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水利业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水利业

水利业shuiliye

境内水利事业源远流长。秦代大型水利工程郑国渠灌溉农田4万多顷,被誉为当时全国三大水利工程之一,与四川都江堰和广西灵渠同享盛名。汉代白公渠、成国渠等大型水利工程相继建成,汉至清两千多年,水利兴衰,史不绝书。民国期间,在李仪祉倡导下,先后建成了泾惠、渭惠、泔惠诸渠。1947年统计,境内灌溉渠道有63处,灌溉面积有80多万亩。新中国成立初,咸阳水利事业百废俱兴。首先对泾、渭等老灌区和灌溉渠道管理进行民主改革,废除不合理的用水制度,建立新的用水制度和民主管理体制;成立灌溉管理委员会,恢复、改造旧有水利工程,修建小型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服务。至1957年底,全市有效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85.17万亩发展至138.39万亩,年平均增加6.65万亩,年平均递增率达到6.26%,并先后改建了三原县清惠渠引水工程,修建了泾阳县永乐、雪河排水工程和冶峪河渠首枢纽工程,建成了三原县浊河南王、小道口水库和全省第一个电力抽水站——泾阳县高庄抽水站。先后掀起了三次水利建设高潮。第一次为1958年~1968年。在中央蓄水为主、小型为主、群众自办为主的方针指引下,全市农田水利和水土保持工作由点至面,蓬勃兴起。灌溉面积由1957年的138.39万亩发展到204.31万亩,年平均增加5.99万亩。建成渭北高原抽水灌溉区,使引渭灌溉面积由原来的57万亩增加到153万亩,其中咸阳市有138.7万亩,占到1968年全市灌溉面积的67.72%。1969年~1978年,为咸阳地区水利事业大发展时期,全市有效灌溉面积由204.18万亩猛增到399.8万亩,年平均增加19.5万亩。其中尤以泾惠渠改建、宝鸡峡引渭和羊毛湾水库三大灌区的建成,使全市水利建设又跨上一个新的高度,灌溉面积增加202万亩。一个以大型骨干工程为主体,小型配套相结合的水利工程体系基本形成,一举改变了旱原地区千百年来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20世纪80年代后期,咸阳水利事业进入第三个建设高潮。以加强经营管理,讲求经济效益为中心,全市25个重点灌区均建立了多种形式的管理责任制,开源节流,实行核算,扩大受益。水土保持工作普遍推行了小流域治理和户包治理责任制,治理面积由1979年的2862平方公里增加到1986年的3967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47.8%)。水产养殖事业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齐办的方针,水产品由年产200余吨提高到485吨。同时,河道治理,灌区方田建设和人畜饮水、改水等工程建设和管理都有新的突破和提高。全市基本上形成了蓄、引、提、抽相结合,渠井灌溉相结合,兴利与除害相结合的水利工程体系。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得到改变,粮食产量稳步提高,由建国初期亩产165斤、总产10.23亿斤,提高到1986年亩产151公斤、总产16.7亿公斤。

☚ 水田质量等级面积   水帘河 ☛
0000010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