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汲江煎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汲江煎茶 【原文】: 活水还须活火烹, 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 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 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 坐听荒城长短更。 【原文作者】:苏轼 【译】: 美茶需活火煎烹 更需活水洁净。 我亲自来到钓石, 自舀一池深清。 大瓢将 一轮明月 盛入春瓮, 小杓把 江水分流 流入夜瓶。 雪色皎洁 是茶脚随汤水涌动, 松音如涛 是倒茶之声。 呵!我这枯肠 难禁美茶三碗, 只静静地坐着 倾听这荒城 一声声 长更更连 短更。 【评】: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时苏轼流放于海南儋州(今之儋县)。翌年苏轼逝世。 我国的古典诗歌,发展到了苏东坡的时代,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诗人审美视野的开拓。诗之女神,越来越从神圣的、带有贵族气息的殿宇中,步入了世俗的社会生活中。主张“以俗为雅”,“以文为诗”的苏东坡,在这一变革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首《汲江煎茶》,取材不过是描写如何汲水,如何煎茶以及饮茶的日常生活琐事,却写得诗意盎然,引人入境。它深受以描写日常生活闻名的诗人杨万里的赞赏:(此诗)“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中字字皆奇”(《诚斋诗话》)。 起首两句,诗人写自己去江边汲水,但却写得饶有趣味。杨万里分析此处第二句“七字而具五意:“水清,一也;深处清,二也;石下之水,非有泥土,三也;石乃钓石,非寻常之石,四也;东坡自汲,非遣卒奴,五也。”杨万里的这些分析,曾遭到一些非议。如汪师韩说:“舒促离合,若风涌云飞,杨万里辈曲为疏解,似反失其趣诣。”(《苏诗选评笺释》)其实,此二人的理解和感受都是正确的,只不过杨是理智地去探析,而汪则以感觉、直觉去把握。总之,读苏轼此二句诗,当会有一个“清”字在心底:一泓清水与一位老者冰清玉洁的晶莹之心。 三、四句写月下汲水。这是一个极清极静的世界,这是清波流入瓮里,这清波上的明月也贮入瓮中;当诗人用小杓将江水舀入瓶中的时候,一条大江的支流被分入了瓶中。这是多么奇妙的感觉,这是多么奇特的想象!杨万里评这两句诗,“其状水之清美极矣”;查慎行则评为“贮月分江,小中见大”(《初白庵诗评》),都只是感觉到其中某处方面的妙处而未睹全豹。这境界不仅仅是“清美”的江水,也不仅仅是“小中见大”的空间感受,它还是诗人凝神观照、物我两忘之境的神来之笔。 五、六句写煎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是倒装语,可作“煎处已翻雪乳脚,泻时忽作松风声”看,与杜甫名句“红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相似。“脚”,指茶脚。如《茶录》云:“凡茶汤多茶少则脚散,汤水少茶多则脚聚”;“松风”句是以松风喻倒茶之声。此二句一句写煎茶,一句写倒茶,但仍不离前四句“清”的主旋律,而且,诗人特意把“雪乳”、“松风”二词置于句首,入眼就是雪色皎洁,闭目则闻松音如涛…… 前面写了汲水、煎茶、倒茶,以下自然是写饮茶。“枯肠未易禁三碗”,是用卢仝之典,这位唐代诗人在《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说:“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极写了新茶之美。而苏轼此处却反其意而用之,说自己难禁三碗,就卧于床上,荒城远处,长长短短地传来了凄凉的报更之音。诗人此诗前六句,极写水之清,月之明,雪乳松风,渲染了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结处却凄凉惨淡,异常悲壮。前后反衬,愈见诗人人品之清,也愈见诗人命运之悲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