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hagavad Gita《薄伽梵歌》,《摩诃婆罗多》中克里希纳劝说阿周那一往无前去打仗的说教,印度教的主要哲学经典。罗马字Bhagavad Gītā 英译Song of God,汉语意译“ 神之歌”“主黑天之歌”。薄伽梵歌的字面意思是“主之歌”或“神之歌”,这里的主或者神就是黑天,薄伽梵相当于上帝,梵相当于圣灵。《薄伽梵歌》是印度教的重要经典与古印度瑜伽典籍,为古代印度的哲学教训诗,收载在印度两大史诗之一《摩诃婆罗多》中(位于BhismaParva 章节的23—40),也简称为《歌(Gītā)》。它是唯一一本记录神而不是神的代言人或者先知言论的经典,共有700 节诗句。《薄伽梵歌》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也有人译为《博伽梵歌》。 Bhagavad Gita《薄伽梵歌》。 知识链接 (1) 概述:《薄伽梵歌》是一段诗歌,共650颂,18章,涵盖了《摩诃婆罗多·毗湿摩篇》中的第25—42 章,主要为阿周那与黑天之间的对话与讨论。般度族与俱卢族两军在俱卢之野摆开生死决战,而当时的阿周那面对长辈和亲属,心里犹疑、愁苦而困惑,于是向他的车夫黑天表达了厌战的想法,但黑天从面对现实与应尽义务等多方面对阿周那进行了说服,最后将阿周那的灵魂提高到崇高的形而上学的高度,结果阿周那放弃厌战思想参与战斗,使般度族最终取得了胜利。阿周那与黑天之间的对话,特别是黑天在俱卢战场上的伟大说教构成了《薄伽梵歌》的主题,《薄伽梵歌》用六章的篇幅描写了三大瑜伽:业瑜伽、智瑜伽和信瑜伽。《薄伽梵歌》的主题是哲学,为最受崇敬的印度宗教哲学文本之一,很多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诸如商羯罗、罗摩努贾和摩陀娑都对《薄伽梵歌》做过注解,写过评论。活跃于7世纪的诗人波那和8世纪的商羯罗认为,《薄伽梵歌》为黑天本人所唱,但一些现代思想家却认为,《薄伽梵歌》创作于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3世纪,而作为《摩诃婆罗多》中的一部分则是后人于2世纪串入的。《薄伽梵歌》已被译成了世界各种语言,在哲学领域做出了具有世界性价值的重要贡献。 (2)《薄伽梵歌》的主题:《薄伽梵歌》组成了《摩诃婆罗多·毗湿摩篇》中的第25—42 章,每章的主题为:第25 章:阿周那忧伤瑜伽;第26章:数论和瑜伽;第27章:业瑜伽; 第28 章: 依靠智慧舍弃业瑜伽; 第29章:舍弃业瑜伽;第30 章:自我克制瑜伽;第31章:智瑜伽;第32章:不灭梵瑜伽;第33 章:王学王秘瑜伽;第34 章:威力表现瑜伽;第35 章:呈现遍字形貌瑜伽;第36 章:信瑜伽;第37 章:田与知田有别瑜伽;第38章:三德有别瑜伽;第39 章:无上布鲁舍瑜伽;第40 章:神资与阿修罗资质有别瑜伽;第41章:三种信仰有别瑜伽;第42章:欲求解脱的舍弃瑜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