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猪丹毒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猪丹毒 本病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除猪以外,人也可感染,称为类丹毒。病菌随病猪的粪尿排出,污染饲料、饮水及周围环境,通过消化道感染健康猪,也可经受伤皮肤或吸血昆虫叮咬而传播。本病多在夏秋炎热季节呈地方流行性。 (1)症状 潜伏期通常为3~5天,按病程可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 急性(败血型) 突然发病,体温急剧升高达42℃以上,精神沉郁,不食,呕吐,怕冷,两眼清亮,很少有分泌物,粪便干燥呈粟状,附有黏液,小猪后期可能下痢。发病后1~2天,在胸、腹、腋下等处皮肤出现红斑,指压褪色。重症病例,后肢僵直,行走不便,心跳、呼吸加快,一般在2~4天内死亡。 亚急性(疹块型) 病初精神不振,发热41℃以上,1~2天后于胸侧、背部、股外侧、颈部等处皮肤出现界限明显突出表皮的方形、菱形疹块,紫红色,有的上面有浆液,干涸后结成硬痂,整个病程1~2周,多为良性经过。 慢性 由急性或亚急性转变而来。发生心内膜炎时表现呼吸困难,黏膜蓝紫,消瘦喜卧,心跳加快且可听到心内杂音;发生关节炎时,四肢关节肿大,跛行。少数病例,皮肤发生干性坏死,耳、尾、背部皮肤干硬,甚至脱落,食欲不振,重病者在2~4周内死亡。 (2)病理变化 急性型主要为败血症变化,皮肤红斑,淋巴结肿大充血或出血,脾肿大,切面结构模糊,消化道黏膜(尤以胃底部、幽门部和小肠)表现明显的卡它性炎症变化,肾肿大,切面皮质部分有出血点。慢性型可见房室瓣等处有菜花样赘生物(疣状心内膜炎),关节囊增厚,内含纤维素性渗出物。 (3)诊断 根据症状及病理变化,一般可以作出诊断,必要时可采取病料送检或进行血清学检查。 (4)防治 定期预防接种。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菌苗,断乳后一律皮下注射5毫升;猪丹毒弱毒(活)菌苗,一律皮下注射1毫升。每年春秋各进行预防接种一次。 发生本病后,立即隔离病猪,封锁疫点,猪圈、用具等彻底清扫消毒,并严格处理病猪尸体。与病猪同群的未发病猪只,用青霉素等注射,在停药并大消毒后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治疗:青霉素,按每千克体重2万国际单位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用2~3天;四环素、土霉素每千克体重5000~20000国际单位,肌肉或静脉注射,每日2次,连用2~3天,疗效显着。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