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葛根 黄芩 黄连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葛根 黄芩 黄连 【中医理论】 葛根甘辛而平,既能解表退热,又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止下利;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厚肠止利。三药合用具有解表清里之功效,以葛根为君药,配伍苦寒之黄芩、黄连为臣药,配以甘草甘缓和中、并协调诸药,为佐使,并按一定量配伍组成葛根芩连汤。主治外感表证未解,热邪入里,身热,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苔黄脉数。 【化学研究】 1.葛根芩连汤的含量测定方法 1.1 薄层层析一比色法(汤剂)[1] 葛根提取液的制备:取葛根15g,加甲醇150ml,浸泡1d,滤取浸液备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去葛根的制备:取黄芩、黄连各3g,甘草2g,加水300ml,煮沸30min,得药液220ml,取22ml,加甲醇10.0ml放置备用。 葛根黄芩黄连汤的制备:按处方量称取葛根、黄芩、黄连、甘草,用直火煎二次,每次煎出150±10m1,二次煎液合并,精密量取。 薄层层析条件:层析板规格5cm×20cm,每块用1.7g硅胶G,加6ml1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混匀,湿法制板,105℃活化1h后点样(每块薄层板点两个试样),用展开剂氯仿-甲醇-醋酸乙酯-水(27∶28∶40∶10)饱和1h后再上行展开。将纯品葛根素、单味葛根提取液和葛根黄芩黄连汤样品分别点于薄层板上,按上述条件层析展开后,置荧光灯下观察,分别得一与葛根素相对应的天蓝色荧光斑点。 含量测定方法:标准曲线的绘制:分别取葛根素纯品的甲醇液(5.98mg/ml)1、2、4、6、8、20μl于带塞试管中,加甲醇至0.1ml,并随行0.1ml甲醇作空白对照,分别加蒸馏水0.9ml,pH缓冲液2.0ml和磷钨酸——磷钼酸试剂0.5ml,放置3min后加5%Na2C03溶液1.0ml,在70℃水浴加热5min,离心12min(2000r/min),冷却后在700nm波长处比色测定。测定光密度与葛根素纯品含量(μg)的数据,经回归分析得一回归直线方程:C=157.36A-1.10(r=0.9979)。 回收率试验:纯品法:分别精密量取一定量葛根素纯品甲醇液二份,一份经薄层层析后按药典法[2]收集葛根素荧光点于试管中进行分析,另一份甲醇液同时按上述标准曲线绘制项下测定,由二者测定值求得回收率。加样法:我们采用两种加样回收法: 葛根提取液加样回收试验:取前制备的葛根提取液10.0ml三份,加10ml葛根黄芩黄连汤(去葛根)样品中,沸水浴上挥干后加入10.0ml甲醇,放置过夜,得样品A。取样品6μl,点样展开,测定回收率为100.57%。 纯品加样回收试验:取一定量的葛根黄芩黄连汤样品点样后,再加上一定量的纯品溶液层析展开,按标准曲线项下测定得回收率。葛根素纯品为105.00%,葛根黄芩黄连汤为103.40%。 样品测定:按处方称量(葛根用百分之一天平),每剂煎两煎,每煎150±10ml合并,准确量取10.0ml于30ml三角瓶中,加乙醇,置水浴上蒸干,加5.0ml甲醇振摇后放置过夜,取10μl点样,层析后按上述方法测定,五剂药的测定值见表1-27-1。 表1-27-1 葛根黄芩黄连汤中葛根素的含量测定 2.2 治疗小儿秋季腹泻[9] 治疗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6月~1岁24例,1~2岁16例,平均年龄1.5岁。其中腹泻≤10次/d23例,腹泻>10次/d17例。轻度脱水19例,中度脱水20例,重度脱水1例。对照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6个月~1岁16例,1~2岁14例,平均年龄1.4岁。其中腹泻≤10次/d18例,腹泻>10次/d12例。轻度脱水14例,中度脱水15例,重度脱水2例。两组入院前平均发病天数分别为1.7d和1.9d,未经正规治疗。两组病情,临床表现,病程分布基本一致。治疗组采用加味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连、甘草、藿香、木香各3g,黄芩、滑石、车前子、神曲各6g。6个月小儿每日1剂分3次口服。其余按年龄增减。对照组:用病毒灵剂量4mg/kg,次。每日服3次。两组均按脱水程度给以ORS液口服或静脉补液,纠酸等对症治疗,不禁食。 疗效标准为:痊愈:服药3d,大便次数≤3次/d,性状正常,临床体征消失。有效:服药3d大便次数≤3次/d,性状正常,临床体征减轻。无效:服药3d后腹泻,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变者。 表1-27-18 两组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表 2.3 病毒唑合用葛根芩连汤治疗小儿秋季腹泻[10] 对于轻、中度脱水者均采用ORS补液;若严重呕吐者不能口服或有重度脱水伴有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及循环衰竭者,宜先静脉补液,待病情好转稳定时改用0RS补充继续丢失及生理需要量。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病毒唑注射液10~15mg/k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中静滴,1次/d。中药疗法基本方:葛根10g、黄芩10g、黄连5g、炙甘草3g。以上诸药研为细末并混合均匀,用法按1次1g/岁,日服3次。随证加减,有腹胀者加木香,腹痛者加白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疗法。 疗效判定标准:治愈:每日排便1次,成形,大便镜检正常,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好转:每日排便2次或不成形、或大便镜检可见脂肪球,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用药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结果治疗组241例全部治愈,平均2.84±0.75d;3d内治疗率为81.3%(196/241),其中有48例仅用药1~2次腹泻即止;106例用药1d内大便为糊状,发热均在入院后6.5h内退热,脱水纠正时间平均为2.14d。对照组治愈90例,好转10例,疗程2~8d,平均4.13±0.92d;3d内治愈率为36%,平均退热时间1.8d,脱水纠正时间平均为3.87d。治疗组在治愈率、平均止泻天数及3d内治愈率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2.4 将葛根芩连汤加味制成灌肠液治疗小儿腹泻 病程最短1d,最长62d。大便次数最少2次/d,最多20余次。其中急性89人,迁延性11人,中毒性菌痢1人,慢性菌痢1人。轻型78入(治疗组42人、对照组36人),重型24人(治疗组13人,对照组11人)。发热49人。轻度到中度失水30人,重度失水1人。分型标准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婴幼儿腹泻防治方案规定(中华儿科杂志,1987;25(3):175)。经统计学处理:x2=0.02,P>0.05。 治疗组灌肠方药组成:葛根、黄连各5g,黄芩10g,马齿苋30g,木香6g。上药浓煎加工制成,每瓶100ml,加入3%~5%苯甲酸钠防腐剂备用。用量:<1岁5~10ml/次,1岁以上15~20ml/次,3岁以上25m1/次,小于5岁30ml/次。每日2次保留灌肠。紧压肛门,俯卧15min以上,时间越长越好。对照组用痢特灵0.1g加生理盐水10~30ml保留灌肠,每日2次。 疗效标准:临床症状消失,大便次数及性状无异常,镜检阴性为痊愈;临床症状减轻,大便次数及性状有改善为好转;大便次数、性状、镜检均无改善为无效。结果为,治疗组痊愈47人,好转8人,无效9人,总有效率80.43%;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x2=5.155,P<0.05)[11]。 2.5 葛根芩连汤配合ORS治疗湿热型婴幼儿腹泻 高氏[8]用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本病,药用葛根9~15g,黄芩6~9g,黄连1.5~4.5g,茯苓9~12g,炙草3~6g。兼有呕吐加半夏6~9g,竹茹4~6g;兼有食滞加山楂6~9g,神曲6~9s;腹胀加木香6~9s,腹痛加白芍4.5~9g;热重加金银花6~9g;尿少加滑石9~12g。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80~100ml,分3~4次服用,连服3~5日。口服补液:将WHO推荐的ORS配方中葡萄糖改为米粉。配方:氯化钠3.5g/L,碳酸氢钠2.5g/L,氯化钾1.5g几,米粉30g/L。配制方法:先将小米用铁锅炒至六成熟后加工成米粉,加规定水量煮熟,再加其它电解质。全部病例采用ORS液,按公斤体重补给。轻度脱水60~80ml/kg,中度脱水80~100ml/kg口服,每隔5~10min喂20~30ml,直至脱水纠正。 疗效标准:痊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大便次数及性状正常(大便次数≤3次/日,性质为非稀水便,镜检正常)。有效:症状及体征减轻,大便次数及性状接近正常。无效:症状、体征、大便次数及性状无明显改善。结果:痊愈360例,平均治疗天数为5d;无效6例,其中1例继发肺炎,5例脱水加重收入住院治疗。痊愈率为98.36%。脱水纠正时间:8h293例,占81.42%;12h63例,占17.21%。腹泻停止时间:24h24例,48h80例,72h187例,96h79例,平均止泻时间72h。大便成形时间平均4.5d。 另外还有很多应用葛根芩连汤治疗腹泻的报道[12~16]。 3.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以虚实为纲进行辩证治疗,实证为主者偏于湿热用葛根芩连汤合白头翁汤、芍药汤化裁,结果29例,临床治愈9例,显效8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100%[17]。 4.治疗上消化道出血 用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脾胃湿热型)80例,大黄粉治疗41例,共121例。其中,男79例,女42例;年龄19~62岁,平均38岁;住院患者10例,门诊患者14例。诊断以柏油样大便、大便出血试验阳性(或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为依据,排除因饮食所致的假阳性,并以有中焦脾胃湿热征象者为观察对象。全部病例出血前或后均查过内镜。胃十二指肠溃疡者51例,溃疡并慢性胃炎者5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者6例,溃疡病术后残胃炎及吻合口溃疡者5例,药物性胃出血者5例,胃癌者2例,Hb60g/L以下者12例,61~90g/L者47例,91~120g/L者44例,121g/L以上者18例。 葛根芩连汤处方:葛根15g,黄芩10g,黄连6g,地榆炭30g,干姜2~3g,木香5g,白芍15g。1剂/d,加水700ml煎至350m1分2次冷服。大黄粉组处方:大黄粉每次3g,3次/d,冷开水调服。两组均酌情配以补液、输血、生脉针静滴等对症治疗。36h内未见转机者加用止血药等划归无效病例。少数重度出血患者,病势凶险,就诊时即给予西药止血等对症治疗而获效者不包括在本观察内。结果:有效病例中,葛根芩连汤加味组,大便隐血转阴时间1.8~16d,平均为5d;大黄粉组,大便隐血转阴最快者为2.5d,最慢者为17.5d,平均6d,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的评判标准,总有效率前者为81.3%,后者为53.7%(P<0.05)[18]。 5.治疗浅表性胃炎 本方为主,配合芳香化浊,行气止痛,健胃和胃诸法组成葛根清胃饮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60例,显效32例,有效28例,全部病例均在1~2周内疼痛消失[19] 在治疗肠胃炎方面,还可以针刺配合药物[20]或腹部电热吹风配合药物[21],前者治疗85例,治愈率65%,后者治疗5例,均在1~3日内治愈。治疗小儿中毒性消化不良66例,有效率93.9%[22] 6.治疗伤寒 王氏[23]本方加味在补液、支持疗法的基础上治疗小儿鼠伤寒沙门菌感染。在采用补液、支持疗法及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根据药敏试验,对呋喃妥因高度敏感的18例单纯采用该药治疗,列为对照观察;其余23例在应用呋喃妥因的同时加用中药治疗,列为治疗组观察。用药剂量及方法:呋喃妥因每日5~10mg/kg体重,分3次口服。中药以葛根芩连汤为基本方:葛根、黄芩、黄连、鲜椿根皮、孩儿茶、茯苓各6~9g,生地榆,建神曲各9~12g,马齿苋9~15g,木香、莲子、甘草各4~6g。水煎频服,每日一剂;若腹痛,里急后重加枳壳、槟榔、炒麦芽各6~9g;久泻不止加炒山药、煨诃子、车前子各6~9g。对出现败血症者(两组各2例),均加用头孢氧哌唑,每日100~200ml/kg体重,分2~3次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 治疗组23例,出院时大便均转正常,临床治愈率100%。对照组18例中,有2例大便次数每日减少至4~5次,便未成形,好转出院;其余16例大便正常,临床治愈,临床治愈率88.9%。其他并发症,如肺炎、高热惊厥、腹胀、肝肾损害等,随著病情的好转均恢复正常。两组热退时间的比较:发热者治疗组21例,对照组14例。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时间前者1~12d,平均4.05±0.55(均值±标准误,下同);后者1~14d,平均6.79±0.97;两组退热时间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 两组止泻时间的比较:治疗组23例,止泻时间3~18d,平均9.17±0.88d;对照组16例(另2例泄泻次数减少后即出院),止泻时间5~24d,平均15.19±1.48d。两组止泻时间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 以本方为治疗组,西药为对照组治疗肠伤寒[26]。分组如下:中医组及西医组,入院时间病程分别为15.64±5.05及15.8±4.63d。治疗前主要症状、体征及化验配对差异无显著性(P>0.50),见表1-27-19、见表1-27-20。 表1-27-19 两组治疗前主要症状与征体(例数) 注:△体温呈梯形上升稽留不退,午至晚间发热为剧,入院时体温均在39.5℃±。 表1-27-20 两组治疗前主要化验结果(例数) 注:*“0”凝集效价均≥1.80;“H”凝集效价,各有1例=1∶80,余均≥1∶60 表1-27-21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注:*各症状疗效分别作配对t检验:P>0.20或P>0.05,△达治愈标准时,肿大消失者。 中医组:舌质红6例,黄腻苔4例,薄白苔2例;脉浮数5例,浮缓1例。极期治则清热化湿,解毒生津。用葛根芩连汤:葛根30g,黄芩15g,黄连9g,甘草6g,随症加减。恢复期治则健脾益气,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水煎服,日1剂,2次分服。热退1~2周停药。西医组以氯霉素联合其他一种抗伤寒杆菌药。各药剂量、用法及总疗程,均符合《实用内科学》与《传染病学》规定。辅助治疗:12例均给维生素B1及C。高热不退者予物理降温。食欲不振、脱水者予补液。 治愈标准:体温恢复正常后两周或大便培养连续两次阴性(相隔5d),肝功能恢复正常。 用本方治疗伤寒者及副伤寒与用氨苄青霉素及氟哌酸常用剂量治疗相比,15d为1疗程。本方治疗组原血培养阳性者143例,治疗后转阴时间6~22d,平均12.66d;原肥达反应阳性者128例,治疗后转阴时间11~25d,平均16.5d。其中治疗组200例,显效116例,有效82例。西药对照组50例,显效15例,有效32例,表明本方治疗本病敏感,疗效比对照组满意[25]。另有肠伤寒98例,经本方加味治疗均获效,1月后随访无复发。其中5d内痊愈25例,6~10d痊愈18例,11~15d痊愈5例,体温大多在1周内恢复正常[26]。本方加减并结合西药治疗伤寒40例,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退热时间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27]。 7.其他 以本药对为主组方还可治疗小儿发热[28]、慢性前列腺炎急性发作[29]、五更泄[30]、川畸病[31]等,有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1 詹贵成,蒙光容.薄层层析一比色法测定葛根黄芩连汤中的葛根素含量.药物分析杂志,1987;7(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610 3 曹志红,杨雁宾.葛根黄芩黄连汤煎剂与片剂中主要有效成分分析.云南中医杂志,1993;14(5):30 4 马鹏,徐宁.用RP-HPLC鉴别葛根芩连汤和测定其指标成分甘草酸与小檗碱的含量.华西药学杂志,1997;12(2):82 5 王晓华,吴宗好,胡惠平.葛根芩连口服液质量标准研究.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0;19(4):54 6 孙强英.葛根芩连汤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菌痢88例.江苏中医,1997;18(7):21 7 林鸣,隋书鹏,朱奎,等.葛黄散的药理作用及治疗小儿湿热型腹泻141例疗效观察.药学情报通讯,1990;8(2):27 8 高光清.葛根芩连汤配合ORS治疗湿热型婴幼儿腹泻.山西中医,1995;11(5):60 9 王西瑛.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40例.陕西中医,1995;16(8):346 10 高清瑞,王茹.病毒唑和用葛根芩连汤治疗小儿秋季腹泻241例报告.安徽医学,1995;16(2):17 11 许桂英,刘宏波,沈瑞兴,等.清肠液灌肠治疗小儿腹泻102例.上海.中医药杂志,1989;(9):18 12 刘新旗,罗世生.葛根芩连汤治疗婴幼儿腹泻123例临床体会.江西中医药,1995;26(1):32 13 温伟泉.黄芩黄连葛根汤加味治疗湿热泄泻82例.广州医药,1995;26(5):60 14 黄金昶,草永华,蒋富斌.加味葛根芩连汤治疗婴幼儿腹泻50例.中级医刊,1995;30(8):47 15 张思荣.葛根芩连汤治疗小儿秋季腹泻132例.光明中医,1994;(6):13 16 陈爱美.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妊娠泄泻30例.湖北中医杂志,1995;17(5):33 17 乔振纲,乔艳贞,乔艳华.虚实为纲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17例.陕西中医,1996;17(1):13 18 郑灵惠.葛根芩连汤治疗上消化道出血80例.新消化病学杂志,1996;(12):704 19 辛永豪.葛根清胃饮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60例.广州医学,1993;(6):336 20 康小明.针药配合治疗急性肠胃炎85例.陕西中医,1996;17(1):32 21 杨翔兰.加味葛根芩连汤配合腹部电热吹风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51例.贵州中医学院学报,1995;17(2):23 22 郭应修,郭卫华,韩杰民.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小儿中毒性消化不良66例.山西中医,1994;10(4):25 23 王军仓,傅满霖,王淑惠.小儿鼠伤寒沙门菌感染41例疗效观察.中医杂志,1990;(9):33 24 钱金粉,郭法杰.葛根芩连胶囊内容物提取工艺的探讨.基层中药杂志,1995;(2):20 25 朱可奇.葛根芩连汤治伤寒及副伤寒200例临床观察.江西中医药,1992;(2):20 26 贺志良.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肠伤寒98例.浙江中医杂志,1991;(8):344 27 夏中伟.中西医结合治疗伤寒40例临床观察.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1;(1):32 28 赵玉华.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小儿发热200例.新中医,1997;29(9):45 29 徐有志.葛根芩连汤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急性发作.中国民间疗法,1998;(1):42 30 鼓建中.赵给琴教授临床活用经方验举隅.国医论坛,1994;(4):17 31 王耀献,川畸病的中医临床探讨.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3;(3):54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