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足太阳膀胱经(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足太阳膀胱经(三) 殷门Yīnmén(BL 37) 【定位】 在大腿后面,当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6寸。 【主治】 腰腿痛,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1~2寸。 浮郄Fúxì(BL 38) 【定位】 在腘横纹外侧端,委阳上1寸,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主治】 股腘部疼痛、麻木,便秘。 【操作】 直刺1~1.5寸。 委阳Wěiyáng(BL 39) 【定位】 在腘横纹外侧端,当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主治】 腹满,小便不利,腰脊强痛,腿足挛痛。 【操作】 直刺1~1.5寸。 委中Wěizhōng(BL 40) 【定位】 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主治】 腰背痛,下肢痿痹,腹痛,急性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 【操作】 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针刺不宜过快、过强、过深,以免损伤血管和神经。 合阳Héyáng(BL 55) 【定位】 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委中下2寸处。 【主治】 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疝气,崩漏。 【操作】 直刺1~2寸。 承筋Chéngjīn(BL 56) 【定位】 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腓肠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寸处。 【主治】 腰腿拘急疼痛,痔疾。 【操作】 直刺0.3~0.5寸。 承山Chéngshān(BL 57) 【定位】 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主治】 腰腿拘急疼痛,痔疾,便秘。 【操作】 直刺1~2寸。不宜作过强的刺激,以免引起腓肠肌痉挛。 飞扬Fēiyáng(BL 58) 【定位】 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直上7寸,承山外下方1寸处。 【主治】 头痛,目眩,腰腿疼痛,痔疾。 【操作】 直刺1~1.5寸。 跗阳Fūyáng(BL 59) 【定位】 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直上3寸。 【主治】 腰腿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头痛,头重。 【操作】 直刺0.8~1.2寸。 昆仑Kūnlún(BL 60) 【定位】 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 后头痛,项强,目眩,鼻衄,腰骶疼痛,足踝肿痛,癫癎,滞产。 【操作】 直刺0.5~0.8寸。孕妇禁用,经期慎用。 仆参Púcān(BL 61) 【定位】 在足外侧部,外踝后下方,昆仑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 下肢痿痹,足跟痛,癫癎。 【操作】 直刺0.3~0.5寸。 申脉Shēnmài(BL 62) 【定位】 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主治】 头痛,眩晕,癫狂癎,目赤痛,失眠,腰腿酸痛。 【操作】 直刺0.3~0.5寸。 金门Jīnmén(BL 63) 【定位】 在足外侧部,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主治】 头痛,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癫癎,小儿惊风。 【操作】 直刺0.3~0.5寸。 京骨Jīnggǔ(BL 64) 【定位】 在足外侧,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 头痛,项强,目翳,腰腿痛,癫癎。 【操作】 直刺0.3~0.5寸。 束骨Shùgǔ(BL 65) 【定位】 在足外侧,第5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 头痛,项强,目眩,腰腿痛,癫狂。 【操作】 直刺0.3~0.5寸。 足通谷Zútōnggǔ(BL 66) 【定位】 在足外侧,第5跖趾关节的前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 头痛,项强,目眩,鼻衄,癫狂。 【操作】 直刺0.2~0.3寸。 至阴Zhìyīn(BL 67) 【定位】 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主治】 胎位不正,滞产,头痛,目痛,鼻塞,鼻衄。 【操作】 浅刺0.1寸。胎位不正用灸法。 进针法 进针法是指将针通过表皮刺入真皮或皮下组织的操作方法。进针法掌握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效果。常用的进针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1.指切进针法 以左手拇指或示、中指的指甲切按在穴位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的指甲面将针刺入皮肤。 2.挟持进针法 以左手拇指和示指挟持针体下端,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右手持针柄,使针体垂直,当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示两指同时用力,将针刺入皮肤。 3.提捏进针法 以左手拇、示指将针刺部位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于捏起处刺入。 4.舒张进针法 以左手拇、示两指,或示、中两指平放于针刺部位的皮肤上,分开两指,将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将针刺入。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