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褶菌
【名称出处】:《中国的真菌》 【概况】: 基源 为侧耳科裂褶菌属真菌裂褶菌的子实体。 原植物 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 Fries(S.vulgare Lloyd;S.alneum Schroet),又名白参(云南)。 形态 散生或群生,无柄,往往呈覆瓦状;菌盖宽6~42mm,质韧,白色至灰白色,上有绒毛或粗毛,扇形或肾形,边缘内卷,具多数裂瓣;菌褶窄,从基部辐射而出,白色或灰白色,有时淡紫色,沿边缘纵裂而反卷。孢子无色,圆柱形,5~5.5×2μm。 (图见《中国药用孢子植物》.317页.图470) 生境与分布 生于阔叶树及针叶树的的树干、树枝或腐木上。中国各地普遍分布。 。【化学】: 含裂褶菌(白参素,Schizophyllin)[1,2],及多糖[3]。 参考文献 [1] Fungal Metabolites,(Turner,W.B)1971:1 [2]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746 [3] 药学学报 1990;25(3):161 【药性】: 性味 平,甘。 功效 滋补,强身。 【临床应用】: 食疗 《福建药物志》:“治白带:裂褶菌适量,鸡蛋,炖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