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农村经济发展变化情况
经过10年的建设,使“两西”地区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有所改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了一定提高,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提高,贫困面貌有较大改观,整个农村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河西商品粮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成为甘肃省以商品粮为主的综合农业商品生产基地。1992年,河西地区粮食总产23亿公斤,比1982年增加5.88亿公斤,增长34.3%,10年平均递增3%;农民人均产粮701.5公斤,比1982年增加77.5公斤。商品粮10.5亿公斤, 比1982年增加4.49亿公斤,增长88.8%, 10年平均递增6.6%。就是说,河西地区增产的粮食中,76.4%成为商品粮。“两西”建设10年,河西共提供商品粮80亿公斤,比“两西”建设前10年增长1.13倍。10年累计,农民人均提供商品粮2 500公斤。这些都为缓解甘肃全省粮食压力和为中部干旱地区休养生息与调整农业结构做出了重要贡献。河西不仅成为甘肃最大的商品粮基地,而且成为油料、棉花、甜菜、啤酒大麦、黑瓜籽、瘦肉型猪、细毛羊、瓜果、蔬菜等综合农业商品生产基地。河西农村人口占全省的17.4%,耕地占19.3%,而生产的粮食占全省的33%、商品粮占70%、油料占38%、商品油占50%、肉类占27%、棉花占99.6%、甜菜占91%、羊毛占42%、瓜果占45%、蔬菜占42%。1992年, 河西农业总产值达到38.85亿元(1990年不变价), 按可比价格计算, 比1982年增长90.3%,10年平均递增6.6%,创造了新中国成立后历史上的最高发展速度; 农业商品产值达到20.68亿元,农业商品率达到54.1%。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基础设施加强,抗灾能力提高,河西已成为全省稳产高产的农业综合商品基地。在农业发展的同时,乡镇企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总产值由7 442万元增长到21.98亿元,总收入由1.08亿元增长到17.02亿元, 分别增长28.7倍和14.8倍, 10年平均递增40.4%和31.8%。这对于改变河西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的产业结构和加工业短腿的“瘸子经济”,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农民的经济收入有了较快的增加,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23元增加到703元,增长2.02倍,10年平均递增11.7%,绝大多数农民不仅稳定地解决了温饱,而且为在全省率先奔小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中部干旱地区实现了“3年停止生态破坏、5年基本解决温饱”的近期目标,贫困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❶水地和“三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有所改善。10年中部地区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33万公顷,累计达到23.27万公顷,水川地区农民人均达到0.1公顷。过去“十年九旱”的靖远、景泰、皋兰、古浪、白银、平川等6县区,主要靠搞电力提灌工程发展水地,全县(区)人均占有水地1亩以上,基本上稳定地解决了温饱问题,并且安置了本县(区)和中部其他县特困地区移民共23万多人,缓解了特困地区的人地矛盾和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干旱山区主要是兴修“三田”和综合治理小流域,提高了抗旱能力,10年新增“三田”25.17万公顷,累计达到60.07万公顷,在山区平均达到人均0.13公顷,正常年景下能够解决吃饭问题;
❷人为地破坏天然植被和生态环境的现象基本停止了,过去铲草皮、挖树根、烧畜粪等问题基本得到了制止。这是建设多种农村能源的一个积极成果,是实现“两西”建设近期目标中最可喜的一个变化;
❸粮食问题有了很大缓解,农民收入有了较快增加,多数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粮食总产量增加,回销粮减少,群众口粮增加。1992年中部地区粮食总产量达到17.19亿公斤,比1982年增长1.12倍,10年平均递增7.8%,大大超过同期农村人口1.43%的递增速度,使人均占有粮从152.5公斤提高到280.5公斤,增长83.9%。70%的农户有了半年到一年的储备粮。同期农村回销粮由2.87亿公斤减少到1.01亿公斤,10年共吃回销粮11.24亿公斤,比“两西”建设前10年少吃3.11亿公斤。由于粮食问题的缓解,过去一遇灾荒就有大批灾民外出逃荒要饭的现象再没有发生过。同时,农民人均纯收入由72元增加到430元,增长近5倍,10年平均递增19.6%,是新中国成立后增幅最大、增长速度最快的历史时期;
❹人畜饮水困难有了很大缓解。“两西”建设以来,始终把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作为重要任务,采取打水窖、挖涝池、修建小高抽、铺设人畜饮水管道、碱水淡化、雨水集流等多种办法,使人畜饮水条件大为改善。在正常气候情况下,基本上解决了干旱地区农民的基本生活用水,不但改善了生活条件,而且节约了大量长途拉水的人力、畜力和财力。如1982年大旱时,仅定西地区就有120万人靠汽车拉水吃,拉水时间长达半年之久,仅国家补助的拉水费就达598万元;而1991年冬至1992年夏天大旱,完全靠拉水吃的人减少到20万人,拉水时间和距离也大大缩短,国家基本上没有补助拉水费用。
“两西”建设成就既受到广大干部和农民的拥戴,又得到国家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首肯。“两西”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别是“苦瘠甲天下”的中部地区发生的深刻变化,使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也相应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昔日心灰意冷、民不聊生的精神状态已经消除,在国家的帮助下主要依靠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信心已经树立起来。全省上下一致认为,“两西”建设是甘肃省历史上空前的、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农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农业开发工程,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德政,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关怀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国务院和有关部委的领导视察后,对“两西”建设的成就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一致认为,国家的这笔钱没有白花,各级干部没有白抓,群众的力气没有白搭。
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1992年12月视察中部地区后说:“我这次到甘肃看了以后,心里感到很高兴。这些年来,甘肃对农业这个基础是高度重视的,发展农业的路子是对的,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效果显著,成绩巨大。特别是‘两西’建设成效更为突出。在全国来说,甘肃中部地区是最贫困的地区;经过这些年的建设,绝大多数的农民基本脱贫,解决了温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历史上任何朝代都没有做到,这样的事业也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才能做到。这是甘肃省委、省政府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领导全省人民艰苦奋斗、战天斗地取得的成果。成绩确实巨大,要充分加以肯定。”
国务委员陈俊生1989年10月视察定西、会宁、靖远等县后说:“‘三西’建设开了全国成片扶贫工作之先河,跳出就贫困地区解决贫困问题的小圈子进行开发,改变了传统的救济型的扶贫方式,走上了在国家必要的帮助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生产,改变贫困面貌的道路。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清政府大员左宗棠称之为‘陇中苦瘠甲于天下’,历经100多年都未能解决的问题,在120年后的今天,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已经和正在解决。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旧中国没有解决、也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解决了。这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三西’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基本上实现了中央最初提出的方针和要求,甚至还有所突破。国家的几十亿元投入‘三西’地区,没有白花,是值得的。‘三西’地区广大干部和人民没有辜负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期望。”
国务委员兼财政部长王秉乾1992年8月到甘肃视察后说:“‘两西’地区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成效显著,生产条件确实有很大改善,国家支持‘两西’建设的政策要继续执行下去。相信再投10年,‘两西’地区的面貌将会有更大改观。”
国务院“三西”地区农业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林乎加说:“‘三西’建设开始时,干的人缺乏信心,给钱的人也缺乏信心;现在干的人有了信心,给钱的人也有了信心。”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官员在评价兴堡子川、刘川、白草塬等5个外援电灌工程的效益时说:“我们在全世界搞了很多粮援项目,看了你们的工程是搞得最好的。”
世界银行行长科纳布尔,站在定西关川河流域治理工程的山头上,望着层层梯田和林草茂盛的景象感叹地说:“奇迹,你们创造了世界的奇迹!”
1992年11月28日,在甘肃省“两西”建设和扶贫开发会议上,国务院专门发来了贺电,对10年“两西”建设的成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贺电说:“‘三西’地区有‘苦瘠甲天下’之称,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十分关心这一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10年来,在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 ‘三西’地区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生产和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困难状况明显好转,温饱问题初步解决,取得了预期的成就,并已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对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解决贫困地区群众温饱问题,减少黄河上游水土流失,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等,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国务院的贺电,是对10年“两西”建设成就的最全面、公正、准确、中肯的评价。
“两西”建设10年主要经济指标发展变化情况见表5-1-26。
表5-1-26 两西建设10年主要经济指标变化情况
指标 | 单位 | 1982年 | 1992年 | 1992年比1982年增长% |
两西 | 中部 | 河西 | 两西 | 中部 | 河西 | 两西 | 中部 | 河西 |
农村人口 | 万人 | 798.88 | 531.78 | 295.24 | 907.73 | 612.66 | 328.19 | 13.6 | 15.2 | 11.2 |
农 村 劳动力 | 万人 | 325.73 | 210.59 | 127.32 | 431.11 | 282.80 | 164.57 | 32.4 | 34.3 | 29.3 |
耕地面积 | 万公顷 | 198.53 | 139.63 | 66.25 | 196.80 | 136.91 | 67.28 | -0.9 | -1.9 | 1.6 |
有效灌溉 面 积 | 万公顷 | 66.46 | 18.31 | 50.21 | 72.04 | 23.27 | 51.77 | 8.4 | 27.1 | 3.1 |
保证灌溉 面 积 | 万公顷 | 51.12 | 13.99 | 38.15 | 60.41 | 18.79 | 43.45 | 18.2 | 34.3 | 13.9 |
三田面积 | 万公顷 | 38.52 | 38.52 | | 60.73 | 60.07 | 1.39 | 57.6 | 56.0 | |
农 业 总产值 | 亿元 | 16.17 | 6.36 | 10.23 | 67.10 | 29.62 | 38.85 | 108.0 | 133.4 | 90.3 |
粮 食 总产量 | 亿公斤 | 24.58 | 8.11 | 17.15 | 39.23 | 17.19 | 23.03 | 59.6 | 112.0 | 34.3 |
油 料 总产量 | 万公斤 | 9 674 | 2 647 | 7 021 | 23 103 | 9 621 | 13 883 | 138.8 | 263.4 | 97.7 |
棉 花 总产量 | 万公斤 | 467 | | 467 | 1 705 | | 1 705 | 265.3 | | 265.3 |
甜 菜 总产量 | 万公斤 | 14 332 | 1 986 | 12 689 | 94 593 | 11 312 | 87 289 | 560.0 | 469.6 | 587.9 |
大牲畜 存栏 | 万头 | 182.87 | 90.90 | 98.17 | 243.08 | 133.04 | 117.00 | 32.9 | 46.4 | 19.2 |
猪存栏 | 万头 | 209.71 | 131.02 | 84.20 | 353.54 | 204.47 | 157.33 | 68.6 | 56.1 | 86.9 |
羊存栏 | 万只 | 636.73 | 293.47 | 361.26 | 602.67 | 272.65 | 340.76 | -5.3 | -7.1 | -5.7 |
猪出栏 | 万头 | 143.31 | 89.37 | 58.23 | 296.44 | 160.32 | 142.21 | 106.9 | 79.5 | 144.2 |
羊出栏 | 万只 | 81.46 | 35.07 | 47.12 | 194.30 | 91.11 | 109.51 | 138.5 | 159.8 | 132.4 |
肉 类 总产量 | 万公斤 | 7 866 | 4 234 | 3 773 | 23 808 | 12 303 | 11 965 | 202.7 | 190.6 | 217.1 |
绵羊毛 产 量 | 万公斤 | 708 | 234 | 463 | 977 | 350 | 646 | 38.1 | 49.6 | 39.5 |
乡镇企业 总产值 | 亿元 | 1.48 | 0.71 | 0.74 | 50.86 | 29.50 | 21.98 | 3 336.5 | 4 054.9 | 2 870.3 |
乡镇企业 总收入 | 亿元 | 2.15 | 1.11 | 1.08 | 42.22 | 25.77 | 17.02 | 1 863.7 | 2 221.6 | 1 475.9 |
(续)指标 | 单位 | 1982年 | 1992年 | 1992年比1982年增长% | 两西 | 中部 | 河西 | 两西 | 中部 | 河西 | 两西 | 中部 | 河西 | 乡镇企业 从业人数 | 万人 | 12.34 | 7.35 | 5.21 | 69.30 | 41.50 | 31.28 | 461.6 | 464.6 | 500.4 | 农民人均 产 粮 | 公斤 | 307.5 | 152.5 | 624 | 432 | 280.5 | 701.5 | 40.5 | 83.9 | 12.4 | 商品粮 | 亿公斤 | 6.24 | 0.58 | 5.56 | 10.5 | | 10.5 | 68.3 | | 88.8 | 回销粮 | 亿公斤 | 3.04 | 2.87 | 0.26 | 1.01 | 1.01 | | -66.8 | -64.8 | | 农民人均 纯收入 | 元 | 133 | 72 | 223 | 530 | 430 | 703 | 298.5 | 497.2 | 201.7 | 注:1.农业总产值和乡镇企业总产值1982年为1980年不变价格,1992年为1990年不变价格;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1990年比1980年不变价价格指数为:农业总产值1.99526; 乡镇企业总产值1.14156)。2.两西合计中,古浪县未重复计算。各项指标均按统计年报数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