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蓖麻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蚕 蚕蚕(蚕妇;蚕姬;~丝;~蛹;~沙;家~;桑蚕;柞~;梓~;蓖麻~) 蟓 龙精 女儿 神虫 螝蛾 马首 含丝虫 马头娘 另见:丝 丝织物 ☚ 益虫 害虫 ☛ 蓖麻蚕eri-silkworm一种无滞育期多化性完全变态的绢丝昆虫,鳞翅目,大蚕蛾科,学名为Attacus cynthia ricini Boisduval,因主食蓖麻叶而得名。 图1 蓖麻蚕发育阶段 有差异。在中国一般夏秋季一个世代经过45~50天,冬春季经过55~60天,中国北方各省经历越冬期,一个世代可长达180天左右。卵 椭圆形,长约2.5毫米,宽约1.9毫米,每克卵约500~600粒。卵色与蚕的血色有关,黄血系卵呈淡黄色; 白血系卵呈淡绿色。卵壳由坚硬的卵壳质构成,壳外有胶质,彼此容易粘连。卵的前端较为平整,有一受精孔,受精时可容1~3条精子同时进入。刚产下的卵,色泽比较鲜明,2~3天后卵色转暗淡。胚胎发育的快慢与气温有关,在16.5℃以下或32℃以上时均难孵化。在25℃±2℃环境中卵期经过约10天。第1天至第3天产下的卵,孵化率可达90%以上,第4天后产下的卵,由于不受精卵数增加而使孵化率降低到30~80%。因此,生产上只用第1~3天所产的卵。蚕卵孵化一般都在上午,孵化的时间及延续日数受温度、湿度等影响而略有差异。 幼虫 4眠5龄。虫体分头、胸、腹3部。头部的外皮硬化,形成头壳,头壳两侧有单眼6对。口器包括上唇、下唇、上颚、下颚,口器两旁有触角一对,口器下方有一吐丝孔。除头部外,幼虫体共有13个环节,各节互相连接成圆筒形。胸部分前、中、后3部,各有一环节,每节附有胸足一对。腹部有10环节,第3~6腹节上各附有腹足一对,第10腹节上另附有尾足一对,腹足和尾足末端长有钩爪,气门共9对,呈黑色,位于第1胸节和第1~8腹节的两侧。体皮上有瘤状突起77个,遍布胸腹两部的背面和两侧,在瘤状突起的顶端及其附近着生刚毛(图2)。幼虫的血色有白血和黄血两种。蚕的外观颜色随龄期和品种而异。蚁蚕体色呈黑褐,2龄后渐成为青白色,4龄后期为品种固有色。雌蚕腹部在8、9两腹节正中线两侧各有一对石渡氏腺,形状如〔::〕。雄蚕腹部第9腹节有一粒状的赫氏腺。一般雌蚕体躯较雄蚕大。 图2 蓖麻蚕幼虫外部形态 幼虫期各龄发育经过的快慢,主要与气候有关。在24℃左右饲育,幼虫期约为20天。5龄期经过最长一般可达5~6天,3龄最短,1、2、3、4龄相差不大,一般为2~3天。在适宜的条件下,幼虫生长迅速,刚出壳的1,000条蚁蚕体重为1.3克,2眠蚕较蚁蚕增重约34倍,3眠蚕约154倍,4眠蚕约846倍,5龄盛食期可增重至5,400倍。蓖麻蚕幼虫的主要习性有:❶蚁蚕孵化时要噬食卵壳。 ❷有群集背光性,1、2龄小蚕成群排列在叶背面取食,将眠时又密集排列在叶背面就眠,至大蚕期群集性减弱。 ❸腹足与尾足附着力强,小蚕期能牢牢抓着枝叶,收蚁除沙须用叶引法。 ❹各龄起蚕活动性强,有爬散觅食的习性。 ❺幼虫喜欢较高湿度,气候较干燥时喜食带水湿叶。 ❻幼虫体表面从3龄起满布白粉,能阻止或减少寄生蝇侵入。 ❼幼虫始熟在上午10时后开始,至下午2时前后为最盛,以后渐减,黄昏时极少。 ❽熟蚕上蔟前,先行排完污液(每蚕约排污液2毫升),然后吐丝结茧。 蛹 化蛹初期,蛹色淡黄,背部略深。化蛹3天后,逐渐变为深褐色。蛹呈圆筒形,可分为头、胸、腹3部,腹足和尾足都已退化,有胸足3对,前胸节后部两侧的一对气门也已退化,但尚留痕迹。蛹体外皮层含有蜡质。一般雌蛹较大,每蛹重约2.4克;雄蛹较小约2.1克。复眼的颜色随蛹体发育由浅变深,羽化前呈黑褐色。蛹在25±2℃环境中约20天羽化,相对湿度以75~90%为宜。 成虫(蛾) 一般在早晨开始羽化,先从蛹的中胸背板中央纵线处裂开,约经2分钟,前胸与中胸交接处横裂开,慢慢伸出蛾的头部及胸腹部。羽化过程约40分钟,雄蛾所需时间较长。蛾体出蛹壳后,两翅尚未展开,便在茧附近爬行,使蛾体壁立于垂直面上,约经1~2小时休息,蛾翅才全部展开。蛾由头、胸、腹3部组成。头为椭圆形,生有一对羽毛状的触角,一对卵圆形的黄褐色复眼和含有上、下两对腮髭的口器。胸分前、中、后3部,附有胸足3对。雄蛾腹部为细而短的圆锥形,背观为8环节,腹观为7环节,腹面最末环节已形成生殖器官的外器,生殖器官隐藏腹中,交配时伸出来。雌蛾腹部为长圆筒形,背观7环节,腹观6环节,一部分生殖器官外露。蛾翅分为前翅和后翅两部分,长于中胸的为前翅,长于后胸的为后翅,前翅有一对眼状斑纹,白色半透明。蛾的体表覆盖有白、黄、黑褐等鳞毛。腹部的白色毛丛为横向排列。雄蛾善飞,傍晚后飞翔求偶。雌蛾交配后攀附与地面垂直面上产卵,多形成3~4层堆叠卵块,每蛾产卵350~500粒左右。蛾的寿命约7~10天。 蓖麻蚕研究和教育机构 开展蓖麻蚕研究、培养蓖麻蚕研究人员的主要单位有: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指导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广东省湛江蓖麻蚕研究所,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蚕桑研究所,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蚕桑试验站,广西南宁绢纺厂,安徽农学院蚕桑系,广西农学院蚕桑专业,华南农业大学蚕桑系等。 蓖麻蚕erisilkwormPhilosamia cynthia riciniDonovan,又称木薯蚕。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鳞翅目,大蚕蛾科,原产印度,中国曾数次引种,直至1952年中国科学院朱冼等再次引种到上海试养,逐步掌握了该蚕的生物学习性,使蓖麻蚕能顺利地在中国繁殖后代。蓖麻蚕在印度为纯多化性,在中国经人工控制后能以蛹态过冬。幼虫4眠5龄,各龄发育经过较快,在24℃左右饲养时,全龄约20天。幼虫喜食湿叶,3龄起全身满布白粉,5龄末白粉逐渐减少,体色主要有白、蓝、黄,各环节前、后有时有黑斑。熟蚕在结茧前排泄黏液,结茧于纸条、刨花或柴草制的蔟上。茧色白,榧子形,顶端有孔,可作绢纺原料。成虫的外形与樗蚕极相似,唯翅色不同,蓖麻蚕蛾成虫全体呈黑褐色,前翅有一对眼状纹,白色半透明。饲料植物种类很多,主要是蓖麻、木薯、臭椿、马桑等。广东、广西、安徽、河北等省区均有饲养。 蓖麻蚕大蚕蛾科樗蚕的1亚种。原产印度,1938年至1940年曾先后引入中国台湾和东北,均饲养失败。1950年重新由印度引进,现已成为产丝的重要蚕种之一。蚕丝弹性好,经梳理后可得1~4级的长纤维60.9%,短纤维35.3%,损耗仅3.8%。蓖麻蚕在中国一年最多可发生7代;在夏、秋季节完成一个世代需38~40d;幼虫蜕皮4次,共5龄;在20℃温度中,蛹期为18d左右;成虫羽化最盛期为深夜12时至翌日7时,占总羽化量的50%以上;成虫一般傍晚交配,雄蛾需要交配4h后才射精,交尾时间短不但受精卵少,产卵量也显著减少;交配时间必须在14h以上才能达到制种要求;雌蛾产卵量一般在300~400粒,最多可达532粒;卵期与温度关系密切,14℃以下不孵化,25℃左右一般为9~15d;雌蛾寿命一般为9~15d,最多可达22d;雄蛾为6~8d,平均为7.1d。 蓖麻蚕鳞翅目天蚕蛾科。一种全变态绢丝昆虫,原产印度阿萨姆邦,中国在1951年由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引种试养。以蓖麻叶为主要饲料,多化性,在20—28℃时,一个世代需要40—50天。分白血系统(包括蓝皮、姬蚕,花白3个品种)和黄血系统(包括花黄、姬黄两个品种)两种。幼虫体色有天蓝、白、黄、黄绿等,夏季经15天左右四次蜕皮吐丝结茧,茧呈榧子形、白色顶端有孔、不能缫丝,可作绢纺原料。 蓖麻蚕 蓖麻蚕Philosamia cynthia无脊椎动物,昆虫纲,鳞翅目,天蚕蛾科。原产印度。幼虫体白色、黄色或天蓝色,有黑斑或无斑。能耐高温和高湿,食蓖麻、木薯、臭椿等叶。经4次蜕皮,吐丝结茧。茧呈榧子形,顶有孔,白色,可作纺织原料。成虫较大,展翅可达9.5~11厘米。体被褐白相间的鳞毛,腹部黄褐色,翅棕褐色,一般无滞育期,有的品种已能适应我国气候,以蛹态越冬。 蓖麻蚕 ☚ 柞蚕 绿毛龟 ☛ 蓖麻蚕castor silkworm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