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元兴二年(403)癸卯岁,陶渊明丁忧家居,开始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怀古田舍”,即田舍怀古,原诗共二首,都是怀孔子事有感而作的,此为第二首,系感怀孔子问道于长沮、桀溺之事(事见《论语·微子》)。诗发表对农业劳动的看法,抒写在劳动生活的体验,同时也流露了忧世之情。可见陶渊明之弃官归隐的思想基础。
 前四句概述从有志用世到决计归隐的思想变化。先师是对孔子的尊称,《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这里所谓的道,指治世之道。诗人用“瞻望”二字表明自己也曾一度向往过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邈难逮”三字一转,耐人寻味——到底真是孔子之道太崇高常人难于达到,还是环境太恶劣行不通呢?总之诗人是决心转而从事力耕了,这里用“长勤”二字很有意思,令人想起荷蓧丈人对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批评,以勤对不勤,可以是陶渊明用行动对孔子对劳动人民的轻视作委婉批评。正是“吾爱吾师,吾犹爱真理。”“秉耒欢时务”两句,上承志“长勤”写参加劳动的愉快,下启对田园风光的描绘。
 中间四句写田园即目所见,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平原上的麦苗因远风起舞,而平原的远风因麦苗而赋形,是何等两得益彰,何等生气远出!这几句使人想起史蒂文森的那首关于‘风”的小诗来。农人快乐,决不只是丰收的快乐,而他们的快乐更多地包含在耕耘之中,包含在劳动之中,包含在与大自然的亲合之中。诗夹叙议以起,不知不觉又把读者带入情景之中,这情景来自诗人的亲身体验,富于生活气息,“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语,非世之老农不能识此语之妙”(《东坡题跋》)。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二句是承上启下之句,上承农作之意,下句再点题旨。《论语·微子》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长沮、桀溺是古代一同隐居的两个隐士,有一次他们正在耦耕,遇到路过的孔子派子路来问路,他们不但没有正面答复路在何方的问题,反而借题发挥地奚落道——那不是鲁国孔丘吗,他还会迷路吗?陶渊明在诗中以沮、溺自比,有逃避乱世的用意,但“行者无问津”,等于说时无志士仁人如孔子之徒,言下未必不包含些些遗憾。“聊为陇亩民”等于说且作农民,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口气,也是一种决定了归宿的口气。
 中国古代士大夫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是儒道互补,而陶渊明就是一个较早的典型。陶渊明自幼爱好六经,敬仰孔子。孔子教导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积极入世,而渊明却最终选择了长沮、桀溺式的人生道路。他的人生哲学吸收了孔子实践理性的一面,而扬弃了他将耕读分离,轻视体力劳动的观点;吸收了老庄自然摄生的一面,而扬弃了其无所作为的观点。本篇既不否定孔子忧无天下思想的崇高,又对耕不免馁、学优登仕的思想不以为然,对农业充满信心,这表明诗人在弃官归隐前,已初步建立了以躬耕自资、半耕半读作为自己人生落脚点的思想。作为诗,中间四句的加入,以劳动生活体验和田野即目美景,对上述思想的可行性作了形象的演示,是画境也是化境。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其一)

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

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

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

鸟哢欢新节,泠风送余善。

寒草被荒蹊,地为罕人远。

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

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

癸卯岁即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作者时年39岁。陶渊明于隆安三年(399年)第二次出仕,在荆州和江州刺史桓玄手下做幕僚。他发现桓玄野心勃勃,企图弑君篡位,自己济志的壮怀根本不可能实现,于是产生了归隐的念头: “诗书敦夙好,园林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隆安五年(401年),渊明因母亲去世,离职回家守丧,此诗即作于守丧期间。从诗句可知作者就是这一年开始躬耕的。所谓怀古田舍,即是在田舍中怀古。第一首怀荷蓧丈人,第二首怀长沮、桀溺,他们都是古代隐居力耕的先贤。作者通过对他们的怀念,表现了上述由出仕到归隐的思想变化,流露出倦于游宦的心情,歌颂了田园风光和劳动生活的美好。怀古实为言志。

先说第一首。“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是以躬耕并非始志发端。二句表面上是说早就听说南亩是块好田园,但多少年来一直未能去那里躬耕。而原因何在呢?没有直说。实际上作者早年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教育,是有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的。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欢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十二首》)经过一段仕宦生活之后,他深感要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实在太难了。而象孔子、颜回那样深于忧道、不屑耕稼、甘于贫困自己也做不到。所以说“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屡空,贫困之意,见《论语·先进》:“子曰: 回也其庶乎?屡空。”春兴,指春天起而耕作。岂自免,是说犹有饥馁之累,不可避免地要务农耕作。用一“免”字把始志非耕、而如今又以耕稼自乐其中的委曲暗逗出来,耐人寻味。

以下紧承“春兴”,以主要篇幅写实践陇亩的喜悦心情和由此而生发的感想,亦即“怀古”的主要内容。 “夙晨装吾驾, 启涂情已缅。”二句说一大清早就整治好自己的车马,一踏上春天田间的道路,思想感情就禁不住奔放驰骋,产生了很多超远的联想。缅, 藐远。 “鸟哢欢新节,泠风送余善。”写春天野外的美好景物:鸟儿欢快地鸣叫,似乎是在尽情地抒发新春季节里的欣悦之情。轻妙的风阵阵吹拂,送来了未尽的和意。二句准确地捕捉住初春时节的景物特点,又流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写得巧丽天然。 “寒草被荒蹊,地为罕人远。”二句亦状初春景物,却从另一角度着笔:寒草长满了田间的小路,在这少有人事交往的地方,觉得远离世俗社会,清新宁静,产生了一种解脱之感。由此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古代的荷蓧丈人: “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他就是这样悠然自得而不再返回那世俗社会中去。植杖翁一事, 见《论语·微子》中的记载:子路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有一次落在后边,遇见一位用木杖挑着锄草工具的老人。子路问他: “您看见夫子了吗?”老人回答: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说着把木杖置于一边锄草去了。后来子路将此事告诉孔子,孔子说: “隐者也。”最后二句由怀古升华为对人生哲理的认识: “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意谓就钦羡荷蓧丈人隐居这件事,自己对事理的认识比起那些通达有见识的人,深感惭愧。因为这样做只能保全自己一身,岂不是太短浅了吗?正面的道理却用曲笔,从反面说。魏晋之际一般士大夫都以与世俗浮沉为通达,而贱守节。渊明不愿如此,宁肯躬耕陇亩自食其力。所以说愧对那些通识之人。所保句,暗用《后汉书·逸民传》中庞公的典故: “庞公者,刘表就候之,曰: ‘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庞公笑曰: ‘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因释耕于垄上,妻子耘于前。”黄文焕评这首诗的结尾; “‘保’ 字总括通首,旨趣悠长。说‘保’先说‘愧’,自谦自负,两映生姿。”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2: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