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荭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荭草 【名称出处】:《别录》 【概况】: 异名 游龙(《诗经》),茏古(《尔雅》),红草(《尔雅》郭璞注),鸿 基源 为蓼科蓼属植物荭草的全草或带根全草。 原植物 荭草Polygonum orientale L. 历史 荭草始载于《别录》,列为中品,云:“如马蓼而大,生水傍,”宋《图经本草》载:“似蓼而叶大,赤白色,高丈余。”《纲目》载:“其茎粗如拇指.有毛,其叶大如商陆形,浅红成穗,深秋子成,扁如酸枣仁而小,其色赤黑,而肉白,不甚辛。”《植物名实图考》中载:“荭草,《别录》列为中品,《尔雅》谓,荭,龙古。陆矶《诗疏》,游龙一名马蓼,高丈余。《图经本草》谓即水荭也。今北方亦呼为水荭,音讹为蓬。”《救荒本草》载:“嫩叶可煠食,陈藏器以为即《别录》有名未用之天蓼。”所云皆为本种。 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1~3m,茎直立,中空,有节,多分枝,遍体密被粗长毛,叶大,互生,广卵形或卵形,长10~20cm,宽6~12cm,先端渐尖,基部深圆或稍为心形,全缘呈浅波状,叶柄长;托鞘膜质,被毛,顶端常扩大而成一广展或外反的小片。圆锥花序顶生,长2~8cm,稍下垂,被柔毛;苞片鞘状,外面有长毛,内面无毛,广卵形;花白色或粉红色,花被5裂,椭圆形,无毛,雄蕊7~8,稍伸出花外;子房椭圆形扁平状,花柱2裂。瘦果扁平,略呈圆形,两面中部微凹,褐黑色,有光泽,包于宿存的花苞被中。 花期4~6月,果期7~8月,(图见《中药大辞典》.下册.1617页.3349条图) 生境与分布 多生长在路边和水边湿地。分布几遍全中国。 日本,印度经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均有分布。 。【生药】: 栽培 宜温暖湿润环境,适应性较强,一般土壤均可种植。 用种子繁殖,于3~4月春播。多用穴播,行株距各为50cm,穴深2~3cm,播后覆土或盖上草木灰。出苗后,结合松土除草,分次间苗、补苗,每穴定苗2~3株,并用人畜粪水或氮素化肥追肥2次。 旱季注意浇水。 采集 晚秋霜后,连根挖取,洗净,根、茎切成小段,晒干;叶置通风处阴干。。【化学】: 含硝酸钾和β-谷甾醇[1],从果实中得槲皮素和花旗松素(Taxifolin)[2],从根得到两新的甾皂甙Polysceptoside(1)和Spiroakyroside(2)[3]。其它成分参见“水红花子”条。 参考文献 [1] CA 1969;70:548161 [2] 中草药 1990;21(8):343 [3] Phytochemistry 1991;30(10):3405 【药理】: 本品注射液(2g/ml)0.2ml加入侧管具有增加豚鼠离体心脏的冠脉流量、扩张冠脉、延长小鼠缺氧的存活时间和使氧耗减慢的作用。 对离体、在体蛙心,开始呈现抑制,心率减慢,后收缩力加强。其注射液还具有扩张大鼠下肢周围血管,拮抗组胺引起的豚鼠支气管痉挛作用[1]。 本品注射液(20~40g/kg,ip)有增加小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及对抗急性心肌缺血的作用[2]。 参考文献 [1] 福建医药杂志 1984;(6):28 [2] 贵州医药 1981;(5):70 。【药性】:性味 辛,温。 微毒。 ❶ 《别录》:“辛。有毒。” 功效 祛风利湿,活血止痛。 主治 风湿性关节炎,疟疾,痢疾,风湿水肿,疝气,脚气,小儿疳积,毒蛇咬伤。 ❶ 《别录》:“主恶疮,去痹气。”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煎水洗。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 ❶ 《谈野翁试验方》:“治疮疡,生肌肉:水荭花根煎汤淋洗,仍以其叶晒干研末,撒疮上,每日1次。” 【医药家论述】: ❶ 李时珍《纲目》:“此蓼甚大,而花亦繁红,故曰荭。曰鸿,鸿亦大也。《别录》有名未用草部中有天蓼,云一名石龙,生水中,陈藏器解云:天蓼即水荭。 据此,则二条乃一指其实,一指茎叶而言,今并为一。”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