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花叶病sugarcane mosaic virus由线状病毒引起的系统侵染性病害。又称甘蔗嵌纹病。1929年在爪哇首次发现,称黄条病。1918~1925年中国台湾严重流行,近年台湾部分蔗区推广RC0.5品种,此病又严重发生,20世纪60年代,四川、福建发生普遍,80年代浙江种植N:CO.310品种,发病也较重。 分布和为害 世界各地均有报道,个别国家发生严重。中国广东的甘蔗品比试验田,个别感病品种病株率高达51%。带病蔗种发芽率低、生长不良、汁液减少,病蔗还原糖增加,蔗糖结晶率降低,一般减产10%~40%。 病叶产生绿色与浅黄绿色或黄色相夹杂的斑块,沿叶脉伸展呈长条形、针状、不正卵形或长圆形、或沿叶脉作放射状,边缘不规则。少数品种上的黄斑有明显的界限并伴有不同程度变红或坏死。节间茎部也现嵌纹症状,有的下陷或现溃疡斑,蔗茎内部组织有时坏死。病株矮化程度因品种不同而异,有严重、轻微、乃至不明显等表现。 病因 病原物是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mosaic virus,SCMV)属马铃薯Y病毒组。病毒粒子线状,大小为630~770×13~15(毫微米),钝化温度为53~57℃,稀释限点10-3~10-5,体外保毒期在27℃下为17~24小时,-4℃下为1个星期,-6℃下经27天还不完全丧失致病力。国外报道有A、B、C、D、E、F、G、H、I、J、K、L和M等13个病毒株系。中国大陆有A和D株系,A为优势株系; 台湾有A(黄条)、B(短条)和A+B(细条)株系,在果蔗(Badila)上还有D株系。寄主范围包括10个栽培种和24属中的38个野生禾本科植物,最重要的中间寄主是玉米和高粱,台湾的野生寄主植物有牛筋草、稗、马唐和龙爪茅。人工接种D株系,可侵染水稻、龙爪茅、升马唐、长花马唐、光头稗、稗、玉米、高粱、牛筋草、两耳草、红毛草和狗尾草。甘蔗种中高贵种最感病,其次为大茎野生种。中国种易感细条型株系,对A和B免疫。割手密、五节芒(Mislanthus floridulus)和蔗茅属的许多品种对所有株系均免疫。栽培品种中抗病性明显差异。大陆蔗区种植的品种大多数抗病,对A株系抗病的品种有闽糖70/611和桂糖11号; 中抗的品种有福引79/9、川蔗10号和闽选703; 高感的品种有N:CO.310和CO.740。在台湾推广的台糖系品种大多抗病。此外,长期高温少雨天气有利于媒介蚜虫的发生、迁飞和活动,因而是病害流行的重要条体; 甘蔗田间套种玉米和高粱等也有利于病害传播蔓延; 甘蔗幼苗较成株易感病,特别是出土后2个星期2叶期幼苗最感病。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带毒蔗种和田间病株是主要的初侵染源。传播介体有砍蔗刀和媒介蚜虫。国外报道以黍蚜为主,其次是锈李蚜、还有丝蚜、黑蚜、玉米叶蚜、蔗蚜、印度蔗蚜、苦菜蚜和桃蚜等,台湾则是禾谷缢管蚜,在玉米中传播毒株A有效的是夹竹桃蚜和玉米蚜。蔗田蚂蚁帮助若蚜在株间迁移,起间接传病作用。 病害控制 种植高抗或免疫品种是最有效的防治方法。采用无病蔗种,挖除病株,重病田停种宿根蔗,也是重要的防御措施。 甘蔗花叶病sugarcane mosaic又称黄条病。甘蔗的一种病毒病害。病原物是马铃薯Y病毒组的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osaic virus,ScMV)。病株叶上出现绿、浅黄绿或黄色相间的斑纹,分界处不很明显。宿根上生长的幼株常表现矮化、分蘖少。有的感病品种在叶鞘上可出现黄条及茎溃疡。病毒除由种蔗传播外,在田间可由黍蚜、蔗蚜等多种蚜虫传播。蔗刀也可传毒。高温少雨有利于传毒蚜虫的繁殖和活动,发病较重。品种间抗病性差异较大。采取选用抗病品种,结合治虫防病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