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2_071盡心 上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2_071盡心 上

【盡心 上】

所以知天者,大學物格知至之事也;所以事天者,大學意誠以下之事也;所以‘夭壽不貳’者,知天之至也;所以‘修身以俟之’者,事天之至也。
‘桎梏死〔者〕非正命’,謂犯罪者也。盡其道者,雖桎梏死,亦正命,如比干是也。
處危而死於巖牆之下,犯罪而死於桎梏之中,皆是人之所以自致,而不是‘莫之致而至者’也,故曰‘非正命’也。
‘反身而誠’,集注以‘如惡惡臭,如好好色’釋之,如大學誠意説者,以心為一身之主,身之誠不誠可見於心之所存所發也。故中庸‘反諸身不誠’,章句以‘所存所發未能真實無妄’釋之,而前篇‘反身不誠’,集注亦以‘所以為善之心不實’釋之也。
上言‘反身而誠’,其下宜言求誠,而乃言‘求仁’,何也?曰:仁者,我心之全德也。萬物之備於我者,不外乎仁。而誠者,所以誠實此仁也。不待勉强而仁無不行,所謂誠者,天之道也;未及乎此而勉强行仁,所謂思誠者,人之道也。仁外無誠,求仁即求誠,而非有二事也。
承上章‘無恥之恥,無恥’而言‘不恥不若人’,故集注以‘無恥’釋‘不恥’之義也。
‘尊德樂義’下文不言德而言道者,以見於行事之實言也。蓋道之得於心者是德,則其實一理也。
仁聲雖是仁聞,而既曰‘入人深’,則比離婁篇‘民不被其澤’之‘仁聞’,可見有仁之實也。
此所謂善政,但謂法度禁令之善,而離婁篇所謂之仁政,教亦在其中也。
‘無他,達之天下’,言天下之人共有此良知、良能,而非謂推此良知、良能以及於天下也。集注‘無不同’三字,即‘無他’二字之訓也。
前章育英才之樂,樂在傳其道者衆也;此章‘定四海’之樂,樂在被其澤者衆也。樂有本末大小,而此章之樂,不與存於前章之樂也。
‘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樂之’,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隨遇而安,無與於己者,以其所性之不在是也。
‘仁義禮智根於心’,所性也。‘生色’以下,積盛致然也。人莫不有是根,而惟君子不為氣稟物欲所累,故培養得其宜,而發見極其盛也。
之分,只在毫釐之差也,故曰‘利與善之間’。而程子釋之曰:‘言間者,謂相去不遠,所争毫末’,蓋謂鷄鳴而起,孳孳為之者,若有毫末近於利者,則雖未必遽為,而便是之徒也,學者於此可不謹乎!
楊子為我,墨子兼愛,皆執一,而‘子莫執中、無權’,亦執一也。
中無定體,一定則失中,程子所謂‘中不可執’,是中不可一定之意也。
‘無以飢渴之害為心害’,是亦前篇所謂‘無以小害大’之意,蓋無害則有養。而‘不及人不為憂’,則不憂不為大人矣。
仲子,不義與之齊國而不受,亦非小廉,而比之大倫,則為小廉也。
為士者當以皋陶之心為心,為子者當以大舜之心為心,故孟子桃應之問,但喻以此意,而未及説到皋陶之處變也。法者,所以平天下,而使至於棄天下,遵海濱,則是天下之變也。法有經權,與其守經而生變,曷若從權而無變乎!皋陶為天下欲從權,則亦為其父當從權。如是,則君臣父子之間皆得處變之正,而且是為天下從權也,非為天子父從權也。其不以天子父為尊而屈其法之意,固自如也。殺人償命之法,自無不嚴於天下後世之慮矣。惜乎桃應之未達而不能更問也,若使萬章公孫丑問此義,而直窮到底,則孟子所答必不止於之處變而已矣。
當時諸侯待賢以幣帛,而無恭敬之實者,便是‘愛而不敬’,此君子所以‘不可虚拘’也。
告子所謂食色,孟子所謂形色,無不各有自然之理。而告子以甘食悦色為性也,孟子以形色之理為性也。
身出則道隨而行,道屈則身隨而藏者,道與身一也。枉道而殉人者,道與身二也,謂之以身殉人則可也,謂之以道殉人則不可也。故曰‘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然妾婦從人,是道也,故集注曰‘妾婦之道也’。
‘急先務’雖與‘急親賢’分知、仁言,而‘急親賢’亦‘急先務’之事,則‘急先務’為一章大旨也。然則章末‘不知務’,此務字亦‘急先務’之務,而包親賢之務在其中也。

☚ 12_070告子 下   12_072盡心 下 ☛
0000281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9:4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