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成立于1959年3月28日,是在原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历史较久,几经变化,至今已有80年的历史。现有职工1 153人。其中科技人员507人(高级科技人员153人,中级科技人员216人)。试验用地364公顷,大型科研仪器设备64台(件),总建筑面积137 257米2。藏书20余万册,国内外刊物1 663种,文献资料5.4万份。设有11个专业研究所、畜牧科学分院、农副产品加工研究开发中心、良种繁殖场、院办公室、人事监察处、后勤处、财务处、科研处和公安处等机构。其中大豆研究所为全国大豆研究中心,玉米研究所为全国春玉米研究中心。
该院的主要任务,是着重解决吉林省农业、畜牧业生产中关键性重大科技问题,大力加强具有地方优势的经济动植物资源、果树及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有选择地开展农业基础科学和新技术研究,组织区域性农业综合开发,实现科技兴农,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努力为吉林省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建院以来,共取得科研成果687项,获奖成果269项,其中国家级奖励31项,省部级奖励146项,其它奖励90项。这些成果对促进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农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玉米研究所。1984年7月31日建所,是全国春玉米研究中心。现有职工57人,其中科技人员35人,高级科技人员12人,中级科技人员16人,设有育种研究室、栽培研究室及所办公室。
主要开展粒用、青贮和适于工业用途的高产抗病优质杂交种选育、种子生产技术和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育种方法、栽培生理等基础研究。
多年来,培育出10多个优良玉米自交系,先后提供20多个优良杂交种大面积推广应用。其中,玉米单交种吉单101累计推广667万公顷,获全国、省科学大会和吉林省重大贡献奖,成为全国著名的玉米单交种。研究提出的玉米早熟高产栽培技术简单易行,深受农民欢迎。
(2) 大豆研究所。1980年2月6日建所。是全国大豆研究中心。现有职工87人,其中科技人员42人,高级科技人员14人,中级科技人员19人。设有大豆育种、栽培、品种资源、生理、生物技术、加工和品质分析7个研究室和所办公室。
主要开展栽培大豆、野生大豆资源的系统鉴定研究,大豆遗传、生理、高产育种、抗病育种、品质育种及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大豆生物工程、大豆加工技术研究。该所拥有氨基酸自动分析仪、人工气候箱等先进的试验设备。搜集保存了大量的栽培和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先后育出吉林3号、吉林20号等一批优良品种,在省内外大面积推广。
全国和吉林省野生大豆资源考察与搜集、中国野生大豆光温生态及大豆起源地研究,分别荣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用大豆直接生产冰淇淋技术获布鲁塞尔国际发明博览会尤里卡金奖。
(3) 水稻研究所。1977年5月建所。现有职工66人,其中科技人员31人,高级科技人员11人,中级科技人员15人。设有新品种选育、品种资源、水稻栽培、盐碱地种稻技术四个研究课题组和所办公室。所内建有农业部水稻新品种原原种扩繁基地。
主要开展北方粳稻常规育种、杂交育种、花培育种、旱作稻品种选育、水稻细胞工程、水稻品种资源和高产栽培技术。先后选育出吉粳60、长白6号、吉粳62等多个水稻新品种,在省内外推广应用。其中吉粳60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与院综合所合作完成的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推广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吉林省水稻抗稻瘟、抗冷性、光温生态种质资源的筛选及规律研究成果获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
(4) 作物育种研究所。1960年5月建所。现有职工42人,其中科技人员20人,高级科技人员10人,中级科技人员5人。设有小麦、大麦、高粱、谷子研究室和所办公室。
主要开展高粱、谷子、小麦、大麦等作物的新品种选育以及品种资源和良种良法配套研究。先后选育出30多个优良品种和杂交种。选育出的小麦、高粱、谷子新品种,在70年代占全省三个作物总种植面积的60%。公谷6号、高粱护22号和吉杂26号、小麦丰强2号等成果获全国和吉林省科学大会奖。
(5) 土壤肥料研究所。1960年5月建所。现有职工65人,其中科技人员32人,高级科研人员13人,中级科技人员16人。所内设有公主岭土壤测试中心和国家黑土肥力监测基地。11个研究课题组,拥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二米光栅色谱仪等先进的仪器设备。
主要任务是开展吉林省国土治理、土壤改良、植物营养与施肥、大豆固氮等方面的研究,并承担土壤普查任务。多年来,黑土肥力指标及秸秆农肥培肥地力技术、黑土玉米化肥经济用量与配比、吉林省中西部土壤分类及航片判读技术、吉林省主要土壤大豆固氮活性及血清型研究等成果获省、部科技进步奖。
(6) 植物保护研究所。1960年5月在原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植保系基础上建所。现有职工67人,其中科技人员42人(高级科技人员12人,中级科技人员23人)。设有12个研究室课题组和所办公室。
主要开展玉米、水稻等作物病害发生规律与防治研究,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治技术,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技术,水、旱田化学除草技术及各类作物资源抗病鉴定,与院内育种单位合作开展抗病育种。多年来该所取得近百项科研成果,有34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公主岭霉素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与有关单位共同完成的粘虫越冬迁飞规律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赤眼蜂机械化繁蜂技术获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白僵菌防治玉米螟技术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7) 畜牧科学分院。1960年5月在原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畜牧系基础上建立畜牧研究所,1989年建成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科学分院。现有职工169人,其中科技人员83人(高级科技人员24人,中级科技人员38人)。设有畜牧研究所、动物营养研究所和草地研究所。
主要开展畜禽育种与品种改良,家畜繁殖,家禽、毛皮动物饲养及饲料,草原改良与牧草等科研工作。农业部畜牧局在该院建立了全国奶牛胚胎移植中心。与吉林省畜禽总公司联合建立了吉林省种鸡场。多年来,该院共取得科研成果50多项,其中获奖成果38项。该院主持培育或同有关单位共同主持培育的“中国草原红牛”、“中国美利奴羊”、“东北细毛羊”、“吉林白鸡”、“吉林马”、“吉林黑猪”、“公农1号苜蓿”等优良品种和牛冷冻精液和人工授精技术、碱茅改良草原碱斑技术等成果,对吉林省畜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8) 果树研究所 1972年10月建所。现有职工63人,其中科技人员26人(高级科技人员9人,中级科技人员11人)。设有品种资源、苹果育种、梨育种、葡萄育种、小浆果育种、果品加工、葡萄开发、苹果梨开发8个研究室及所办公室。
主要任务是开展抗寒苹果、梨、葡萄、小浆果遗传育种、寒地果树资源研究。果树丰产栽培技术及果品加工技术研究。该所建有国家寒地果树资源圃,负责全国寒地果树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研究与利用。共取得科技成果40多项。“公酿1号”酿造型葡萄新品种在省内外推广面积已达3 000多公顷。
(9)农业综合研究所。1986年3月建所。现有职工49人,其中科技人员24人(高级科技人员10人,中级科技人员9人)。设有低温冷害研究室、农业经济研究室、农业综合研究室、耕作研究室、农业机械研究室五个研究室和所办公室。
该所的任务,是研究总结农业技术的优化配套措施,进行农业技术区域性综合开发,有重点地开展农业发展战略研究,为省委省政府指导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技术咨询。同时开展土壤耕作、农业机械、农业气象等单项技术研究。研究提出的深耕、轮翻、平播后起垅机械化耕作制度,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BZ-6行综合号播种机获国家发明三等奖,松辽平原机械化少耕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水稻育秧衬套在省内外推广3 000多万个,获省政府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
(10)原子能利用研究所。1984年6月建所。现有职工36人,其中科技人员15人(高级科技人员8人,中级科技人员4人)。
该所任务是开展作物辐射育种、产品辐射贮藏保鲜、同位素示踪技术及其仪器的研制,拥有试验钴源40万居里。在原子能利用方面取得8项科研成果。其中农作物受精过程的放射性自显影技术、应用同位素示踪研究氦肥增效剂的肥效和残留、大豆辐射育种及方法研究,分别获得成果奖。在人参保鲜、蜂王浆、食用明胶辐射灭菌技术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
(11)长白山生物资源研究所 1987年2月建所。现有职工36人,其中科技人员22人(高级科技人员7人,中级科技人员9人)。设有人参、食用菌、浆果与经济动物、技术开发四个研究室和所办公室。
该所是根据吉林省生物资源优势组建的一个开发型研究所。主要任务是以长白山的人参、野生小浆果、食用菌、林蛙等特有资源为重点,开展栽培、饲养、深加工技术研究。该所同有关参场、林场建立了科研生产联合体,在加速山区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山区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较大作用。
(12)科技情报研究所。1984年6月建所。现有职工40人,其中科技人员22人(高级科技人员3人,中级科技人员12人)。所内设有图书馆、情报调研室、编辑室及计算机室。
主要任务是全面搜集、整理、分析提供国内外农业科技情报和有关信息,及时进行交流和报道,提供国内外专题文献综述和其它情报服务,取得一批情报研究成果。其中大豆科技情报研究及服务获国家科委科技情报成果三等奖,美国大豆文献目录获省科委科技情报成果三等奖。编辑出版的刊物有《吉林农业科学》、《玉米科学》、《国外农学——大豆》、《牧科与饲料》、《农业科技信息》及《畜牧兽医科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