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酢浆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酢浆草 【概况】: 异名 酸浆(《图经本草》),三叶酸(《纲目》、通称),三叶酸浆(《植物名实图考》),酸得 基源 为酢浆草科酢浆草属植物酢浆草的全草。 原植物 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 L.(O.repens Thunb.) 历史 酢浆草始载于《唐本草》,云:“酢浆生道旁阴湿处,丛生。茎头有三叶,叶如细萍。 四月、五月采,阴干。”《图经本草》载:“南中下湿地及人家圃中多有之,北地亦或有生者。初生嫩时,小儿喜食之,南人用揩鍮石器,令白如银。 ”《纲目》载:“……丛生布地,根易繁衍,一枝三叶,一叶三片,至晚自合帖,整整如一。四月开小黄花,结小角,长一、二分,内有细子……。 ”据上所述与今所用之酢浆草相符。 形态 多年生匍匐性草本。茎多分枝,柔弱,长达50cm,常被稀疏柔毛,近平卧,节上生根。叶互生,掌状复叶由3小叶组成;叶柄细长,长2~6.5cm,被柔毛;托叶与叶柄连生;小叶无柄;小叶片倒心形,长5~10mm,被柔毛。 花1至数朵组成腋生的伞形花序,总花梗与叶柄等长;苞片线形,花黄色,长8~10mm;萼片5,矩圆形,顶端急尖,被柔毛;花瓣5,倒卵形;雄蕊10,其中5长5短,花丝基部合生成筒;子房5室,柱头5裂,柱头头状。蒴果近圆柱形,长1~1.5cm,有5棱,被短柔毛,熟时开裂,将种子弹出。种子扁卵形,褐色。 花期5~7月。 (图见《中药大辞典》.下册.2299页.4777条图) 生境与分布 生于荒野旷地、田埂地边或路边石隙及草地上。中国南北各地广泛分布。 。【药性】:性味 酸,寒。 ❶ 《履巉岩本草》:“味酸,有小毒。” ❶ 《全国中草药汇编》:“酸,凉。” 归经 《得配本草》:“入手阳明、太阴经。” 功效 清热利湿,凉血散瘀,消肿解毒。 主治 感冒发热,肝炎,肠炎,尿路感染,结石,神经衰弱;外用于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痈肿,疮疖,脚癣,湿疹,烧伤。 ❶ 《唐本草》:“主恶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鲜品30~60g);捣汁或研末。 外用:煎水洗、捣敷、捣汁涂、调敷或煎水漱口。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酸浆酒(《圣济总录》)治小便不通,气满闷:酸浆草50g,研取自然汁,与醇洒相半,和服;不饮洒,用甘草10cm,生姜1枣大,锉,同研,用井华水50ml,滤取汁和服亦得。 ❷ 《摘元方》:“治二便不通:酸草50g,车前草50g,捣汁入炒糖3g,调服80ml,不通再服。” 每服15~20ml,每日3次。” 单方应用 ❶ 《千金方》:“治赤白带下:三叶酸草,阴干为末,空心温酒服6g。” 并治口腔炎。” ” 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喘咳:鲜酢浆草30g,加米少许煮服,连服3剂。” ⒂《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肺炎,扁桃体炎:酢浆草研粉压片,每片0.3g,每服5片,每日3~4次。” ⒃广西中医药 1985;(4):“治扭、挫伤:鲜酢浆草200g,鲜葱30g,白酒30ml。上药共捣烂调酒敷患处,范围略大于损伤面积,厚约2cm,上盖塑料薄膜,胶布或绷带固定。 每日换药1次。” ⒄赤脚医生杂志 1977;(3):“治流行性腮腺炎:鲜酢浆草(全草)30g(1日量)。水煎频饮。另用鲜酢浆草适量加盐少许,捣烂后敷患处。 每日1~2次,连用2~4天。” ⒅湖北中医杂志 1985;(2):“治急性乳腺炎:鲜酢浆草适量。上药洗净,捣烂,搓成黄豆般大小,塞入患乳对侧鼻孔,6小时后取出再换1丸,每日换2~4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