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婁 下】
問:‘(如)〔若〕合符節’,注‘符節,以玉為之’。小注‘周禮六節,守邦者用玉節,門關用符節’,二説不同,何如?
答:朱子曰,‘古人符節,多以玉為之。’蓋周禮‘玉節、符節’為二物,其後以玉為符節歟?
問:‘其揆一也’,注‘揆,度也’,何謂也?
答:上篇‘上無道揆’,注‘揆,度也’,謂以義理量事物而制其宜。書‘百揆’,注‘揆,度也,〔百揆者〕[1] ,揆度庶政之官’。蓋揆者,量度之義也。此所謂揆一者,亦謂前聖後聖,所以揆度而行之者,其道同也。
問:‘歲十一月徒杠’,注‘杠,方橋也’。
答:韻會‘杠,聚石為步渡水,通作“扛”’。詩‘不可方思’,注:‘方,桴也。’恐此方橋者,亦謂以桴為橋者歟。○或曰:方橋,謂以木方之而為橋。杠,與‘長杠’之‘杠’同,只是徒行者之橋也,似與桴不同,桴是筏用於大江者。方字雖同而意異。
問:‘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其自得’之自字是‘獨自’之‘自’耶?是‘自然’之‘自’耶?
答:下説似是。
問:注‘然後潛心積慮’。
答:‘後’字,他本作‘必’。
問: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答:去之,去其幾希也;存之,存其幾希也。
問:注‘衆人不知此,君子知此’。
答:緊要在‘知’字。大學序‘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下,鄙説詳之,可考。
問:由仁義行,非行仁義。
答:‘行仁義’猶言利仁則二也,‘由仁義行’猶言安仁則一也。
問:‘立賢無方’,注‘不問其類也’。
答:如仲弓以其父賤惡而欲勿用,則是問其類也。
問:‘望道而未之見’下本文小注‘“而”讀為“如”,古字通用’,當依此以如字讀否?
答:此注亦朱子注也,當從之。
問:周公‘其有不合’者,不合於時耶?不合於周公之思耶?
答:集注曰‘時異勢殊,故其事或有所不合’,此則以時勢而言也。小注南軒張氏曰‘不合者,思而未得也’,此則指周公之思而言也。竊謂不合於時者,是不合於思也。所指雖不同,其義則一也。
問:幸而得之。
答:得之於心也。得之,則雖時異勢殊,其事有所不合,而見其理未嘗不同也。○朱子仰思詩曰:公德明光萬世師,從容酬酢更何疑。當年不合知何事,清夜端居獨仰思。
問:注‘四事,上四條之事也’。所謂四條者,禹之惡旨酒而好善言;湯之執中,立賢無方;文王之視民如傷,望道而本之見;武王之不泄邇,不忘遠。皆聖人盛德之事,豈以時異勢殊而有所不合耶?
答:聖人之德未嘗不同,而或以此施之於事為之間,以其時勢之異有所不合歟。
問:‘王者之迹熄’,注‘黍離降為國風’,是孔子删詩時降之耶?
答:朱子曰,‘他當時自如此。蓋王者之政存,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故雅之詩自作於上,以教天下;王迹熄滅[2],則禮樂征伐不自天子出,故雅不復作於上,而詩降為國風。’由是觀之,孔子删詩時,雖定為風、雅、頌之序例,而非以己意有所升降也。
問:‘五世而斬’,注‘五世袒免,殺同姓也’。
答:五世則袒免而無正服,減殺同姓也。免制見小注。
問:‘予私淑諸人’,小注張子曰:‘孔子猶在五世之内,餘澤在人,我得私取之以為善。’何如?
答:是。
問:‘可以取,可以無取’,注‘先言可以者,略見而自許之辭也;後言可以無者,深察而自疑之辭’,是則以人之所見言也。小注南軒張氏曰‘取、與、死、生之義,有灼(見)〔然〕易判者,有在可否之間者。在可否之間,非義精者(無)〔莫〕能擇也[3]’,是則以義理言也,何如?
答:集注略見者,見義理也;深察者,察義理也。南軒‘義精’與‘深察’同,皆以人言,未見其有異。
問:注‘過猶不及’,小注新安陳氏曰:‘傷廉失之不及,傷惠、傷勇失之過。’何如?
答:陳説未瑩。蓋當死而不死,固不及也;不當死而死,是過於勇也。當取而不取,固過也;不當取而取,是傷於廉也。當與而不與,固不及也;不當與而與,是傷惠也。此所謂過猶不及歟。
問:‘千歲之日至’,注‘甲子朔夜半’。
答:新安陳氏曰,夜半即甲子時。歲、月、日、時,皆甲子為曆元也。
問:注程子曰‘此章專為智而發’。然則其首言性,何也?
答:朱子曰,‘其初只是性上汎説起,不是專説性。但謂天下之説性者,只説得“故而已”。’雲峯胡氏曰:‘孟子本欲言智,必先言性者,猶言水而先言水之原也。’
問:入門,有進而與右師言者,有就右師之位而言者。二者皆以歷位而言耶?
答:然。集注曰:‘右師未就位而進與之言,則右師歷己之位矣。’是所以釋‘有進而與右師言’也。又曰:‘右師已就位而就與之言,則已歷右師之位矣。’是所以釋‘就右師之位而與右師言’也。
問:注‘孟子不敢失此禮,故不與右師言也’,是與‘反齊滕之路未嘗與之言’者同耶,異耶?皆鄙右師而不言耶?
答:朱子曰,‘孟子鄙王驩而不與言,固是。然朝禮既然,則當時雖不鄙之,亦不得與之言矣。’南軒張氏曰:‘君子之遠小人,不惡而嚴。’豈有他哉?亦曰:‘禮而已矣。’驩朝暮見而未嘗言行事,其意一也。
問:‘以仁存心,以禮存心’,諺解以‘存其心’釋之,何如?
答:不是。注曰‘以是存於心而不忘也’,小注朱子曰‘“存心”與“存其心、養其性”不同。此所謂存心猶言處心,君子以仁禮存於心,小人以不仁、禮存於心,所以異者在於存之於心如何’云爾。
問:‘禹稷當平世’,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而謂之平世,何?
答:洪荒之世,民之害多,至堯時天下猶未盡平。然堯舜之時,不謂之平世,則謂之亂世乎?二平字,其義恐不同。
問:禹稷三過其門。
答:饒氏曰,禹三過其門,稷是帶説。
問:由己溺之、由己飢之。
答:禹稷以天下自任,故民有自溺者,禹思之猶己推其人而溺之;民有自飢者,稷思之猶己奪其食而飢之也。
問:‘禹、稷、顔子易地則皆然’,注‘顔子之地,禹稷之任’,小注新安陳氏曰‘顔子居陋巷,故曰地’,此説何如?
答:本文禹、稷、顔回皆謂之地。集注互文,而以地屬顔子,以任屬禹稷耳。陳説恐不然。
問:是則章子已矣。
答:上文曰‘世俗所謂不孝者五,章子有一於是乎’,下文曰‘(父子)〔子父〕責善而不相遇’,‘出妻屏子,終身不養’,‘是則章子已矣’。蓋言章子之罪,不過父子責善已矣云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