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鸦片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鸦片 中药名。 见《本草纲目》。别名:底野迦,阿片,阿芙蓉,亚片。为罂粟科植物罂粟Papaver somniferum L.果实中的液汁凝固而成。鸦片形状不一,有成圆球形、饼形、砖块或不规则形,棕色或黑色,带蜡质。外部往往附有罂粟叶或纸片。新鲜时质软,贮藏日久,则渐变坚硬,臭特异,带麻醉性,味极苦而特异。 通常于果实充分成长而尚未成熟,果皮仍为绿色或稍现黄色时,浅割果皮,将散布于果皮部组织中的乳汁管切断,白色乳汁即自割缝渗出成滴状,于空气中渐由微红色变成棕色,并逐渐凝固成粘稠状物,翌晨用涂油的竹刀刮取,每一果实,可刮取鸦片3~4次。刮得的鸦片,以罂粟叶包裹,置暗处阴干。 味苦,性温,有毒。入肺、肾、大肠经。敛肺,止咳,涩肠,止痛。治久咳,久泻,久痢,脱肛,心腹筋骨诸痛。 《唐本草》:“主百病中恶,客忏邪气,心腹积聚。”《本草纲目》:“泻痢脱肛不止,能涩丈夫精气。”入丸、散,0.5~1分。有成瘾性,不宜长期使用。肝功能有严重减损、肺原性心脏病、支气管哮喘以及有湿热积滞疾患和婴儿、哺乳期妇女均忌服。 若渴亦只用米汤略饮之,不可茶汤太过,俱不忌(《摄生众妙方》)。《本草经疏》:“阿芙蓉,其气味与粟壳相同,而此则止痢之功尤胜,故小儿痘疮行浆时泄泻不止,用五厘至一分,未有不愈,他药莫逮也。”邪片总生物碱含量10%~25%,主要以迈康酸盐形式存在。日本产鸦片生物碱主要有吗啡5%~24%、那可汀4%~7%、可待因0.4%~1%、蒂巴因0.4%~0.8%、罂粟碱0.4%~0.7%、那碎因0.2%~0.5%,此外尚有可旦民碱、可他宁、隐品碱、氢化可他宁、劳丹尼定、迈康定、罂粟壳碱、紫鸦片碱、伪吗啡、鸦片黄等。邪片中还发现有斯氏堇碱、羟链霉素、木兰花碱、黄连碱、罂粟红碱C、杷拉乌定碱、6-甲基要待因等。尚含有豆甾醇、环木波萝烯酮、环鸦片甾烯酮、环鸦片甾烯醇等。 鸦片中含二十多种生物碱,但临床常用的只有吗啡、可待因、罂粟碱和那可汀四种,其他生物碱皆含量低微,对鸦片的作用无所影响。药理研究表明❶ 镇痛作用:吗啡有显著的镇痛作用。 并有高度选择性,镇痛时,不但病人的意识未受影响,其他感觉亦存在。对待持续性疼痛(慢性痛)效力胜过其对间断性的锐痛。其镇痛原理除提高痛阈外,对疼痛反应的改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可待因则并不导致睡眠。 可待因镇咳作用不及吗啡强,但没有吗啡的缺点,所以为最常用的镇咳药。那可汀具有与可待因相等的镇咳作用。 ❹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吗啡有舒张外周小血管及释放组织胺的作用。罂粟碱能松弛各种平滑肌,尤其是大动脉平滑肌,当存在痉挛时,松弛作用更加显著。 那可汀也能抑制平滑肌及心肌,但在止咳剂量时,这些作用并不出现。 此外,反复应用吗啡后可产生耐受性,但只有中枢抑制作用有耐受性,如镇痛、催眠、抑制呼吸等,其兴奋作用以及其对瞳孔、平滑肌等作用则无耐受性。凡连续服用吗啡2周以上,即可成吗啡瘾者,有时连服数日即可成瘾。 成瘾后,患者于每次服用后即出现欣快症。 如不能及时得到吗啡,则5~8小时后即呈现严重戒断症状。 吗啡口服或皮下注射吸收俱好,但口服吸收较慢,故效果也效差。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