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鸠摩哩罗·跋多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鸠摩哩罗·跋多 【生卒】:约7世纪 【介绍】: 印度弥曼差派著名理论家。 意译童中师。生平不详。据我国藏传佛教史书记载,鸠摩哩罗与藏王松赞干布(?-650年)为同时代人。出身贵胄,家里拥有大量奴仆和耕地。开始学习佛教,后改信婆罗门教。635年曾和法称进行过辩论,自惭失败后,遂投火自焚,但这个记载不足为信。 童中师曾对弥曼差派著名论师山隐师所作的《弥曼差经注》(又名《山隐师注》)做过复注。另外,写了《颂释补》(Siokvārttika)、《义理释补》(Tantra-vārttika)和《图波底迦》(Tuptika),受到学者的称赞,并在他的追随者中建立了跋多派(又名童中师派)。 童中师坚持认为客观世界是独立于我们认识之外的真实存在,世界上的各种现象大致可分为实体(实)、运动(业)、性质(德)、普遍(同)、非存在(无)五个范畴或句义,对世界做了多元的说明或阐述。他把认识的来源分为知觉、推理、证言、类比、推定、非存在(无体量)六种,认为认识只是客体的显现,而不是主体或认识者的显现,所以认识之外的存在都是真实非虚幻的。但同时又强调吠陀天启的语言以及传承的经论和经论以外的某些可信的人或权威的意见都可以作为证言(正确的认识来源),而且证言也是一种独立的存在。在承认语言式声音独立存在时,实际上也就否认了创造神的存在。 童中师在所著的另一部著述《颂释补》中,用465偈颂对佛教中观的空观、瑜伽行派的唯识论和吠檀多派的世界如幻论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认为人的主观认识不可能反映的是幻现的非真实存在,认识是由客观存在的对象所引起的,所以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决非虚幻。但是他对祭祀本身所产生的一种新的力量——“无前”,却认为它是由祭祀者永恒的灵魂受了新力而触发的,并且强调祭祀的重要性,承认因祭祀而获得的福果都是真实的。 童中师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其重要传人曼陀纳、弥室罗、跋多唵吠伽、提婆尸伐弥、波利多萨罗底、弥室罗和薄尸伽罗等人都是跋多派的重要理论家,17世纪后仍有重要影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