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鹅不食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鹅不食草 中药名。 见《食性本草》。别名:食胡荽、石胡荽、野园荽、鸡肠草、鹅不食、地芫荽、满天星、沙飞草、地胡椒、大救驾、三节剑、山胡椒、连地稗、球子草、二郎戟、小救驾、白珠子草、铁拳头、散星草、地杨梅、三牙钻、蚊子草、杜网草、猪屎草、砂药草、白地茜、猪屎潺、通天窍、雾水沙、猫沙、小拳头。为菊科植物石胡荽Centipeda minima(L.)A.Br.et Aschers.的带花全草。 石胡荽,一年生匍匐状柔软草本。 枝多广展,高8~20厘米,近秃净或稍被绵毛。叶互生;叶片小,匙形,长7~20毫米,宽3~5毫米,先端钝,基部楔,边缘有疏齿。 头状花序无柄,直径3~4毫米,腋生;总苞片约2列,边缘膜质;花托平坦或稍隆起;花杂性,淡黄色或黄绿色,管状;雌花位于头状花序的外围,多列,花冠短;两性花,数朵,位于头状花序的中央,花冠钟状,顶端4裂;雄蕊4,围绕花柱四周,花药短,基部钝形;花柱裂片短,钝或截头形。瘦果四棱形,棱上有毛,无冠毛。 花期9~11月。 生于稻田或阴湿处、路旁。花开放时采收,去净泥杂,晒干。干燥的全草,相互缠成团,灰绿色或棕褐色。 茎细而多分枝,颜色较深,质脆易断,断面黄白色,中央有白色的髓或已形成空洞。叶小,多皱折,破碎不全,完整的叶片呈匙形,边缘有3~5个锯齿,叶脉不明显,质极脆,易碎落。头状花序小,球形,黄色或黄褐色。 微有香气,久嗅有刺激性,味苦、微辛。以灰绿色、有花序、无杂质、嗅之打喷嚏者为佳。主产浙江、湖北、江苏、广东等地。 此外,广西、河南、江西、福建、安徽等地亦产。拣净杂质,切段,晒干。 味辛,性温。祛风利湿,通窍散寒。治感冒,寒哮,喉痹,百日咳,痧气腹痛,阿米巴痢,疟疾,疳泻,鼻渊,鼻瘜肉,目翳涩痒,臁疮,疥癣,跌打。《本草纲目》:“解毒,明目,散目赤肿,云翳,耳聋,头痛脑酸,治痰疟 ”《本草拾遗》:“去目翳,挼塞鼻中,翳膜自落。”内服:煎汤,4.5~9克;或捣汁。外用:捣烂塞鼻、研末搐鼻或捣敷。 ❶ 治目病肿胀红赤,昏暗羞明,隐涩疼痛,风痒,鼻塞,头痛,脑酸,外翳攀睛,眵泪稠粘:鹅不食草6克,青黛3克,川芎3克,为细末,先噙水满口,每用米许飐入鼻内,以泪出为度。 (《原机启微》飐鼻碧云散)。 捣烂入酒一碗,绞汁服,以渣敷之(《濒湖集简方》)。 ❹ 治蛇伤:鲜石胡荽捣烂,外敷伤部(《泉州本草》)。 ❺ 治伤风头痛、鼻塞,目翳:鹅不食萆(鲜或干均可)搓揉,嗅其气,即打喷嚏,每日两次(《贵州民间草药》)。 临床可用于❶ 治疗疟疾:将石胡荽制成注射剂(每毫升含生药2克),在发作前2小时注射1次,连用3日,疗效显著。 大多数病人用药后头痛、鼻塞等症状消失。 亦可用粉剂每日3~6克,或以鲜草30~60克捣汁,分3次,温酒冲服。治疗胸、背、腰部等软组织损伤,均有效。 全草中含多种三萜类成分、蒲公英赛醇、蒲公英甾醇、山金车烯二醇及另一种未知的三萜二醇。尚含有豆甾醇、谷甾醇、黄酮类、挥发油、有机酸等。 挥发油和乙醇提取液体部分有某些止咳、祛痰、平喘作用,沉淀部分止咳效果不明显,无祛痰作用。煎剂对结核杆菌有某些抑制作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