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蓖麻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蓖麻子 【名称出处】:《唐本草》 【概况】: 异名 草麻子(《雷公炮炙论》),蓖麻(《纲目》),蓖麻仁(《圣济总录》),大麻子(《中国药用植物志》),红大麻子(《药材学》),丹渣(藏语、《西藏常用中草药》) 基源 为大戟科蓖麻属植物蓖麻的种子。 蓖麻属全世界仅1种,中国产之,并入药。 原植物 蓖麻Ricinus communis L. 历史 本品始载于《唐本草》,历代本草均有记载。 宋《图经本草》云:“蓖麻子归不著所出州郡,今在处有之,夏生苗叶,似葎草而厚大,茎赤有节,如甘蔗,高丈许,秋生细花,花随便结实,壳上有刺,实类巴豆,青黄斑褐,形如牛蜱,故名。夏采茎叶,秋采实,冬采根,日干。 ”所述为本种无疑。 形态 一年生高大草本,在中国南方地区为多年生灌木以至小乔木,高2~3(~5)m。 茎直立,光滑无毛,幼嫩部分绿色或稍带紫色,常被白粉。单叶互生,具长柄;叶片圆形盾状著生,直径(15~)20~40(~90)cm,掌状分裂至叶片的一半以下,裂片5~11,卵状披针形至长圆形,顶端渐尖,边缘有不规则锯齿,主脉掌状。 花单性同株,总状或圆锥状花序与叶对生,长10~13cm或更长,下部生雄花,上部生雌花;雄花萼3~5裂;雄蕊多数,花丝多分枝;苞片及小苞片卵形或三角形;雌花花萼3~5裂;子房3室,每室1胚珠;花柱3,深红色,2裂。蒴果球形,长1~2cm,有软刺,成熟时开裂。种子长圆形,光滑,青紫色或褐色,有斑纹。花期5~8月,果期7~10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606页.图2942) 生境与分布 为栽培植物,植于山坡路旁、荒地或屋舍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生药】: 采集 秋、冬季采收种子,拣去杂质,晒干。 中国各地均产,多自产自销。 鉴别 性状 种子长圆形,稍扁,长端宽,长1.2~1.8cm,宽0.5~1.1cm。一面较平,另面较隆起。表面有灰白色、黑棕色或黄棕色与红棕色交错的大理石样纹理,平滑,有光泽。较小端有突起的种阜,并有珠孔,较平面有明显种脊,由种阜延伸至合点,合点微突起。种皮硬脆,较薄。 种仁白色,有菲薄膜质外胚乳;内胚乳厚,富油质;有2枚大形菲薄的子叶,具明显叶脉,胚根在珠孔一端。气无,味涩,嚼之微有辣感。 以个大、粒饱满者为佳。 显微 种子横切面观,外种子细胞1列,长方形,外被角质层,其下为3~4列薄壁细胞,再下为1列栅状细胞,壁厚木化;内种皮为数列薄壁细胞,其中散在螺纹导管。胚乳和子叶均含糊粉粒。(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654页.图416)粉末灰黄色或黄棕色。 ❶ 种皮厚壁栅状细胞1列,淡黄色、黄棕色或红棕色。呈细长柱形,排列紧密,平直或稍弧状偏弯,细胞界限有的不明显或胞间层略呈细波状弯曲,长144~483μm,宽7~18μm,壁极厚,孔沟极细密,胞腔狭细,内含暗棕色物;表面观呈类圆形或类多角形,胞腔明显,有的分枝状。 ❷ 种皮薄壁栅状细胞1列,无色或淡灰色。呈类长方形,长32~56μm,宽10~29μm,多破碎,壁菲薄,细波状弯曲;表面观呈类圆形,壁菲薄,细胞间隙三角形。 ❸ 种皮表皮细胞无色或淡黄色。表面观呈多角形,直径18~61μm,外平周壁网状增厚,网孔不规则多角形或类长圆形,较大而密,有的细胞含灰棕色物;断面观呈类长方形或类方形,外壁增厚,可见较密的径向延长的纹孔,径向壁稍增厚。 ❹ 内胚乳细胞呈类多角形,直径35~72μm,壁薄,胞腔内充满圆球形糊粉粒,直径10~15μm,拟晶体及拟球体可见;并含脂肪油滴。此外还可见外胚乳颓废组织、草酸钙簇晶、子叶细胞、种阜细胞。 (图见徐国钧《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576页.图282) 理化 取本品脱脂粉末5g,加盐酸水溶液(pH2)25ml,沸浸1小时,滤过,滤液碱化后(pH12),以氯仿液萃取,并回收至2ml备用。吸附剂用硅胶G板,展开剂为氯仿-甲醇(8∶2),展距15cm,显色剂用碘化铋钾试剂。(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655页.图417)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化学】: 种子含脂肪油40%~50%,蛋白质26%。 另含蓖麻碱(Ricinine)约0.2%有毒,此外尚含蓖麻毒蛋白-D,酸性蓖麻毒蛋白(Acidic ricin),碱性蓖麻毒蛋白(Basic ricin)[1]。种皮含羽扇豆醇(Lupeol)等[2]。 参考文献 [1] CA 1972;76:110323j [2] 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596 。【药理】:❶ 泻下作用 蓖麻子所含蓖麻油,在十二指肠内受脂肪分解酶作用,皂化成蓖麻油酸钠和甘油。 蓖麻油酸钠对小肠有刺激作用,反射性增强肠蠕动,小肠内容物急速向结肠推进,服药2~6小时后,排出1~2次半流汁大便[1]。 蓖麻毒素1~10μg/ml浓度,对小鼠EAC及大鼠Yoshida肝癌腹水细胞的蛋白质合成有强抑制作用,对DNA合成抑制较轻,对RNA合成无影响[5]。蓖麻毒素0.01μg/ml浓度,可降低HeLa细胞及H.Ep.2细胞的有丝分裂指数,对H.Ep.2细胞的蛋白质与DNA合成均有明显抑制作用[6]。 蓖麻毒素1μg/ml浓度,对EAC细胞蛋白质合成的抑制,于37℃需30min,于20℃,则需6h,但从兔网织红细胞制备的无细胞形态物,则立即抑制其蛋白质的合成,表明蓖麻毒素对完整细胞作用出现迟是由于穿透入细胞慢的原因[7]。蓖麻油提取物的多相脂质体400mg/kg ip,连续7d,对S180有抑制作用,200mg/kg ip,连续7d,可延长ARS腹水癌小鼠的生命[8]。 蓖麻子的炮制品粉混悬液4000mg/kg ig,对人肺癌裸小鼠移植瘤有抑制作用,抑瘤率为80.6%[9]。 ❸ 其它 蓖麻毒素250~500μg/kg iv,可使麻醉猫血压升高[10]。蓖麻子中3种成分,蓖麻毒蛋白、蓖麻凝集素和蓖麻B蛋白,均有红细胞凝集活性,其最低有效浓度分别为28,5和22μg/ml[11]。蓖麻毒素0.02,0.2μg/只ip,可增绵羊红细胞致敏小鼠脾脏空斑形成细胞数,但它又是一个细胞毒物,剂量增加到0.2μg/只ip,可以减少脾细胞数[12]。 蓖麻毒蛋白1~10μg/kg ip,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有抑制作用,0.21,0.16μg/kg iv,对猴连续给药16d,可抑制E-玫瑰花环的形成率,示对细胞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16]。 毒性 生蓖麻子粉及制蓖麻子粉混悬液ig对小鼠的LD50分别为4557mg/kg及10000mg/kg[9]。 蓖麻毒素10μg/kg ip或sc,72h内引起大鼠肝严重坏死,但对肝脏蛋白质合成无影响,而对脾脏则由于抑制脾脏蛋白质合成引起严重的脾坏死,表明二者坏死机制是不同的[13]。 蓖麻毒素也可引起中毒大鼠急性肾炎,出现血尿素水平升高,伴有无尿、血尿和蛋白尿等[14]。 蓖麻毒素20μg/kg sc,可引起大鼠持久发热[15]。 蓖麻毒蛋白对小鼠一次iv的LD50为6~t2μg/kg,但报道的LD50值差异甚大。 小鼠ip或iv致死量的蓖麻毒蛋白后10h至数天内死亡。中毒后可见惊挛、呼吸困难、角弓反张、中枢神经系统失调或严重腹泻等。中毒动物大多数器官组织都出现功能和形态学变化[1]。蓖麻毒蛋白有较强的抗原性,可引起豚鼠过敏反应[16]。蓖麻子中含有多种毒性成分。蓖麻碱160mg或蓖麻毒蛋白7mg,即可使成人死亡。 儿童口服生蓖麻子5~6粒,成人20粒即可致死[17,18]。 参考文献 [1] 王浴生主编.中药药理与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160 [2] CA 1970;73:75446r [3] CA 1970;73:86160u [4] CA 1973;79:100673w [5] Cancer Res 1971;31(7):921 [6] CA 1975;83:157805c [7] J biol Chem 1974;249:3557 [8] 中国中药杂志 1992;17(9):560 [9] 中国中药杂志 1994;19(12):726 [10] CA 1968;69:50616a [11]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81;13(5):545 [12] CA 1971;74:138652y [13] CA 1976;84:160376q [14] CA 1967;67:62653g [15] CA 1969;70:113658j [16] 武汉医学院学报1980;9(2):60 [17] 中华儿科杂志 1958;9(5):487 [18] 中华儿科杂志 1960;11(1):76。 【药性】: 性味 甘、辛,平。 有毒。 ❶ 《唐本草》:“甘、辛,平。有小毒。 ” 归经 入大肠、肺经。 ❶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大肠二经。” 功效 消肿拔毒,泻下通滞。 主治 痈疽肿毒,瘰疬,喉痹,疥癞癣疮,水肿腹满,大便燥结。 ❶ 《唐本草》:“主水癥。”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剂、生研或炒食。 外用:捣敷或调敷。 使用注意 孕妇及便滑者忌服。 ❶ 《本草经疏》:“脾胃薄弱,大肠不固之人,慎勿轻用。” 方选和验方 ❶ 蓖麻丸(《圣济总录》)治小儿 上5味捣研匀,稀面糊和丸,如绿豆大,每服15丸,空心,煎灯心汤下。 ❸ 碧玉膏(《疡医大全》)治痈疽,发背,瘰疬,马刀,乳痈,乳岩,流注,风毒,痔漏等症:蓖麻仁(去皮尖、捣烂)、杏仁(去皮,捣烂)各49粒,铜绿80g,松香2500g,麻油36g。先将麻油热滚,次下蓖麻、杏仁、熬至滴水成珠为度,去渣,将油再用文武火熬滚,徐徐入松香末,同时用桃、槐枝搅匀,收磁盆内,待膏将凝时,加入铜绿水,搅匀,然后用水浸之,去火毒后收贮磁罐内,数月后用热汤炖化摊贴。 ❹ 《摘元方》:“治面上雀斑:蓖麻子仁、密陀僧、硫磺各3g为末,用羊髓和匀,夜夜敷之。” ” 每晚贴两脚心(涌泉穴),7日为1疗程,连用3~4个疗程。 敷药期间停用一切降压药。 ” ⑾《常用验方集锦》:“治小脓疖疮:蓖麻子7个,苦杏仁6个,松香60g捣成泥,香油120g,熬成糊状,放入冷水内,待药漂上水面,取出外敷。” ⑿《常用验方集锦》:“治骨结核:蓖麻子仁9g(焙黄),松香9g,蜈蚣1条(焙黄),共捣一起,贴患处。” ⒀《陕西中医验方选编》:“治疝气:蓖麻子1.5g,石决明3g(煅),青盐1.5g,花椒1.5g。共研为细末,装纱布袋内,勿令泄气。痛在左握在左手,痛在右握在右手,重者连用3剂。” ⒁蓖麻乳没膏(《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下肢慢性溃疡:蓖麻仁20g,生乳香20g,生没药20g,紫草20g,白芷20g,红花15g,血竭12g,黄丹130g,香油250ml。 先将香油放入铁锅内,用文火烧开,把蓖麻仁、紫草、白芷、红花投入油内炸枯过滤去渣,将油重放锅内,再把乳香、没药、血竭入锅待溶化尽,最后将黄丹徐徐撒进油内,并取尺许长的新槐枝旋转搅拌,熬至滴水成珠不散,指捻软硬适宜为度。于是将油膏倾入冷水盆内,浸泡1昼夜以去火毒,即可取出备用。 应用前先洗净创面,将膏药摊放纱布上,覆盖创面,每周换药1次。 ⒂蓖麻散(浙江中医杂志 1991;(1))治婴幼儿鹅口疮:取蓖麻子、吴茱萸各30g,大黄、制南星各6g,共研细末,用鸡蛋清调成糊状。每晚临睡前贴于涌泉穴处,再用胶布固定,第2天早晨拿掉。 上药1料分5次贴完,每5次为1疗程。 单方应用 ❶ 《本草衍义》:“治瘰疬:蓖麻子炒熟,去皮,烂嚼,临睡服2~3枚,渐加至10数枚。” ” 汤损用油调涂,火疮用水调涂。” 安纸上托入,仍以蓖麻仁14枚,研膏涂顶心。” ⑿《妇人良方》:“治口眼斜:蓖麻子仁77粒。研作饼,右安在左手,左安在右手心,却以铜盂盛热水,坐药上,冷即换,5~6次即正也。” ⒀《活幼心书》:“治暴患脱肛:蓖麻子30g。烂杵为膏,捻作饼子,两指宽大,贴囟上;如阴证脱肛,生附子末、葱、蒜同研作膏,依前法贴之。” ⒁《福建民间草药》:“治疔疮脓肿:蓖麻子20多颗,去壳,和少量食盐、稀饭捣匀,敷患处,日换2次。” ⒂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治痈疽初起:去皮蓖麻子1份,松香4份。将蓖麻子捣碎加入松香粉充分搅拌,用开水搅成糊状,置于冷水中冷却成膏状备用。 用时将白膏药按疮面大小摊于纸或布上贴患处。” ⒃《中草药外治验方选》:“治胃热吐血:蓖麻子仁30粒,大蒜瓣4片。共捣烂如泥,做成2个小药饼,将药饼分敷患者两足心,上盖蜡纸外加布带束之。静卧勿走动,待血止或足心有灼热感时则去掉。 ” ⒄《中草药外治验方选》:“治鼻衄:蓖麻仁9g,生山栀6g。先将蓖麻子去壳取净仁9g,再将生山栀碾粉,并和蓖麻仁同捣如泥,作成2个小药饼,分敷患者两足心,外以布带束之,待鼻衄止后去掉。” ⒅《常用验方集锦》:“治寒湿脚气:蓖麻子7粒,去壳,研烂,同苏合香丸贴足心,痛即止。” ⒆《常用验方集锦》:“治鼠瘘(寻常疣、鸡眼):红管野蓖麻子,去壳捣膏,敷患部。” ⒇《常用验方集锦》:“治跌打损伤:蓖麻籽250g,苎根180g。同捣敷伤处,1日1次。(适用于创伤初起)。” (21)《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绒毛膜上皮癌:蓖麻子仁3粒(捣碎)、鸡蛋1只。将蓖麻子仁放入鸡蛋内,搅拌均匀加热煮蛋40分钟,顿服。同时用白花蛇舌草30g,水煎服。 ” (22)辽宁中医 1977;试刊:“治面神经麻痹:蓖麻仁75g,冰片1g。先将蓖麻子去皮捣烂,再加入冰片,搅匀后贴患侧。向左侧歪斜贴右侧,向右侧歪斜贴左侧。一般1~2天见效,如未见效者可再换1副,一般3副可愈。 ” (23)新中医 1991;(10):“治疗乳腺小叶增生:先每日吃金橘罐头1瓶,分3次吃完,连续3日。然后用蓖麻籽治疗。 方法:取鸡蛋1个,自一端破一孔,装入蓖麻籽(去壳)10~15个,用白面包裹,放入灰火(柴草燃烧后)中烘熟食用,除蛋壳外全吃完,每晚食1个,10日为1疗程。未愈者停3日后继续按上法行下1疗程。行经期停用。”。【医药家论述】: ❶ 李时珍《纲目》:“蓖麻仁,气味颇近巴豆,亦能利人,故下水气。其性善走,能开通诸窍经络,故能治偏风失音,口噤、口目斜、头风、七窍诸病,不止于出有形之物而已。盖鹈鹕油能引药气入内,蓖麻油能拢病气出外,故诸膏多用之。 一人病偏风,手足不举,时珍用此油同羊脂、麝香、鲮鲤甲等药,煎作摩膏,日摩数次,一月余渐复,兼服搜风化痰养血之剂,三月而愈。一人病手臂一块肿痛,亦用蓖麻捣膏贴之,一夜而愈。一人病气血偏头痛,用此同乳香,食盐捣熁太阳穴,一夜痛止。一妇产后子肠不收,捣仁贴其丹田,一夜而上。此药外用累奏奇勋,但内服不可轻率尔。” 濒湖以治偏风不举,口目斜,盖亦用其走窜入络,可以通痹,非能拔出血络经脉之风邪。据《纲目》所载,一人偏风,手足不举,濒湖以此油同麝香,鲮鲤甲等作膏,摩之而愈,则真是风寒湿三气杂至之痹著关节者,所以有验,此辨症之不可模糊隐约者也。丹溪又以为能出有形之滞物,故取胎产胞衣,剩骨脓血者用之,则亦因其善走而速之使动耳。 濒湖又谓一人病手臂一块肿痛,以此捣膏贴之,一夜而愈,则即走窜消散之动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