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豆品种
50年代,主要品种有黄宝珠、满仓金、紫花1号、兰脐、白花矬、集体4号、集体5号和小金黄1号等。
60—70年代,先后选育和推广吉林3号、群选号、九农号、通农号、延农号、桦丰号、长农号和白农号等优良品种。
80年代,根据适区种植的要求,大豆种植品种,在西部干旱地区有集体5号、九农6号、吉林8号、白农1号、吉林18号等;中北部平原地区有吉林3、13、18、20号和长农2号等;中南部平原区有吉林4号、群选1号、九农9号和长农4号等;东部半山区有九农4号、9号,吉林16、18号,通农8号等;东部山区有吉林9号、14号、19号和延农5号等。
1990年,吉林省大豆种植面积中,100万—200万亩以上的品种有吉林20、吉林21、长农4号;10万—30万亩以上的品种有合丰25、绥农4和九农15。主要品种简介如下:
吉林20号。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以“公交7014-3(一窝蜂×吉林5号)”为母本、“公交6612-3(吉林1号×十胜长叶)”为父本杂交,于1984年育成。1985年审定。主要分布在通化、长春、吉林地区及四平地区东南部。一般公顷产量2 500公斤左右,在良好栽培条件下,可达3 500公斤。属中熟种。喜肥,抗倒伏,蛋白质含量39.2%,脂肪含量21.1%。
吉林21号。吉林省农科院大豆所1981年以公交7622-3-1-8为母本,公交7335-4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而成。粒圆形,种皮黄色,有光泽,脐黄色。百粒重20克。蛋白质含量41.5%,脂肪含量20.7%。属中晚熟品种。秆强抗倒伏。虫口少,无褐斑粒,完全粒率高,抗花叶病毒病。平均公顷产量3200公斤左右。
长农4号。长春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立新9号”为母本、“长交7122”为父本杂交,于1984年育成。1985年审定推广。主要分布在四平地区和长春地区南部。一般公顷产量2 250公斤左右,在良好栽培条件下,可达3 000公斤以上。粒圆形,种皮黄色,有光泽,脐淡黄色,百粒重18—20克。中晚熟种,出苗至成熟128天左右。耐肥水,秆强抗倒伏。抗食心虫和花叶病毒病。蛋白质含量40.1%,脂肪含量19.8%。
九农2号。吉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黄宝珠”为材料,经单株系选,于1970年育成。1978年审定。主要分布在吉林和通化等地,曾是吉林地区主推品种之一。一般公顷产量2250公斤左右,在良好栽培条件下,可达3 000公斤左右。属中熟种。粒大匀整,鲜艳美观。蛋白质含量41.9%,脂肪含量20.9%。
九农5号。吉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集体4号”为母本,“东农55—6027”为父本杂交,于1972年育成并开始推广。1978年审定。主要分布在吉林、通化、长春等地。曾是吉林地区主推品种之一,年最大种植面积曾达2万公顷。一般公顷产量2000—2500公斤。属中熟种。
延农3号。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以“集体3号”为母本,“珲春豆”为父本杂交于1976年育成。1978年审定。主要分布在和龙、龙井、珲春等地。一般公顷产量2 250公斤左右。属中熟种。
群选1号。永吉县乌拉街乡张老村农民育种家白云阁1965年从“永丰豆”中系选育成。60年代末开始推广。原名“反修豆”。1978年审定。主要分布在中部沿江平原和东部无霜期长的地区,曾是吉林省晚熟区主要栽培品种之一。一般公顷产量2 250—2 500公斤,在良好栽培条件下,可达3 000公斤。属中晚熟种。
通农8号。原通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群选1号”为母本,“黑河3号”为父本杂交,于1981年育成。主要分布在通化、海龙、辉南、柳河等地。是当地主推品种之一。一般公顷产量2 250公斤,在良好栽培条件下,可达3 000公斤左右。属中早熟种。较耐肥耐湿,抗倒伏。蛋白质含量39.5%,脂肪含量20.4%。
吉林小粒1号。由吉林省农科院大豆所于1979年以栽培大豆平顶香为母本,野生大豆GD50 77为父本进行种间有性杂交育成。适宜出口专用型品种。1990年审定。属早熟种。出苗至成熟115天左右。虫口少、籽粒饱满,无霜霉粒。蛋白质含量44.89%、脂肪含量16. 14%。平均公顷产量1900公斤左右,适宜吉林省内东部山区、半山区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