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子 上】
‘湍水’章
集注:‘性即天理,未有不善。’蓋自水之必有分於上下,以明性之必有分於善惡,而以此八字言性之有分者,善也。性即天理之所賦於人者,天理本善,故亦未有不善也。○大全真氏説:‘朱子章旨,數言盡〔之〕矣。’所謂章旨者未知指何語,意謂圈下三句三十二字[1]也。○真氏謂‘詈之以惡逆’、‘盜賊,鮮不變色’,以證性善,誠然矣。但亦有二説:凡人聞稱己以善則喜,斥己以惡則怒,可占人性之欲善而不欲惡。但常人之情欲善之名,而不欲善之實;惡惡之名,而不惡惡之實,如聞人有言己之惡,則必勃然怒,按劍相眄曰:‘我與汝同死一劍者。’此匹夫之醜也。於此可見人性之本善,而因以見此人胸中善念都喪而無一物矣。若稍有志於善者,則聞人言己惡,當惕然自省之不暇,奚暇怒哉?
‘生之謂性’章
人物之生,同得天理,則天之賦與,豈於人而賦之以善,於物而賦之以惡哉?是則犬羊與人之性,其本原則無非不善也。凡禽獸之類皆知愛其子,則是惻隱之類也。但氣稟之偏塞不如人之通,故得理之偏而不得其全,其性之與人相去遂遠矣。其知覺者,亦能知其偏而不知其全,則物之知覺亦豈同於人之知覺哉?其偏處固是天理,但偏於一曲而不能周徧。偏處本原固非不善,因不能周徧,而遂為不善。物之性,其本原初非不善,則況人之性乎?但人亦有偏於利己而不能周徧者,則是人與犬牛初無少異也。
‘食色性也’章
南軒曰:‘食色固出於性,然莫不有則焉。’然食色性也,而有則者亦性也。告子蓋以人之性但知甘食悦色,而有則者人為也。此説則近於荀子。○‘夫物則亦有然者也’,未曉。蓋謂凡物亦有如是者也,楚長吾長,秦炙吾炙,凡萬物固有如是者云耶。
‘公都子問性’章
‘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情者,性之動’,即是言物之初感於心,而性發而為情者也。於此可以見性之動善,如乍見孺子入井,自不能無惻隱之心也。○‘為不善,非才之罪’,集注謂孟子言才(指)出於性,程子言‘才(指)稟於氣’者,其説固不敢妄論,然如程子所謂稟於氣者,亦不可以為不善歸罪於才。蓋才有昏明强弱,昏弱者則其為善為惡皆不能直遂,力學以變之,則可化其氣質矣;强明者雖是為善之才,若用之於為惡,則亦無所不至矣。是則人之為不善非才之罪,而用才者之罪也。
‘富歲子弟多賴’章
‘理義’二字,程子謂‘在物為理,處物為義’,固無以加矣。但今人説話有義理之語,倒此兩字,而其旨亦差别,蓋指事物所當然者而言也。自人心之斟量當然而言則曰義,自事物各有當然之則而言則曰理,其實一物也。詩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則是天理之當然,人心之同然也。今世有義理之説,凡不顧衆論而直行無忌憚者,皆諉之義理。人或非之,則曰:‘此義理不明之所致也。’然則亦可以悖天理、逆人心者自諉於義理,是則義理之説出,而人之為惡者得而肆其慾而無忌。噫!義理二字,豈為是設哉?愚謂合宜之謂義,所宜之為理。今且莫談義理,但講究事之宜不宜,則未必不得真義理之所在也。
‘魚熊’章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以集注觀之,則當講曰:‘由如是故,雖生而有所不用也。’下文放此。輔氏謂‘是’指秉彝之良心,愚謂不然,‘是’指上文欲惡有甚於生死者,即此秉彝之良心也。○‘萬鍾於我何加’,大全‘或曰’云云,朱子曰:‘此是克之之方,然〔所以〕克之者須是有本領。’不知本領是何物,意謂立心也。○‘鄉為身死而不受’,大全載北山先生以‘鄉為身’為一讀,此恐非是,義理文勢俱不相似,覽者當自得之。○僭疑此章大旨,重在‘萬鍾’一款。上一截言‘舍生、取義’者,概言人心如此,如曰‘使所欲莫甚於生,則得生者,何不用’云云,曰‘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云云,皆發明舍生之心,而非責人以舍生也。蓋春秋、戰國之世舍生者甚多,雖或有未必中理者,然其心以為欲惡有甚於生死則同也。孟子極言人所以舍生之心如此,而又引嘑蹴之事以明衆人皆有此心。嘑蹴不受,亦以所惡有甚於死,而亦即舍生之類也,則不獨賢者之有是心可知矣。至於萬鍾,則雖所謂賢者亦或不辨而受之,此所謂失其本心也。
‘仁人心’章
‘仁,人心’,終未分曉。今但略説曰:‘仁者,心之所具之理。而人之所以為心不過曰仁,以此致思勉勵而俟其有得。’不知可乎?○‘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集注之意,則學問之事固非一端,然必求放心然後可以具功。大全載饒氏引勉齋語,則以為非一端者,皆所以求於心。二説未知孰優,意或互相發也。
‘無名指’、‘桐梓’兩章
兩章取譬,君子宜常服膺。如名利進取,違心苟從,或居家有小事不安於心,而未免苟且偷安者,皆不能養身心也。
‘兼所愛’章
‘兼所愛、兼所養’,則口腹心志皆當愛當養也。‘於己取之’,集注以為‘反之於身以審其輕重’,大全以‘輕重’為下文‘小大、貴賤’是也,蓋欲人無以口腹害心志也。飲食之人則人賤之矣,殊不知如上章所云萬鍾不辨禮義而受之者,與飲食之人何以異哉?
‘大人小人’章
公都再問,孟子答之。其大意若曰:心官失職,則耳目蔽於外物,以物交物而從其小體;心官得職,則從其大體矣。○物交物時,當思非禮勿視聽之義,即心得其職,而物不能交物也。‘物交物’,上物字指外物,下物字指耳目也。
‘欲貴者人之同心’章
‘有貴於己者’,猶言於己身之中自有真貴也。蓋古語如此。
‘仁之勝不仁’章
趙氏謂為仁不至,而不反諸己。反己,謂反求於身而思其不勝之故也。
‘五穀荑稗’章
荑稗之譬,如人學墨而熟,我學儒不熟,反為墨所勝。此類是也。荑稗之喻,偶及之耳,豈以他道擬□可食者哉?此水不勝火之類也。
‘羿之教人射’章
集注‘子弟舍是則無以學’,疑子弟字當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