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铁棒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铁棒锤 【概况】: 异名 雪上一枝蒿(甘肃、四川、云南),铁牛七(陕西)。 基源 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铁棒锤的干燥块根。 原植物 铁棒锤Aconitum pendulum Busch(A.szechenyianum Gay),又名一枝箭、三转半(四川)。 形态 多年生草本。块根倒圆锥形,茎高26~100cm,近无毛。 叶片宽卵形,长3.4~5.5cm,宽4.5~5.5cm,小裂片线形,宽1~2.2mm,两面无毛。顶生总状花序长约茎长度的1/4~1/5,有8~35朵花;轴和花梗密被伸展的黄色短柔毛;小苞片披针状线形,长4~5mm,被短柔毛;萼片黄色,常带绿色,有时蓝色,外面被伸展的短柔毛,上萼片船状镰刀形,具爪,下缘长1.6~2cm,弧状弯曲,外缘斜,侧萼片斜长圆形;花瓣长约8mm,唇长1.5~4mm,距长不到1mm,向后弯曲。蓇英长1.1~1.4cm。种子倒卵状三棱形,长约3mm,光滑,沿棱具不明显的狭翅。花期7~8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27卷.320页.图版75∶6-9)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2800~4500m山地草坡或林边。分布于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 【生药】: 采集 7~8月采挖,除去茎苗、根须,洗净,晒干。 药材产于陕西、四川。 鉴别 根圆锥形,长2~5cm,直径0.5~1.5cm;表面暗棕色或黑棕色,平滑或稍有纵皱纹,有侧根痕。质硬,断面白色有粉性。气徽,味涩略苦,且有持久的麻舌感。 贮藏 置干燥处。。 【化学】: 含有海帕乌头碱(Hypaconitine)、乌头碱(Aconitine)、3-乙酰乌头碱(3-Acetylaconitine)、雪乌碱(Penduline)、华北乌头碱(Songonine)、牛七碱(Szechenyine)和β-谷甾醇[1,2]。 参考文献 [1] 药学学报 1983;18(1)∶39 [2] 药学学报 1989;24(1)∶71 【药理】: 本品所含的乌头碱,其药理作用可参见附子项下。 其它的作用有: ❶ 本品所含的雪乌碱对动物具有镇痛及局麻作用[1]。 毒性 铁棒锤冷浸液(50mg生药加10ml水浸泡的浸液)给猫iv 25~50mg/kg,注射后2.5±0.44min,出现心律失常、血压下降和呼吸困难。 心律失常主要为窦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一般先由前者过渡到后者,但经互相转化,推测可能系对迷走神经的兴奋作用和对心室异位节律点的直接刺激,并以后者为主。 血压下降多为一时性,但也有不恢复者。 对于呼吸,除个别动物注射后呈一时性兴奋外,均呈不同程度之抑制,使呼吸减慢、减弱、节律不规则,甚至呼吸暂停。本品水剂ig对小鼠LD50为2.512mg/kg,急性中毒致死家兔解剖可见心肌肿胀、有点状出血、心肌横纹消失,大脑细胞肿胀变性等病理改变[2,3]。本品总生物碱sc对小鼠的LD50为7.10±1.74mg/kg[4]。 参考文献 [1] 药学学报 1983;18(1)∶39 [2] 陕西新医药 1978;(1)∶64 [3] 中药药理与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020 [4] 药学通报 1985;20(9)∶562。 【药性】: 性味 《北方常用中草药手册》:“苦、辛,热。有大毒。” 功效 活血祛瘀,祛风除湿,止痛消肿。 主治 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牙痛,食积腹痛,妇女痛经,痈肿,冻疮。 ❶ 《北方常用中草药手册》:“活血祛瘀,止痛。治风湿关节痛,月经痛。” 用法用量 内服:0.06~0.09g;或研末。 外用:研末调敷,磨汁涂,煎水洗或研末放于膏药内敷贴。 使用注意 ❶ 《陕西中草药》:“服药后忌热饮食、烟、酒2小时。”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陕西中草药》:“治刀伤:铁棒锤、芋儿七各9g,冰片1.5g,麝香0.3g。共为细末,外敷伤处。” 单方应用 ❶ 《北方常用中草药手册》:“治牙痛:“铁棒锤研末,涂患处少许,勿咽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