊而從之,是亦為己未善而舍以從人也’,得之矣。
伯夷非其君不事’章
伯夷隘,柳下惠不恭。注曰:‘伯夷隘,懼人之汙來及己,故無所含容,言其太隘狹〔也〕。柳下惠輕忽時人,禽獸畜之,無欲憚正之心,言其大不恭敬也。’

☚ 11_166梁惠王 下   11_168公孫丑 下 ☛
0000244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7:4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