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甘蔗病害sugarcane diseases世界已知130种左右,中国大陆蔗区已发现30种,主产区台湾约64种。世界性重要的真菌病害8种,细菌病害3种,病毒病2种,类菌原体病害1种。 重要病害 有黑穗病(Ustilago scitamineaSydow)、凤梨病(Ceratocystis paradox (Dode)Moreau)、眼斑 病 [Bipolaris sacchari (Butler)Shoem. =Helminthosporium sacchari(Breda) But-ler]、赤腐病(Colletotrichum falcatum Went)、赤斑病[Mycovellosiella kopkei (Kruger) Deighton =Cercospora kopkei Kruger]、褐条斑病[Bipolarisstenospila (Drechsler) Shoem.=Helmithosporiumstenospilum Drechs.]等。 黑穗病 1877年南非最先报道,1900年中国华南蔗区记载了黑穗病的出现,台湾1947年发现。此病遍布世界产蔗国,印度、阿根廷、苏丹和南非曾严重流行。近年在马里发生流行,感病品种病株率达10%~20%,严重的在80%以上。中国曾严重为害竹蔗品种,1955~1956年广东、广西发生极重,江西15个县病株率达50%。70年代四川一些地方的宿根蔗,受害也不轻。 凤 梨 病 (Ceratocystis paradoxa (Dode)Moreau) 1893年印度尼西亚的爪哇首次报道,中国于1900年由Komarav,W.在华南蔗区记载了该病的发生。此病分布于世界大多数产蔗国家,中国蔗区亦极普遍,冬季低温的春植蔗区发生极重。主要为害蔗种,初在切口处变红色,有菠萝香味,尔后病部变灰黑,最后蔗种薄壁组织完全腐烂,剩下纤维组织和大量煤黑色粉状物。贮藏的蔗种易烂坏,田间蔗种成片不萌芽或严重缺株断垄。1958年前安徽省窖储蔗种因病损失达75%以上。华南蔗区未经消毒的蔗种,因病降低萌芽率达50%~90%。 眼斑病 1854年在美国夏威夷首次发现。18世纪90年代在印尼爪哇进行研究,1892年命名为Cer-cospora Sacchari,1913年Butler和Haffiz将其更名为Helminthosporium sacchari,1959年Shoemaker将其更名为Bipolaris sacchari。此病在非洲、大洋洲和亚洲65个国家或地区发生,1963~1964和1967年分别在墨西哥和南非严重流行。1934年中国台湾全岛曾严重发生,1937年福建省发生。1972~1973年云南蔗区发病面积达200~333.3公顷,目前仍是该省甘蔗的潜在威胁。1978~1979年广东珠江三角洲蔗区因本病暴发成灾,危害蔗田达0.13万余公顷。该病以侵害叶片为主,病菌自幼叶入侵,48小时即产生淡黄色水渍状斑点,3~4天后,扩展为椭圆形宽3~6毫米、长5~12毫米的病斑,中心红褐色,边缘围一草黄色狭窄的晕圈,形如眼睛,以后在病斑顶端出现淡黄色条纹,渐次变褐坏死,条纹长数厘米至数十厘米,有的又直达叶尖,每个病斑愈合使全叶迅速变成褐红色枯死。严重时,病株顶腐,整株生长受抑制。据国外报道印度的419品种,感病株茎重减轻33%,蔗糖减少70%,又据云南报道,轻病株含糖量降低21.5%,重病株达33.4%。 赤腐病 1893年印尼爪哇报道为主要病害,1919年,莱因金(Otto August Reinking)报道了此病在中国华南蔗区的出现。此病在美国和印度发生都重,是近年夏威夷、印度和澳大利亚的主要病害。台湾1903~1964年栽植的玫瑰竹蔗品种,发病率为5%,损失在3 000~12 000吨。大陆蔗区发病虽普遍,但为害不重。 赤斑病 1898年在印尼爪哇首次报道,其后亚、非、南美和澳洲蔗区普遍发生。1964、1966和1971年澳大利亚昆士兰北部蔗区曾3次严重暴发,中国1949年在广东发现此病,以后各个蔗区也有发生,如1973年广东的台山、中山、番禺、海丰和海康等县曾发生流行,一般减产10%~20%,损失糖分约15%。 褐条斑病 1924年在古巴最先发现,早在1900年中国华南蔗区已有记载。如今美洲、非洲、大洋洲和亚洲约有26个国家发现此病,1927年在美国路易斯安娜州、1930~1940年在夏威夷均曾严重流行,1975年中国海南省定安县有333.3公顷蔗田暴发此病,1981年四川蔗区发病也重。主要为害蔗叶,严重被害病叶全叶布满病斑,叶色转红并早枯,病株矮小,使蔗茎和蔗糖的产量大为减少。 此外尚有1890年爪哇报道、台湾亦发现的锈病[Puccinia melunocephala H.et P. Syd.,P.kuehnii(Krug.) Butl.] 以及中国也有发生的梢腐病(Fusarium monilifrome Shldon)和花叶病(嵌纹病)(Sugarcane mosaic virus,SCMV)、1922年戴芳澜报道在台湾发生的叶斑病〔Cercospora vaginaeKruger,即Mycovellosiella vaginoe (Kruger)Deighton]、1944年澳大利亚发现,中国也证实台湾和大陆均有发生的宿根矮化病(Clavibacter xyli subsp.xyli Davis et al.)、1949年印度发现,仅台湾有的草苗(白化) 病(Saccharum albino MLO) 即 白 叶病(Saccharum white Leaf,MLO)。此外台湾还有霜霉病(Sclerospora sacchari Shirai et Hara)和叶萎病(Leptosphaeria taiwanensis Yen et Chi)。世界性的叶灼病(Xanthomonas albilineans (Ashby) Dow-son)和流胶病(Xanthomonas vasculorum (Cobb)Dowson)以及斐济病(Figi disease virus) 在中国均未发现,引种时需严格实施进口检疫。 发病规律 甘蔗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源有田间病株、病蔗种、带菌土壤和田间病残物。病菌借风雨、流水、砍蔗刀、老鼠和昆虫传播。田间积水、高温多湿、偏施氮肥和种植感病品种是主要发病条件。凤梨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生长温度为12~36℃,适温为25~32℃。在低湿土壤里,以32℃时对甘蔗侵染率最高。不论田间高温多湿,高温低湿、低温多湿或低温低湿都有利发病。连作病重,轮作病轻。眼斑病的初侵染源除病残株叶外,蔗种带病叶片的远距离传带是另一重要来源。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在有水层的叶片上2小时即萌发,直接侵入叶片,经30~48小时出现黄色水渍状斑,数天后长出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本病在相对湿度为80%~88%,温度为20~28℃的冷凉潮湿条件下(低温阴雨连绵或有重露的天气)有利发病。一年发病2次,发病盛期分别在2月至5月和10月至11月,品种抗病性有明显差异。秋植蔗发病重于冬、春植蔗,秋植的宿根蔗发病尤重。如果病前偏施氮肥、田间蔗株茂密,则有利病害流行。 病害控制 实施严格的检疫; 选育抗病品种; 选用无病种苗,实行轮作,及时清除病株及病残物,合理排灌和适时适量施肥; 进行热力治疗并喷施药剂,可用药剂有波尔多液、多菌灵、甲基托布津、代森锌和硫磺粉等。防治凤梨病也须进行蔗种浸药、消毒和催芽等栽培防病措施。冬春植蔗应在冷末暖头下种,防治眼斑病在实行检疫和选用抗病品种的基础上,不种秋植蔗,推广种春植蔗,在病害流行蔗区暂停留宿根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