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野料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野料豆 【概况】: 异名 零乌豆、马料豆(《本草汇言》),马豆(《本草经解》),穭豆、细黑豆、料豆(《本经逢源》),鹿霍(《植物名实图考》)。 基源 为豆科大豆属植物 原植物 历史 本品以 ”《植物名实图考》称为鹿霍。即本品。 形态 一年生缠绕草本。茎纤细,植株疏被黄棕色长硬毛。 3出羽状复叶,顶生小叶卵状披针形,长1~5cm,宽1~2.5,先端急尖,基部圆形,两面被白色短柔毛;侧生小叶偏斜状卵披针形;托叶被黄柔毛。总状花序腋生;花萼钟状,萼齿5,上面的2枚合生;花冠红紫色,长约0.4cm;雄蕊10,单体;子房上位,无柄,花柱甚短。荚果条形,长1.5~3cm,宽约0.5cm,表皮被长硬毛。种子3~4粒,黑色。 花果期8~9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492页.图2714)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野、田边、路旁。 产于东北、河北、陕西、甘肃、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四川等省区。 。【生药】: 采集 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打开果荚,收集种子,再晒至足干。 药材产于江苏、浙江。 鉴别 于燥种子呈矩圆形,略扁,长约4mm,宽约3mm。种皮外面被有黄褐色污粘状物,擦净后,可见黑褐色的外种皮,上有黄白色斑纹,微具光泽,侧边中央部有长椭圆形的种脐。质坚硬,剥去种皮,内有黄色肥厚的子叶2片。 嚼之微有豆腥味。以颗粒饱满、色黑、无泥土杂质者为佳。 。【化学】:含脂肪油18%~22%、蛋白质30%~45%、碳水化合物及维生素。 参考文献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143 【药性】: 性味 甘,凉。 ❶ 《本草汇言》:“味甘、苦、咸,气寒。” 归经 ❶ 《本经逢原》:“入肾经血分。” 功效 补益肝肾,祛风解毒,止汗。 主治 阴亏目昏,肾虚腰痛,盗汗自汗,产后风痉,筋骨肿痛,小儿疳积。 ❶ 《本草汇言》:“解内热消渴,止阴虚盗汗。”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本草汇言》:“能滑肠动泄,脾胃虚滑者,忌之。”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黑白丸(《百草镜》)治痞积,开胃消食,健脾补肾:马料豆、白蒺藜(去刺)各500g,炒,磨末,蜜丸梧子大。 每服6~9g,开水送下。 单方应用 ❶ 《姚希周经验方》:“治产后中风,口噤目瞪,角弓反张:黑料豆,锅内炒极焦、冲入热黄酒内,服之。再服回生丹。” 食疗 ❶ 《百草镜》:“治肝疳初起:野料豆鲜者21g,干者15g,鸡肝1具,同煮食,煎服亦可。”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