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象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象皮 【名称出处】:《医学入门》 【概况】: 基源 为象科象属动物亚洲象去毛的干燥皮。 原动物 亚洲象Elephas maximus L,又名印度象、野象、老象、大笨象(《中国药用动物志》)。 历史 象做药用,始于宋《开宝本草》,《纲目》列于第五十一卷兽之二,谓:“象有灰、白二色,形体臃肿、面目丑陋。大者身长丈余高称之,大六尺许……。四足如柱,无指而有爪甲……其头不能俯,其颈不能回,其耳下軃。其鼻大如臂,下垂至地。”所述与今之象相符 形态 躯体庞大,体高可达2.5m,体重可达5~6吨。 鼻吻呈圆筒形,突出甚长,伸缩舒展自如。能垂到地面,下部较细,末端为鼻孔,杯口状,前缘有一指状突起,是持握器官。 雄象上颌门齿突出口外,略向上翘,长达1.5~1.8m。全齿呈圆锥体状,中国的象牙所见每对重20kg。 耳朵较大,蒲扇似地向后贴在颈部两侧,眼睛特别小,四肢粗如柱,前肢5趾,后肢4趾,尾短而细,全身灰色或棕灰色,皮厚,皱褶多,稀疏地散生著粗毛。(图见《中国药用动物志》.第2册.449页.图460) 生境与分布 野象多栖息在热带、亚热带或其复合类型的沟谷,山坡及稀树草原地带。 分布在亚洲南部各国,中国于云南南部和西南部,数量不多。。【生药】: 采集 剥取象皮后,除去筋膜油脂,洗净,切成长块,晒干。 亚洲象主产于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及印度、印度尼西亚。非洲象主产于非洲。 鉴别 皮块长方形或方形,亦有不规则形,大小不等,厚0.5~2cm;外表面浅灰黑色,密布细小的颗粒状突起,有时可见棕黑色长毛及多少不等的皱纹,内表面灰白色至灰棕色,有纤维状露出物及皱纹。 质坚硬,切断面灰白色至黄棕色,薄片半透明。 气稍腥,味微咸。以干燥、片大、皮厚者为佳。 加工炮制 制象皮:取滑石粉置锅内,用武火炒热,放入象皮片,拌炒至鼓起呈黄褐色,取出,筛去滑石粉,放凉后碾成细粉。每象皮片100kg,用滑石粉30kg。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防尘。 。【药性】: 性味 甘、咸,温。 ❶ 《本草新编》:“甘,气平。” 归经 ❶ 《玉揪药解》:“入足太阳膀胱经。” 功效 止血,敛疮。 主治 外伤出血,一切创伤,溃疡久不收口。 ❶ 《医学入门》:“煎膏药,去腐生新,易于敛口。” 用法用量 外用:熬膏或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疮疡脓毒末尽者忌用。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川乌、草乌、白及、白芷、穿山甲,外用治痈疽发背,痰核流注。 ❷ 配血竭、龙骨、乳香、没药,外用治疮疡久不愈合。 方选和验方 ❶ 象皮散(《外科全生集》)治烂孔大者,并治刀伤,跌损,出血不止者:猪身前蹄扇骨300g(煅炭研粉),象皮(炙炭存性研末)30g。 和匀固贮,烂孔大者掺上收小,后用六和散敷。 共研细末,干掺烂处,或用鸡蛋熬油调涂。 浸于香油中,春五夏三日,秋七冬十日,候日数已足,入洁净大锅内,慢火熬至药枯浮起为度,住火片时,滤去渣,桃柳枝不时搅之,至黑如漆,亮如镜,滴水成珠为度,薄纸摊贴患处。 同研为细末,掺于疮疡上。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