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蛇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蛇蜕 【概况】: 异名 龙子衣、蛇符、龙子单衣、弓皮(《本经》),龙皮、龙单衣、蛇筋、蛇附(《吴普本草》),蛇皮(《雷公炮炙论》),龙子皮(《别录》),蛇蜕皮(《药性论》),蛇壳、蛇退(《纲目》),龙衣(《分类草药性》),青龙衣(《浙江中药手册》),长虫皮(《河南中药手册》),白龙衣(《山西中药志》)。 基源 为游蛇科锦蛇属动物黑眉锦蛇、王锦蛇、红点锦蛇等多种蛇蜕下的皮膜。游蛇属全世界近100种;中国已知30种,8种供药用。 原植物 黑眉锦蛇Elaphe taeniurus Cope,又名黄颔蛇(《纲目》)。 王锦蛇Elaphe carinata(Güenther)。红点锦蛇Elaphe rufodorsata(Cantor) 历史 蛇蜕又名龙子衣,始载于《本经》,陶弘景曰:“草中少见 现今蛇蜕亦不择其蛇种,凡属蛇之蜕皮,均可作蛇蜕入药。 形态 黑眉锦蛇全长约1.7m左右。头部为成对的鳞片,上唇鳞9片,眶前鳞2~3片,眶后鳞2片,前颞鳞2片,后颞鳞3片,体鳞微起棱,25~23(25)~19行,腹鳞230~259片,尾下鳞84~105片。体背面橄榄色,有横行黑色的梯状纹,体前段较明显,到体后逐渐不明显。体中部开始有4条纵走的黑带沿伸到尾末端。头部褐黄色,眼后有两条明显的黑纹沿向颈部。 腹部淡黄色,有深色点和黑色带。(图见《中药大辞典》.下册.2067页) 生境与分布 栖息在村落、山地、草地等区,分布很广,除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外,均有分布。 王锦蛇全长可达1.8m,头部比颈部稍大,体较粗壮。头背鳞在前额部呈“王”字形,故名王锦蛇。 上唇鳞8片,下唇鳞10片,前颏鳞比后颏鳞大。体鳞23~23~19行。除最外1、2列光滑外,其余都起棱。腹鳞215~226片,肛鳞2裂,尾下鳞84~101对。 幼蛇与成体色斑变化甚大,幼蛇通身藉褐色,背面偶有少许棕色点。随著个体逐渐长大,鳞片也随之变为菜花黄色,部分背鳞边缘出现黑色,整体出现黑色网纹。较年老的个体黑色网纹明显,仅背鳞中心为黄白色。(图见《中国动物药》.326页.图314)。 生活于平原、丘陵及山地。分布较广,除东北及西北地区外,其余各省几乎都有分布。 红点锦蛇体长500~750mm。 体型纤长,头略扁平,后部较狭,尾圆长。 吻鳞略似三角形,微露于背面,阔为高的2倍,鼻间鳞比前额鳞小,略近三角型,前缘敛缩,前额鳞呈方形,长与鼻间鳞差相等,额鳞单枚,盾形,长度等于其与吻端的距离。眶上鳞呈长三角形,比额鳞更长,颅顶鳞最大。 鼻孔圆形,开孔于两鼻鳞间,颊鳞多1片,长胜于高,略呈矩形,眶前鳞单枚,眶后鳞两枚,上唇鳞7片,下唇鳞8片,体鳞21~19~17行,腹鳞165~184片,尾下鳞55~63对,头部有八字黑斑,背部淡红褐色,体侧各有暗黑褐色斑纹的纵走线2条。(图见《中国动物药》.326页.图315)。 栖息在近水的草丛里。 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等省。 。【生药】:采集 多于4~5月或9~10月在山区地上或树上拾取,抖去泥土,晒干或晾干。 药材主产于浙江、广西、四川、江苏、福建、安徽、陕西、云南。 鉴别 商品为圆筒形的半透明皮膜,常压扁或皱缩。背部银灰色或淡棕色,具菱形或椭圆形鳞迹,鳞迹衔接处显白色,略抽皱或凹下;腹部乳白色或显黄色,鳞迹长方形,覆瓦状排列;内面平滑而富光泽。质轻柔,易破碎,气微腥,味淡。 以色白、皮细、条长、粗大、整齐不碎、无泥沙杂质者为佳。 加工炮制 酒蛇蜕 取蛇蜕切段,加黄酒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干。 每蛇蜕段100kg,用黄酒15kg。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化学】: 蛇皮含大量骨胶质。由多种氨基酸组成,含多种不饱和脂肪酸,以C20∶4、C24∶1脂肪酸为主。 参考文献 中国药用动物志协作组.中国药用动物志.第1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319 【药理】: ❶ 抗炎作用 蛇蜕水提物20mg/kg iv可抑制大鼠白细胞游走,50mg/kgig/sc或20,50mg/kg iv均可抑制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垫肿胀,此外100mg/kgig可抑制葡聚糖所致大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❷ 对红细胞膜稳定性的影响 在2%大鼠红细胞1ml中加入蛇蜕水提物4、8、12mg,均可明显抑制因高温(53℃)所致红细胞膜破碎。 毒性 小鼠ig、sc、iv、ip等各种途径给药的LD50分别为>50g/kg,11.9g/kg,9.3g/kg,11.25g/kg。 参考文献 药学杂志(日) 1980;100(6)∶662 。【药性】: 性味 甘、咸,平。 有毒。 ❶ 《本经》:“味咸,平。” 归经 ❶ 《本草经疏》:“入肝。” 功效 祛风,定惊,解毒,消肿,退翳,杀虫。 主治 小儿惊痫,喉风口疮,木舌重舌,角膜云翳,瘰疬,腮腺炎,痈肿,疔疮,疥癣,痔漏。 ❶ 《本经》:“主小儿惊痫瘈疭,癫疾,寒热,肠痔,虫毒蛇痫。”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g;或研末为散。外用:煎汤洗涤或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孕妇忌服。 ❶ 《本草经疏》:“小儿惊痫癫疾,非外邪客忤而由肝心虚者不效。” 方选和验方 ❶ 蛇蜕散(《圣济总录》)治疔肿:蛇蜕皮45g(白者),露蜂房15g,乱发一团如鸡子大(童子者妙)。 上3味,锉碎于熨斗内烧灰,细研为散。每服4g,空心米饮调下,盖覆出汗,更服。 上药入小罐子内,封泥烧,不得出烟,存性,研为末。 湿水调3g,食后。 上用羊肝1片批开,入药末6g,线扎紧,用米泔煮熟,频与儿食。 烧灰存性,研细末外敷。 上粗捣筛。每服2g,水160ml,煎至80ml,去渣,入牛黄少许搅匀,食后温服。 ❽ 蛇蜕膏(《医宗金鉴》)治瘰疬溃后;蜜蜂21个,蛇蜕2g,蜈蚣2条。上药用香油120g,用文武火炸枯,捞去渣,入淀粉60g,用如箸粗桑枝7条,急搅拌候冷,出火气7日夜,方用纸摊贴患处。 ” ⑿《吉林中草药》:“治蛲虫:蛇蜕6g,冰片0.3g。共研细末,睡前涂于肛门处。 ” ⒀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治中耳炎:蛇蜕97%,小蜘蛛2%,冰片1%。共研细粉。 先将耳内脓液洗净,吹入药粉,每日1次。” ⒁《吉林中草药》:“治乳房肿胀、疼痛:蛇蜕、鹿角、露蜂房各9g。共烧存性研细末。黄酒冲服。每日服2次,每次3g。” ⒂《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脑囊虫:蛇蜕研细末,每服4.5g,每日2次。同时配用大戟汤(大戟汤:大戟4.5g,槟榔90g,木瓜27g,钩藤18g。用500ml水煎成150ml,每次50ml,每日2次,可连服30剂。头晕加菊花18g,如患肝炎者,去槟榔,加雷丸27g,加水煎成150ml,日服3次,每次50ml,连服30剂)。” ⒃《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疥癣,皮肤瘙痒:蛇蜕6g,苦参15g,蛇床子30g,白矾9g,水煎烫洗。” ⒄《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麦粒肿:蛇蜕,陈醋内浸泡数日,取出,剪成5×8mm的块,贴敷在麦粒肿病灶突起之中央部位,上盖有浸醋的棉片,处用胶布固定,24小时换1次,直至痊愈为止。” ⒆浙江人民卫生实验院《科研资料汇编》1972:“对马来丝虫病能防止流火发作或减少发作次数及减轻症状:蛇蜕、急性子制成片剂,每日顿服10片(每片含蛇蜕0。27g),急性子0.135g,连服30~45天。” ⒆广西中医药 1988;(3):“治多发性疖肿:蛇蜕0.5g,剪碎,加鸡蛋1个,炒熟,加适量豆油,炒熟,睡前顿服。每日1剂,6日为1疗程。” ⒇江苏中医 1963;(1):“治外痔:蛇蜕16cm2条(焙干),冰片6g。共研细末和麻油30ml调匀,涂于痔核上。每30分钟1次。 ” (21)浙江中医杂志 1966;(7):“治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蛇蜕灰30g,枯矾4.5g。共研细末,将耳内脓液洗净,再将药粉撒入耳内。” (22)中华儿科 1966;(1):“治流行性腮腺炎:蛇蜕6g(12岁以上用量加倍),洗净切碎,鸡蛋2个,搅拌,油、盐适量,炒熟,1次服用。” (23)中医杂志 1959;(3):“治淋巴结腺结核:蛇蜕3~6g(剪碎),鸡蛋3个。先将鸡蛋打一小孔,流去蛋白,留下鸡蛋黄,然后于每个鸡蛋内装入蛇蜕1~2g,用纸糊口。置于火中烤熟,去壳内服。 每服1个,每日3次服完。” 单方应用 ❶ 《圣济总录》:“治小儿口疮:蛇蜕,水渍令湿软,拭口内疮。” ” 温酒服之。” ” ⑿《江西草药手册》:“治疟疾:蛇蜕焙干研末。每服1.5~3g,酒冲服。 ” ⒀《江西草药手册》:“治疮疖:蛇蜕剪成创面大小,贴敷患处。” ⒁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治乳糜尿:龙衣30cm。放瓦片上焙干。加适当红糖冲服1日1剂。” ⒂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治带状疱疹:蛇蜕炒微黄,研末,加麻油调成糊状,涂患处,每日2~3次。” 。【医药家论述】:缪希雍《本草经疏》:“蛇蜕,入肝而辟恶,小儿惊痫,瘈疭,癫疾寒热,蛇痫弄舌摇头,大人五邪,言语僻越,皆肝经为病,蛇蜕能引诸药入肝散邪,故主如上等证。善能杀虫;故主肠痔虫毒恶疮。邪去木平,故止呕咳明目。”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