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蜈蚣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蜈蚣 【概况】: 异名 螂蛆(《庄子》),吴公(《广雅》),天龙(《纲目》),百脚(《药材学》),嗷高姆(朝名),百脚虫(江苏浙江),天龙(河南),鱼公(湖北)。 基源 蜈蚣科蜈蚣属少棘蜈蚣,多棘蜈蚣的干燥全虫。 原动物 少棘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Koch和多棘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ltidens(Newport) 历史 蜈蚣药用,首载于《本经》。《别录》载:“蜈蚣生太吴川谷及江南,头足赤者良。”李时珍曰:“蜈蚣西南处处有之,春出冬蛰,节节有足,双须歧尾。”按其产地、形态与生活习性,均与现今药用蜈蚣吻合。 形态 少棘蜈蚣体长110~140mm。 头部背板略似心脏形,有1对细长多节的触角,触角基部有4个单眼。口在头前方偏腹面的地方,外围有1对大鄂和2对小鄂。头部后方是胴部,胴部由21个体节组成,每个体节各有脚1对,脚的末端有爪。胴部第1对脚特别强大,形成镰形的毒鄂,伸向头部下方的两侧,它的末端有毒腺开口,用来毒杀小动物和御敌。 头背和第1背板金黄色,体的背面黑绿色或暗绿色,腹面和脚淡黄色,脚端黑色。(图见《中国动物药》.68页.图79) 生境与分布 少棘蜈蚣栖息在丘陵地带和多石少土的低山区,喜欢温暖的地方,暴雨前闷热的天气,活动频繁,分布很广,主要以湖北、江苏、浙江、河南、陕西等省产量较多。 多棘蜈蚣与少棘蜈蚣是两个近似的地理亚种。在形态上的主要区别点是:个体较大;尾足的前股节背面内侧棘数、腹面外侧棘数、腹面内侧棘数均较少棘蜈蚣为多;鄂肢齿板的齿数亦多。(图见《中国动物药》.68页.图80)。多棘蜈蚣栖息在自然村落附近的山坡、田畔、路旁的岩石间,或朽木及草丛中,分布于广西等地。 。【生药】:养殖 于冬季选择土质疏松而有杂草或砖石堆的潮湿地方,挖一长沟,沟内埋入鸡毛或鸡骨,上覆松土,蜈蚣嗅到鸡毛、鸡骨的腥味,就聚集而来,取食,栖居,繁殖。 第2年春天即可捕捉。家养蜈蚣的方法是:把蜈蚣捉来放入粘有泥土的缸瓮中,以鸡毛、鸡骨等为饲料,蜈蚣生长很快;大型养殖可以筑巢,以0.4cm粗的铁丝为骨架,用水泥浇制或用砖头砌成1m2的池,池内安装活动玻璃小门,便于观察和投料。池两端开口通风透光,开口处要安装窗纱帘,池壁衔接处要密封,以免蜈蚣逃跑。池底放20~30cm厚的泥块,泥块上面用砖头碎瓦有规则地堆叠,留有缝隙,以便蜈蚣活动。 蜈蚣为食肉性动物,夜出活动,在晚上8点至次日凌晨3点钟为其索食时间,应在这个时间内喂给青蛙肉、雄的地鳖、青虫、蝴蝶、蛾子、蚯蚓等鲜食,辅以鲜嫩草料。蜈蚣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5~32℃,35℃以上,它就躲在荫凉处,10℃以下,入蛰冬眠。所以夏季养殖池内要经常洒水,保持一定的湿度,并设置小水盆,供蜈蚣饮水。同时饲养密度不宜过大。冬天要在池内放些稻草等保暖物,或点火升温,使室温保持在20℃左右,不使蜈蚣冻死。 采集 4~6月间捕捉,捕得后,用两端削尖的竹片,插入头尾,绷直晒干;或先用沸水烫过,然后晒干或烘干,有些地区于冬季在阴湿处埋下鸡毛、鸡骨等物,引诱蜈蚣在此产卵繁殖,至翌春捕捉。 药材主产于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安徽、河南、陕西。 鉴别 性状 干燥全虫呈扁平长条形,长9~17cm,宽0.5~1cm。 全体由22个环节组成,最后一节略细小。头部两节暗红色,有触角及毒钩各1对;背部棕绿色或墨绿色,有光泽,并有纵棱2条;腹部淡黄色或棕黄色,皱缩;自第2节起每体节有脚1对,生于两侧,黄色或红褐色,弯作钩形。质脆,断面有裂隙。气微腥,并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而微咸。 以身干、条长、头红、足红棕色、身黑绿、头足完整者为佳。 显微 粉末黄绿色或灰黄色。 ❶ 体壁(几个质外骨骼)碎片黄棕色或淡黄棕色,也有黄绿色、棕色或红棕色。表面观外表皮表面有多角形网格样纹理,直径5~14μm,排列整齐。 其下散布细小圆孔,有的细小圆孔边缘微拱起,单个散在或2~4集成群,大小不一,排列不规则;横断面观外表皮棕色,有光泽,有的隐约可见纵纹理,内表皮无色,有横向条纹,内、外表皮纵贯较多长短不一的微细孔道。 ❷ 横纹肌纤维无色或淡棕色,多碎断。侧面观呈薄片状,明暗相间纹理隐约可见,有的较明显,纹理斜形、弧形、水波纹形或稍平直,暗带狭窄,有致密的短纵纹;断面观成群或散在,呈多角形、扁平形或条形,表面较平整。 (图见徐国钧等《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757页.图372) 贮藏 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化学】:含二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组胺(Histamine)样物质及溶血性蛋白质,脂肪油、胆甾醇、蚁酸[]]、δ-羟基赖氨酸(δ-Hydroxylysine)、组氨酸、精氨酸、鸟胺酸、赖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丝氨酸、牛磺酸(Taurine)、谷氨酸[2]、棕榈酸、硬脂酸、油酸[3]。尚含多种元素[4]。 参考文献 [1] 中药志 1961;4∶153 [2] CA 1962;57∶18240c [3] 药学通报 1983;18(6)∶27 [4] 中草药 1986;17(12)∶11 【药理】: ❶ 抗惊 蜈蚣粉剂1g/只ig,连续3d,对士的宁、烟碱及戊四唑所致小鼠惊厥,均有对抗作用[1]。 ❷ 对心血管的作用 蜈蚣水溶性去蛋白提取液8.3×10-6~6.7×10-5浓度,有加强豚鼠离体心房收缩作用,2.5~10mg/kg iv,使麻醉犬血压下降[2]。 ❹ 其他 蜈蚣粗毒(为蜈蚣毒鄂分泌液冻干物)2.5~30mg,加入0.7ml羊红细胞悬液中,对羊红细胞有溶血作用,此外还有蛋白水解酶、酯酶、磷酸酯酶活力[4]。蜈蚣水提液2,4g/kg ig,连续3mo,可显著降低大鼠血清中过氧化脂质及肝、脑组织中脂褐质含量,对心脏脂褐质无明显影响;也使红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血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明显升高,使胸腺和脾脏重量增加[5]。 毒性 蜈蚣水溶性去蛋白提取液ig,对小鼠的LD50为9.9g/kg,ip的LD50为6.66g/kg[2]。 参考文献 [1] 中医杂志 1960;(6)∶38 [2] 中药药理与临床 1985;(创刊号)∶124 [3]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57;5(4)∶286 [4] 科学通报 1985;30(3)∶218 [5] 中国中药杂志 1994;19(11)∶685 。【药性】: 性味 辛,温。 有毒。 ❶ 《本经》:“味辛,温。” 归经 入肝经。 ❶ 《纲目》:“厥阴经。” 功效 祛风,定惊,攻毒,散结。 主治 中风,惊痫,破伤风,百日咳,瘰疬,结核,癥积瘤块,疮疡肿毒,风癣,白秃,痔漏,烫伤。 ❶ 《本经》:“主啖诸蛇虫鱼毒,温疟,去三虫。”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5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孕妇忌服。 ❶ 《本草衍义》:“畏蛞蝓。” 配伍应用 ❶ 配雄黄,治疮疡肿毒。 ❷ 配茶叶,治瘰疬溃烂。 ❹ 配防风,治口眼斜。 ❽ 配乌梢蛇,治风癣。 ❿ 配朱砂,治小儿惊风。 ⑾配南星、防风,治破伤风。 ⑿配全蝎、钩藤,治惊痫。 ⒀配全蝎,白芷,治风邪痹著经络,头痛,骨节疼痛等症。 ⒁配全蝎、 ⒃配乌头尖、附子底、蝎梢,治破伤风。 ⒄配白芷、雄黄,治蛇咬伤。 ⒅配全蝎、大黄、冰片,外用治多发性疖肿、急性乳腺炎。 ⒆配全蝎、钩藤、白附子,治口眼歪斜。 ⒇配乳香、没药,治疮毒、烫火伤、瘰疬等症。 (21)配羌活、独活、秦艽,治风寒湿痹的筋肉疼痛,麻木,僵板不灵活等症。 方选和验方 ❶ 逐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治中风抽掣及破伤后受风抽掣者:生箭芪18g,当归12g,羌活6g,独活6g,全蝎6g,全蜈蚣大者2条。煎汤服。 ❸ 蜈蚣散(《儒门事亲》)治破伤风:蜈蚣头、乌头尖、附子底、蝎梢各等份。为细末,每用0.4g,或0.2g,热酒调下。如禁了牙关,用此药,斡开灌之。 共为末。用鸡子清调敷患处,外以猪胆皮套上。 以香油调搽肿处,随干随扫。 ❻ 三痫丹(《幼科释迷》)治急惊为痫:蜈蚣1条,胆南星6g,全蝎、防风、白附子、远志、芦荟、延胡索、朱砂各3g,麝香0.4g,金箔、银箔各3片。 为细末,煮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1丸,薄荷煎汤送下。 ❼ 四满丸(《古今录验》)治五嗽(气喘、痹嗽、燥嗽、邪嗽、冷嗽):炙蜈蚣2条,炒芫花根1.5g,踯躅花、川芎、紫菀、芫花根皮各0.6g,人参、细辛、炙甘草、半夏、鬼督邮各0.3g。为细末,炼蜜为丸,大豆大。每服5~8丸,米饮送下,日3次。 为细末,黄酒、面糊为丸,绿豆大,朱砂、雄黄为衣。每服30~50粒,空腹温黄酒送下。 ❾ 脐风锁口方(《证治准绳》)治小儿脐风锁口:蜈蚣1条,蝎尾5个,僵蚕7个,瞿麦1.5g。为末,每用0.4g,吹入鼻中,或用薄荷汤调下。 ❿ 排脓托里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一切疮疖痈毒,肠痈,背疽及妇人乳痈,赤肿未破,疼痛不可忍:地蜈蚣、赤芍药、当归、甘草各等份。研为散,每服6g,温酒调下。 ⑾《常用验方集锦》:“治急、慢性中耳炎:大蜈蚣1条,香油30g,冰片0.3g。把蜈蚣用香油炸黑再入冰片,滴耳内。 ” ⑿《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中风后遗症:蜈蚣1条,全蝎、炙透骨草各15g,共为细末,每服7.5g,开水服下,隔6小时服1次。” ⒀《中药临床手册》:“治偏头痛:等量的蜈蚣、全蝎、僵蚕,共研为细末,每次服混合药散2g,日2次。” ⒁蝎蜈软化汤(《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子宫颈癌:蜈蚣3条,全蝎6g,昆布24g,海藻24g,当归24g,续断24g,半枝莲24g,白花蛇舌草24g,白芍15g,香附15g,茯苓15g,柴胡9g。水煎服。 云南白药2g,吞服。 ⒂蜈蚣散(《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甲沟炎:蜈蚣1条,雄黄1.5g,枯矾1.5g,鲜鸡蛋1个。 将上药共研成细末,再将鲜鸡蛋一端打破,如指大小1孔,倾出部分内容物,将蜈蚣散从蛋孔中倒入蛋内,搅拌均匀,然后将患指插入蛋内,用小火焰沿著蛋壳围烘1小时以上,以患指感觉温热为度。每日烘治1~2次,烘治完后,可用无菌或干净纱布包扎即可。 ⒃《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蠓咬皮炎:蜈蚣3~4条,浸于75%酒精500ml中,2~3周后滤出蜈蚣,加雄黄粉30g,樟脑20g,冰片5g,人造牛黄5g。用前振摇。轻者用棉球蘸上药外搽,1日3~4次;重者以药液棉球敷患处,1日2次。” ⒄亢痿灵(《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血瘀或血虚之阳痿:蜈蚣18g,当归60g,白芍60g,甘草60g。 蜈蚣研细末(不去头足或烘烤),当归、白芍、甘草晒干后研细末,过90~120目筛,然后混匀分40包,每次服0.5~1包,早晚各服1次,用白酒或黄酒送服。15天为1疗程。服药期间忌生冷,忌生气恼怒。 ⒅《中国秘方全书》:“治子宫癌:蜈蚣10条去头,金银花30g,用300ml水,以文火熬煎,水耗至100ml即止,倒入碗内,上、下午各吃50ml,次日仍将原蜈蚣及金银花之渣,再按前法煎出,仍分上、下午两次服之,连服30~40剂,颇有见效。随后再服30~40剂,可完全除根,屡试屡验。服药时忌吃鸡、鸭、鸡蛋、鸭蛋、牛奶。” ⒆《中草药外治验方选》:“治瘌痢头:川蜈蚣5条,净明矾15g,胆矾6g,露蜂房1个,棉子油适量。先将前3种药分别碾成粉末,共和匀;次将露蜂房仰放在新瓦片上,将所碾之药粉撒满蜂房孔中,旋将瓦片置于木炭火煅至蜂房干枯时,离火待冷,取放碾钵中碾成极细粉,用棉子油适量调成软膏用。先将头发剃光,并用硫黄药皂蘸温开水洗净头皮,拭干后,旋取软膏涂搽患处,每日1次。” ⒇湖北中医杂志 1983;(6):“治扁平疣:蜈蚣2条,全蝎3g,蝉衣12g,荆芥10g,防风10g,丹参12g,生石膏30g,薄荷4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早晚分服,连服5剂为1疗程,未愈者休息2日后继服第2个疗程。” (21)四川中医 1983;(6):“治疗手足骨骨质增生:蜈蚣2条,白僵蚕6g,白芷6g,全蝎3g。上药共研细末,取适量撒于骨质增生处外部,外用伤湿止痛膏贴上固定,2日换药1次。 ” (22)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89;(3):“治疗急性发作之头痛,肩周痛,手足或腰痛:蜈蚣(去头、足)30g,丹参100g,研末混匀。成人每日20g,用白糖调成糊状,早晚分服,7日为1疗程,可连服3个疗程。” (23)消银油(辽宁中医杂志 1989;(5))治疗银屑病:蜈蚣5条,乌梢蛇、乌梅、石榴皮、红花、三棱、莪术、木香各20g,紫草、黄柏、银花藤各30g,放入砂锅,以菜油500g浸泡2小时,后以文火煎熬,至草药发黄微黑时,用纱布过滤,每日于皮损处搽1~2次,搽药后用手摩擦5~10分钟,使局部微微发热为度。1月为1疗程。 (24)蜈蝎还五汤(河南中医 1994;(2))治中风后遗症:蜈蚣2条,全蝎10g,地龙15g,赤芍20g,川芎10g,当归15g,黄芪50g,桃仁15g,红花10g。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 (25)大黄全蜈汤(中国中医急症 1994;(4))治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大黄10~15g,全蝎3g,蜈蚣1条,绿茶1g。将大黄、蜈蚣、全蝎加水200ml,武火煎开15分钟后,倒出药液,加绿茶1g,茶叶泡开后徐徐咽下药液。 上药可复煎1次,日服2次,病情严重者可日服4次。12岁以下大黄应用10g。禁食辛辣之品。服药30分钟后多数患者有腹泻,为正常药物反应。 (26)通络散(辽宁中医杂志 1994;(11))治顽固性头痛:大蜈蚣20条,全蝎35g,地龙干60g,白芷60g,川芎100g,生黄芪100g。上药共研细末,过80目筛,装入消毒瓶备用,每次4g,日服3次,饭后温开水送服。 (27)芎蜈蠲痛汤(甘肃中医 1995;(3))治血管神经性头痛:川芎20~40g,蜈蚣1~2条(研末冲服),沙参30g,蔓荆子、防风各6g,羌活10g,细辛6g。 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随症加减,10天为1疗程。 (28)胃癌止痛散(山东中医杂志 1995;(10))治胃癌疼痛:蜈蚣10条,水蛭15g,血竭10g,全蝎15g,白花蛇2条,白芥子10g,共研末,过100目筛,装瓶(或胶囊内)备用。视性别不同,年龄差异,身体强弱,对药物之耐受性等诸因素。每服1.5~3g不等,每日2次,食前30分钟冲服。 单方应用 ❶ 《仁斋直指方》:“治痔疮:赤足蜈蚣(焙为末),入片脑少许,调敷。” ” ” ” 每12小时换药1次。” 。【医药家论述】:❶ 李时珍《纲目》:“按杨士瀛《直指方》云,蜈蚣有毒,惟风气暴烈者可以当之,风气暴烈,非蜈蚣能截能擒,亦不易止,但贵药病相当耳。设或过剂,以蚯蚓、桑皮解之。又云,瘭疮一名蛇瘴,蛮烟瘴雨之乡,多毒蛇气,人有不服水土风气,而感触之者,数月以还,必发蛇瘴,惟赤足蜈蚣,最能伏蛇为上药,白芷次之。 然蜈蚣又治痔漏、便毒、丹毒等病,并陆羽《茶经》载《枕中方》治瘰疬一法,则蜈蚣自能除风攻毒,不独治蛇毒而已也。” 为其性能制蛇,故又治蛇症及蛇咬中毒。外敷治疱甲(俗名鸡眼)。 用时宜带头足,去之则力减,且其性原无大毒,故不妨全用也。”“有病噎膈者,服药无效,偶思饮酒,饮尽一壶而病愈。后视壶中有大蜈蚣一条,恍悟其病愈之由不在酒,实在酒中有蜈蚣也。盖噎膈之证,多因血瘀上脘,为有形之阻隔,蜈蚣善于开瘀,是以能愈。 观于此,则治噎膈者,蜈蚣当为急需之品矣。”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