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草血竭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草血竭 【名称出处】:《滇南本草》 【概况】: 异名 回头草、草血结(《滇南本草》),土血竭、拱腰老(《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金贵鸡(《滇南本草》整理本),迂头鸡、一口血、蛇疙瘩(《四川中药志》),紫花根、地蜂子、地黑蜂、老腰弓(《云南中草药选》),血三七(贵州)。 基源 为蓼科蓼属植物草血竭的根茎。 原植物 草血竭Polygonum paleaceum Wall. 历史 本品始载于(《滇南本草》),但清(《植物名实图考》)记载较为详细云:“生云南山石间。乱根细如团发,色黑,横生,长柄长叶微似石韦而柔,面绿背淡,柄微紫,春发葶,开花成穗,如小白蓼花。”所述为本种。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约40cm,根茎块状,棕黑色,具多数细根,茎纤细,绿色有棱,无毛。根生叶披针形至短圆状披针形,长8~22cm,宽6~15mm,先端尖或锐尖,基部阔楔形或近圆形,全缘略翻卷;上面绿色,下面粉绿色,两面中肋均凸出;叶柄长5~12cm,茎生叶互生,叶柄长15~3.5cm。 有时近于无柄,托叶成鞘状,其余均同根生叶。穗状花序,长约3~8cm。苞片和小苞片均膜质,披针形,背面有褐色中脉;花淡红色,花柄短,花被5裂,覆瓦状排列,雄蕊5;子房卵状而扁,花柱2裂。 小坚果三棱形,黑褐色而具有光泽,花期7~8月,果期9月。(图见《中药大辞典》.1581页.3290条图) 生境与分布 常野生于山石间或草坡丛中。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生药】:栽培 宜凉爽、向阳的环境。 在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壤土中生长,不耐水涝。用分株繁植,于冬季或早春,将老蔸挖起,取带芽与须根的根茎,分成单株作种栽。 按行株距各26cm开穴,深约10cm左右,每穴栽苗3株,栽后覆土浇水。 出苗后,结合中耕除草,培土壅根。生长期中,用人畜粪水或氮素化肥追施2次。越冬时可用厩肥、堆肥或草木灰施肥1次。 注意病虫害防治。 采集 秋季采挖根茎,去净茎叶、泥沙,晒干。 药材产于云南、四川等地。 鉴别 性状 根茎扁圆柱状,常卷曲,两端略细,长2.5~7cm.径1~2cm;表面黑棕色,有较粗横纹,有的成节状,残留少量叶基及细根。质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红棕色,维管束黄白色,点状排成一圈。味涩。 以无细根、心红棕色者为佳。 显微 根茎横切面:木栓层较厚。皮层较窄,维管束外韧型,韧皮部较窄,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主为导管,常多数相聚,木纤维较少,木品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簇晶,直径24~57μm,并含淀粉粒及棕黄色树脂状物。(图见《中药志》.第1册.图146)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存细根,洗净,润透,切片,晒干。 贮藏 置干燥处。。 【化学】: 混合性鞣质。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目.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5 【药性】: 性味 苦、涩,微温。 ❶ 《滇南本草》:“微温,苦、辛、微涩。” 功效 活血散瘀,调经,止血,止痛,消食。 主治 血瘀经闭,食积胃痛,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跌打损伤,外伤出血。肠炎,痢疾,红崩白带。 ❶ 《滇南本草》:“宽中下气,消宿食,消痞块年久坚积板硬,胃气疼,面寒疼,妇人癥瘕。消浮肿,破瘀血,止咳嗽。 ” ”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5g;入散剂或浸酒。外用:研粉撒敷。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❶ 《滇南本草》:“治寒湿气浮肿:草血竭、茴香根各9g,草果子6g。同为末,同鳅鱼煮吃3~4次。” 单方应用 ❶ 《云南中草药选》:“1)治菌痢:草血竭干粉3~5g,吞服,日3次。2)治外伤出血:草血竭研粉外涂伤口。”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