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5_013衛靈公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5_013衛靈公

【衛靈公】

第一章。‘固窮’,集注謂‘固有窮時’,程子謂‘固守其窮’。兩説皆通,而前説與所問‘亦有窮乎’之意相應,則當以此為正意矣。但小人之窮斯濫,亦是窮以後事,則是小人亦有窮時也。若徒言君子之固有窮時,而不言君子忍得窮到底之意,則無乃與小人之窮時不能相異,而下文‘斯濫’之義亦無對應之處耶?愚意‘固’字雖當從前説,而‘窮’字似兼有順受其窮,忍得到底之意。深味之,似有然者。如此方與下文‘窮斯濫矣’相應。蓋濫則不安於窮,亦不能久處於窮約也。
第二章。曾子隨事實踐,真積力久。子貢多學能識,功至將得,然後夫子方告以一貫。未造此境,則一貫之旨不可得聞矣。如可聞而知之,聖人豈獨靳於諸弟子哉?象山語學者輒詆子貢之學,陽明洞規亦譏其止於隨事精察,是皆不考乎夫子之言,只發於二子功深之後之義也。如此,則今日學者之所當務可知已,必先之以隨事實踐、博學多識,而後方可以與聞乎一貫之微旨也。但今讀書到此等處,將諉以非可遽及而不容講究耶?抑當隨其分限,竭意而求之耶?愚意:深喻了悟,必功深而後可也。至於隨分講究,則凡學者亦不可以不勉。雖其撥轉效驗必難如功深者之殊絶,而在隨事博學之中略知有此道理,亦不無所助,各在人所見淺深如何耳。如克、復、敬、恕,惟顔子仲弓得聞之,後世學者亦各致力,與此何異哉?抑所謂一貫者,在二子大賢上智分上,固是有此功程節次。若在聖人分上,自初便已如此,雖方隨事實踐、博學多識,而一貫之妙蓋已洞然於其中矣。若未及二子地位者,又不得不隨分講究於功程未到之前,此亦一義也。
第三章。‘知德’之‘德’,似汎指在人之德,而非己有之,不能知在人者,故知德者鮮矣。其歸在於勉進己德也。今觀注意,皆以德之在己者言之。苟自有之,何患不知?如未之有,又何所知?大注猶可看作通言在己在人者,而終亦重在己德。小注則分明説主在己者,此未可曉,更詳之。第一章至此,何以知其必為一時之言耶?蓋以此章既似為愠見發,而二章及此章皆呼名而告之,又皆從於,故知其為一時之言也。患難之際,開發不倦。如此看,更有味。
第四章。‘無為而治’,當與第二篇‘為政以德’參看。
第五章。篤敬,篤也、敬也,與‘篤恭’語意不同。南軒謂‘敦篤於敬’,似非本旨。忠信,饒氏以‘口裏如此説,心下不如此’為不忠;以‘口裏如此説,驗之〔於〕事〔卻〕不如此’為不信,仍謂‘忠是前一截事,信是後一截事’。此固一義也。然忠信亦只是一事,内則發己而自盡,忠也;外則循物而無違,信也。表裏如一,心口相應,盡己也;是曰是,非曰非,循物也。一時間便可驗,非必待驗之於事也。查滓是私欲之未盡去者。此心纔不能與天地同體,便有查滓在其間,當深思克去。
第六章。蘧伯玉孫甯之謀,不對而出,則可也。但衛侯出奔,人立新君,孫甯作相,而伯玉遽還,何也?豈衛侯出奔與篡弑有間,故伯玉之事不為過耶?雖然,終恐未盡也。
第八章。程子説:‘實理得之於(身)〔心〕自别。實理者,實見得是,實見得非也。’上言‘實理’固指理之實體而言,下言‘實理’乃指實見是理而言。此‘實理’上合有‘得’字,語意方完,而今只活看可也。新安謂‘能得實理於心,方能有實見’,此又倒説。有實見,方可謂得實理,豈可謂得實理而後方能有實見耶?此似誤認程子説,以下言‘實理’為上言之效驗而然也。
第九章。程子就‘為’字上發得一義。古人讀書,一字不放過,可法。
第十一章。人無遠慮,則不待遠而有憂,憂已在近矣。所謂遠慮,則能備豫之意自具於其中。蘇氏説‘不可廢’以上似太奇。小注欲添‘時之遠近’,未知又有何語可當得‘容足’之説也。
第十二章。‘已矣乎’,絶望之意,集注‘歎’字得之。小注‘自恐’則差緩耳。
第十三章。‘竊位’之‘位’似有兩意,一以文仲所居之位言之,一以柳下宜居之位言之。集注所謂不稱者,前意也;盜得者,後意也。未知信否?
第二十五章。史闕文,班固説最近。馬借乘,南軒解差異。
第二十六章。‘巧言、小不忍’,是通論物情事理,非有彼此之分於其間也。二‘亂’字亦然。雲峯謂‘亂大謀,彼自亂彼之事’,未詳。
第二十七章。‘衆惡必察’、‘衆好必察’,此二句便當得孟子‘喬木’一章。但‘喬木’章猶有必待國人同辭,而後方察賢否之疑。此又灑然無惹絆處,真可謂辭約而理備矣。
第二十八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一向如此説,卻似道囿於人。集注中‘人外無道,道外無人’,發明人道全體已明白矣。又轉一轉,方説‘人心有覺,道體無為’。又以能否分之,以見主宰之在人也。道非囿於人,而主宰則在乎人。詳味集注,自可曉然。‘人能弘道’,大概是勉人自力之意。自下學之初,以至聖人之成能,無不是人能弘道也。但念聖人從容中道時,便與雲行雨施,鳶飛魚躍一般,雖是人之事,亦是天之道,更難分别人與道於其間,通融是道也。到此又當别作解會。小注黄四如説‘容受’一義,本文中無此意。
第二十九章。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濂溪曰:‘不改則為惡矣。’何其異也。夫子深許改過之美,便與無過一視之,故到不改,而後方謂之過,善善之至也。濂溪分别有心、無心之辨,不改則便謂之惡,不復謂之過,惡惡之嚴也。
第三十章。‘終日不食,終夜不寝’,聖人專於思,亦應有如此時。但必自驗其專一如此,不如思學兼進之益,故抑之以‘無益’以教人耳。蓋聖人雖非思而不學者,然固當有時專於思,則此言亦是實經歷語耳。若只謂特垂語以教人,則卻似全無實事,恐未然也。
第三十一章。‘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此正吾道門中正法眼藏,今日立心處事固當如此。但以淺心言之,終似有窒礙處。必如後賢所説,略營生理,方為周盡。聖人言語本自包含,未嘗有窒礙處,此處獨如是截斷言之,令人有難行之疑者,何也?聖人言語雖每包含,無迫切之辭,而至於富貴貧賤取舍之間,其辭未嘗不截然,豈以此等處斷截過度,方得其中故耶?今如憂貧謀食,雖十分舍置,猶自有求生之事,終無束手餓死之理。故聖人之訓不得不如此耶?抑雖全不謀食,生命未盡,必無死理。君子之道直當全不謀食,纔有一毫營為,皆涉罪過耶?竊深念之,必如後説,其義方痛快明白。而自家意念終有信不及、打不過處,此當深思得之。耕學抑揚,不可只就耕學上看。凡求利者未必得利,主義者亦或有利,此等當推類認得。如是認得,憂貧謀食之意自當減歇。然亦不可只靠此,須於實理上見得漸親切高遠方是,自然放得下耳。
第三十二章。知及、仁守、莊涖、動禮,工夫次第,道德本末,始終表裏,明白備具。身修以此,觀人以此,當服膺勉力者。
第三十三章。‘小知、大受’,‘大、小’皆兼知行、才德言之。
第三十四章。此章似更有一説。若曰:民之鮮入於仁,甚於水火。水火,人雖畏避,猶或有蹈而死者,仁則未見有蹈而死者,是避仁甚於避水火也。仁雖蹈之,本未必死。對水火言之,故云然也。如此説似可備一義,未知如何。
第三十五章。‘當仁’之云,玩其辭意,猶曰‘至於仁’云爾。程子説中‘善名’、‘不可不遜’之義,亦從此推出也。今以‘以仁為己任’釋‘當仁’之意,則恐非本旨,未知如何。
第三十九章。‘道不同,不相為謀。’非惟不能,亦不可也。道不同而相謀,則所趣者不專矣。
第四十一章。子張之問,大意固然,故夫子然之。其言差緩未切,故夫子申之曰:‘固相師之道也。’已上末年所録。

☚ 05_012子罕   05_014論語説 ☛
0000074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1:2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