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草豆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草豆蔻 【名称出处】:《雷公炮炙论》 【概况】: 异名 豆蔻(《别录》),草果(《通志》),草蔻(《本草从新》),偶子(《中药志》),草蔻仁(《广东中药》)。 基源 为姜科山姜属植物草豆蔻的种子团。 原植物 草豆蔻Alpinia katsumadai Hayata[Languas katsumadai(Hayata)Merr.] 历史 参见“白豆蔻”条。 形态 株高达3m。叶片线状披针形,顶端渐尖,并有一短尖头,基部渐狭,两边不对称,边缘被毛,两面均无毛或稀有于叶背极疏的粗毛,总状花序顶生,直立,长达20cm,花序轴淡绿色,被粗毛;小苞片乳白色,阔椭圆形,基部被粗毛,向上逐渐减少至无毛;花萼钟状;无侧生退化雄蕊;唇瓣三角状卵形,顶端微2裂,具自中央向边缘放射的彩色条纹;子房被毛。果球形,熟时金黄色。花期4~6月,果期5~8月。 (图见《中国植物志》.第16卷.第2分册.93页.图版30)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地疏或密林中。分布于广东、广西。。【生药】: 采集 夏、秋二季采收略变黄的果实,晒至九成干,或用沸水略烫,晒至半干,除去果皮,取出种子团,干燥。 药材主产于海南万宁、陵水、崖县、文昌、屯昌、儋县、澄迈及广西南部地区。 鉴别 性状 种子团圆球形或椭圆形,直径1.5~2.5cm,表面灰白色或灰棕色。中间有白色隔膜分成3瓣,每瓣有种子多数粘连紧密。种子卵圆状多角形,长3~5mm,直径约3mm;表面灰棕色,被一层白色透明的假种皮,背稍隆起,合点约在中央,中脐位于背侧面,种脊为一纵沟,经腹面至合点,破开后里面灰白色。 气芳香,味辛辣。以个大、饱满、气味浓者为佳。 显微 种子横切面:假种皮为3~4列多角形薄壁细胞,最外1列长方形切向延长。种皮表皮细胞为1列长圆形细胞,壁较厚,下皮为1~3列薄壁细胞,切向延长,油细胞2~3列,夹杂在色素细胞层中,色素细胞内含棕色色素。内种皮为1列排列整齐的棕色厚壁细胞,外侧有圆形胞腔,内含硅质块。 外胚乳细胞含淀粉粒,内胚乳细胞含糊粉粒。(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 17页 图11)种子粉末:灰棕色。 ❶ 种皮表皮细胞表面观长条形,末端渐尖,直径9~31μm,完整者长至400μm,壁厚2~5μm,非木化。 ❷ 下皮细胞1~3列重叠,常与种皮表皮细胞上下层垂直排列,长多角形或类长方形,直径14~31μm,长至150μm,胞腔内不含深色物。 ❽ 内胚乳及胚薄壁细胞含细小糊粉粒,并含脂肪油滴。 理化 取样品粉末适量,加水蒸馏,提取的挥发油用无水硫酸钠脱水,点于硅胶G板上,以樟脑,1,8-桉油素为对照,以己烷-乙酸乙酯(85∶15)为展开剂,展距17cm,喷10%磷钼酸乙醇液,斑点显蓝灰色。(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19页.图13)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留的果壳,筛去灰屑。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 含挥发油和黄酮化合物,挥发油有桉油素、α-石竹烯、反-金合欢醇(trans-Farnesol)、芳樟醇、樟脑、松叶烯-4-醇(Terpinene-4-ol)、莳罗艾菊酮(Carvotanacetone)、乙酸龙脑酯、乙酸牻牛儿苗酯、肉佳酸甲酯、橙花叔醇等,黄酮类化合物有山姜素(Alpinetin)、豆蔻素(Cardamomin)、乔松素(Pinocembrin)以及(5R)-反-1,7-二苯基5-羟基-6-庚烯-3-酮((5R)trans-1,7-Diphenyl-5-hydroxy-6-hepten-3-one)、(3S,5S)-反-1,7-二苯基-3,5-二羟基-1-庚烯、反-1,7-二苯基-5-羟基1-庚烯、反,反-1,7-二苯基-5-羟基4,6-庚二烯3-酮[1,2]。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539 [2] Chem Pharm Bull 1983;31(5):1544 【药理】: 种子的10%水浸出物ig能增加胃蛋白酶活性[1]。种子的乙醇抽提物对小鼠腹水肉瘤180无抑制作用[2]。 参考文献 [1] 中医杂志 1980;21(2):148 [2] 生药学杂志(日) 1979;33(2):95 【药性】: 性味 辛,温。 ❶ 《别录》:“辛,温。” 归经 脾、胃经。 ❶ 《汤液本草》:“足太阴、阳明经。” 功效 暖胃止呕,燥湿祛寒,行郁破滞。 主治 胃寒腹痛,脘腹胀满,反胃吐酸,痰饮积聚,食欲不振,寒湿吐泻。 ❶ 《别录》:“主温中,心腹痛,呕吐,去口臭气。”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阴虚血少,津液不足,无寒湿者忌服。 ❶ 《本经逢原》:“阴虚血燥者忌之。” 配伍应用 ❶ 配生姜、人参、生山楂,治脾寒胃弱,不思饮食。 ❷ 配半夏、陈皮、郁金,治胸膈满闷,痰逆呕吐。 方选和验方 ❶ 豆蔻汤(《博济方》)治脾胃虚弱,不思饮食,呕吐满闷,心腹痛:草豆蔻肉240g,生姜(和皮切作片子)1片,甘草120g。3味同入银器内,用水过药三指许,慢火熬令水尽,取出,焙干,杵为末。每服3g,沸汤点服。 夏月煎之,作冷汤服亦可。 上4味切,以水800ml煮取300ml去渣,分温2服。 为末,每服5g,加入陈米3g,枣2枚,水煎服。 ❻ 草豆蔻汤(《圣济总录》)治霍乱心烦渴,吐利不下食:草豆蔻(去皮)1g,黄连(去须)30g。2味同捣筛,每服9g,加乌豆50粒,生姜3片,水煎去渣服,日3服。 ❶ 李时珍《纲目》:“豆蔻治病,取其辛热浮散,能入太阳、阳明,除寒燥湿,开郁化食之力而已。南地卑下,山岚烟瘴,饮啖酸咸,脾胃常多寒湿郁滞之病,故食料必用,与之相宜,然过多亦能助脾热,伤肺损目。” 又散一切冷气,消酒毒者,亦燥湿破滞,行气健脾开胃之功也。产闽之建宁者,气芳烈,类白豆蔻,善散冷气,疗胃脘痛,理中焦。 产滇、贵、南粤者,气猛而浊,俗呼草果者是也,善破瘴疠,消谷食,及一切宿食停滞作胀闷及痛。” 或湿痰郁结成病者,亦效。若热郁者不可用,恐积温成热也,必用栀子之剂。”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