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7_145陽貨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7_145陽貨篇

【陽貨篇】

‘子曰性相近’章
氣質之至清至粹者為上智,至濁至雜者為下愚,清濁相混、粹雜相駁者為中人。上知之姿,是也;下愚之人,盜跖是已。天下之人豈必非也?滔滔者,是中人。此所謂可與為善,可與為不善者也,習於善為君子,習於惡為小人。苟日習,日日習,又日習,則於善而君子可為上智,於惡而小人可為下愚。是以學者不可不‘慎其所習’也。所習既熟,則習與性成,善惡皆不能自知,可不懼哉?欲慎所習,亦無他道,只在於講學而明之,篤志而行之。
此章與下章‘上智下愚’章同條共貫。而古人不云乎‘牛鳴則牛應,馬鳴則馬應,蓬因麻而直,沙混泥而黑’,今此云云,俗所謂‘卓下得匙’。似此講義,初不筆之書可矣。況小人可為下愚,抑見於何書也?試與孟子十曝一蘖之訓參看則好。
公山弗擾’章
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則可;無伊尹之志,(不可)〔則篡也〕。’臣於弗擾佛肸之召,亦以為有孔子之道則可,無孔子之道則不可,雖亦不得與於此,此所謂‘可與立,未可與權’者也。如使弗擾果能誠心召之,則夫子真當往之耶?往之之後,亦當何以處之耶?使弗擾而臣順季氏,則季氏尤强,公室益弱,使弗擾而伐季氏,則弗擾季氏家臣,於理亦不可。於斯二者實難措榮,此必有聖人之所默運於心中者,而後學其何以窺測為説耶?
吴伯豐以‘弗擾召,子欲往’之旨問於朱夫子朱夫子曰:‘理會不得。’又曰:‘聖人自不可測。’吾於此亦云。而‘修其禮物,作賓于王家’,即朱夫子定論也。且令其臣順季氏云云,又是考亭函丈間問答,則當以此尊信而講明之,何必强索艱覓,以自犯於邵子計年甲之戒耶?
‘子曰也’章
仁、智、信、直、勇、剛六者,美德也;愚、蕩、賊、絞、亂、狂六者,惡德也。有是美而不好學,猶不免於惡,而況無是美而不好學,則其為蔽也,不但止於此而已。此論語所以必以‘學’之一字冠之於二十篇者也。六者雖為各條,而好仁好學則餘在其中,未知如何?
‘好仁好學,餘在其中’者,大體然矣。而‘好’一字,政合體認,徒有好之之意而不能真知實踐,則其蔽也固自如耳。故知之欲真,踐之欲篤,要看鄉人底事如何,聖人底事如何,可以超凡入聖。嘗愛瓊山之言,曰:‘為學而能變己之氣質,則其學成矣。施教而能變人之氣質,則其教成矣。’吾每以此諷誦而有餘味矣。夫子戒子路之六言,即中庸知、仁、勇,而信、直、剛三條即其餘意之推及者。勇在仁、智之外,而仁、智須是得勇而强之,則亦不可謂餘在其中矣。朱子嘗以此條不與聖人常時言語一樣為疑者,可合深究此等處何為闊略。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章
非但患得患失之心,纔有謀功計利之心便是;非但謀功計利之心,纔有一念之較長量短亦便是。為人臣者,如欲無患得失之心,必先祛較長短之念;如欲祛較長短之念,必須無吾身乃可。無吾身之道,亦非有高遠難行之事,只當盡其職分之所當為而已。
‘得失’二字,聖人之言盡之矣。雖注得千翼萬脚,不外於此二字。剗卻此二字,便可謂盡分。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章
肆、廉、直是氣質之偏,蕩、忿、戾、詐是習俗之弊。氣質之偏,古今豈異?而習俗之弊,古今不同。古之三疾,疾是長處。今之三疾,疾而已。‘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者也。’之遊女,能守貞静之操;兔罝之武夫,咸知禮讓之風。若能化行俗美,則氣質可變何有乎習乎?故臣以為習俗可以變氣質,氣質不能當習俗。未知如何?此章古三疾專屬氣質言,今三疾專屬習俗言,固宜分看,不可混説。
理同而氣異,故之性同,而之心不同,此是千古正論也。矯得氣質,可復本然。氣質之外又拈‘習俗’二字,欲巧反拙。
‘子曰予欲無言’章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也與’,又曰‘不知言,無以知人’,又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由此觀之,則教人者不可以無言,受教者不可不求言。雖然徒知言語之可以求道,而不知反諸身體驗,則亦不免於徒言而止。此夫子所以警發子貢也。程子上蔡曰:‘爾(等)〔輩〕在此〔相從〕只是學某言語,故〔其學〕心口不相應’[5],亦此意也。大抵易知而易學者,言語也;難知而難學者,心法也。得其心,則言語不期學而自學。若不得其心而只學言語,則即不過優孟之談笑,猿狙之衣冠而已。然或錯解此章,捨置言語而專意體驗,則恐入葱嶺上去。初學之士,先從切問近思上做去,而得之於言,體之於身,不使有偏廢,然後乃可為吃緊工夫。子貢造詣非初學之比,故夫子以此告之,俾其自得於言外耳。若無子貢之造詣,夫子決不躐等而語此。
‘學其言語’云者,何謂也?若如來説,則奚斯之聲,宋侯之音,如佛氏所謂燈燈相傳者耶。子貢徒聞夫子之言,而不能深得其所以言之妙,故要使子貢見四時之行,百物之生,而知天道之如許,有似乎升夫子之堂,見夫子之所以動静云為,而知聖人精義之所發而已。鄉黨一篇,即善觀聖人者之言,即其儀容飲食之間已得聖人之全體。雖於千載之後,見此篇如見夫子,則況親炙夫子之門者乎?又況隨問隨答,叩之則應乎?此是警發子貢之辭,豈可以此為躐等驟躋之嫌耶?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章
善惡相反,如黑白之不同。善者,夫人皆好之;惡者,夫人皆惡之。以其易知而易卞也,至於似真而僞,似是而非,亂德而害義,色取而行違者,夫人不能知之,惟君子卞之。不知也,故好惡失其正;卞之也,故好惡得其正。若子貢者,可謂能卞真善惡,能知真好惡矣。雖然在人之善惡易卞,在己之善惡難卞,先從難卞處用力,然後可以知其易卞者,而好惡無一不出於正矣。臣言果如何?
責明恕昏,雖有明訓,來説中,人己善惡之分,比之王魯齋所謂人心道心各從理氣而發者,亦不及矣。子貢曰君子之有惡,夫所謂君子,豈不知己之善惡,而徒知人之善惡耶?侯師聖之引喻於仁者惡人之説得之。

☚ 07_144季氏篇   07_146微子篇 ☛
0000177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4: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