雹害
农作物或农用设施遭受降雹的损害。 雹多生成于发展强烈的积雨云中(见“冰雹”)。降雹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降落范围狭窄,一般在几千米至30km内。雹粒小者如豆粒,大者似鸡蛋。 降雹季节多出现在暖季。冰雹下降时,因具有巨大动量而使作物受到机械损害。 轻则茎叶受伤或部分断裂,雹后仍能恢复生长并有一定产量;重害可使作物的地上部分全部砸毁。中国雹害的分布是山区多于平原,内陆多于沿海。 西藏黑河地区、甘肃东部与南部、内蒙古昭乌达盟、山西与河北的太行山区以及四川、云南等局部地区的雹害均较严重。 一般是禾本科作物生育前期抗害能力强于后期,双子叶作物则正好相反。防御措施有: ❶ 合理布局农业生产,种植抗雹能力强的作物,或使主要生育期避开多雹时期。 ❷ 改良生态环境,植树造林,绿化荒山。 ❸ 在雹害频发地区,对收益高的作物或果树,可采用覆盖法加以防护。灾后,对受害轻的作物,应及时中耕松土,追施速效肥,使之迅速恢复生长;对受害重的作物,已无恢复可能时,应尽快改种。 有条件的地方,还可采用人工消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