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章】
‘半塗而廢’,正所謂‘能擇而不能守’者,而朱子以為‘不得為知’,七章章句。則是便知之不及也。章句‘知足以及之’是釋‘遵道而行’,故如此。然既曰‘行有不逮’,則是便知之未及也,須以意會可也。行有不逮,則仁之不及也;當强不强,則勇之不及也。今之讀者往往專屬勇上看,恐未然。
‘索隱行怪’,知仁勇之過;而‘依乎中庸’,則無過也。‘半塗而廢’,知仁勇之不及;而‘不知不悔’,則無不及也。無過無不及,此正所謂中庸之成德。章句所釋太煞分明,而陳新安乃謂‘依乎中庸,知仁兼盡;不知不悔,不待勇而〔自〕裕如’,誤矣。
勇字通乎知行,故章句必雙舉知行而合之以勇,如‘不當强而强、當强而不强、不賴勇而裕如’,皆如此。而九章‘義精仁熟而無一毫人欲之私’,及二十章分三德處,無不然矣。
不為索隱而知無不真,則‘知之盡’也;八章云:‘顔子蓋真知,故能擇能守如此。’然則能擇而不能守,正是知之未真故爾。不為行怪而行無不逮,則‘仁之至’也;既不為不當强而强,又不能當强而不强,而至誠無息,不待思勉,則‘不賴勇而裕如’也。晦兄謂‘合“依中庸”、“不悔”二句為知之盡、仁之至,而勇在其中’,則得矣。而又謂‘“不知不悔”對“半塗而廢”,故為勇之事’,則反亂本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