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草
中药名。 见《贵州民间草药》。别名:蜈蚣蕨,小贯仲。 为凤尾蕨科植物蜈蚣草Pteris vittata L.的全草。多年生草本,高1.3~2米。 根状茎短,被线状披针形,黄棕色鳞片,具网状中柱。生墙上或石隙间。 分布陕西等地。全年可采。 味淡,性平。 辟疫,消肿,退热。 治腹痛,痢疾,蜈蚣咬伤,无名肿毒。内服:煎汤,6~12克。 外用:煎水洗或捣敷。治疥疮:蜈蚣草(全草)60克,一扫光120克,大蒜杆(干)120克。煎水洗,1日3次。 并须内服消毒药:白土茯苓,白鲜皮,蒲公英各30克,八爪金龙12克。 煎水服,1日3次(《贵州民间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