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苦地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苦地丁 【概况】: 异名 地丁草(《中草药学》),地丁(《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 基源 为罂粟科紫堇属植物地丁草的全草。 原植物 地丁草Corydalis bungeana Turcz,又名紫花地丁(辽宁、河北、内蒙古、河南),小鸡菜(山东)。 形态 多年生草本,植株高10~30cm,无毛。 根细而直,茎柔弱,自基部分枝。 基生叶及茎下部叶具长柄,长3.5~10cm;叶片轮廓卵形,长1.5~3.5cm,三~四回羽状全裂,一回裂片2~3对,具细柄或几无柄,小裂片线形。总状花序长可达6.5cm,苞片叶状;萼片2,鳞片状;花瓣4,淡紫色,上面花瓣长1~1.2cm,距长4.5~6.5mm,内面花瓣深紫色。 蒴果狭椭圆形,长约1.6cm,宽3~4mm。花期4~5月,果期5~6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25页.图1779) 生境与分布 生于平原、山沟、溪旁、丘陵草地或疏林下。分布于辽宁、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山东、河南、湖南。 。【化学】: 全草含紫堇灵碱(Corynoline)及乙酰紫堇灵碱(Acetylcorynoline)[1,2]。 尚含(+)Bungeanine[3]。还含右旋紫堇灵碱(d-Corynoline)、四氢黄连碱(Tetrahydrocoptisine)、原阿片碱(Protopine)以及香豆素、甾体化合物与酚性物质[4]。还含Corycavine、Bicuculine、11-表紫堇灵碱(11-Epicorynoline)、12-羟基紫堇灵碱(12-Hydroxycorynoline)、Scoulerine、Cheilanthifoline、Yuziphine、Iaoboldine、Noryuziphine、Dihydrosanguinarine和Acetylisocorynoline[5]。 并含(+)-13-表紫堇灵碱〔(+)-13-Epicorynoline〕[6]。另含香豆精内酯、甾体皂甙、酚性物质、中性树脂和挥发油[2]。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24 [2]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290 [3] Dictionary of Alkaloids,Chapman and Hall Ltd., 1989∶164 [4] 中国有毒植物.科学出版社,1987∶442 [5] CA 1988:108∶109510r [6] CA 1988∶108∶218969t。 【药理】: ❶ 抗菌作用 苦地丁注射液茎管法试验,1:256浓度对甲型链球菌、肺炎球菌有抑制作用,1∶32浓度对卡双球菌,1:16浓度对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1]。 ❷ 抗病毒作用 苦地丁注射液体外试验1:i0浓度对副流感仙台病毒有抑制作用[1]。 毒性 苦地丁总生物碱ip,小鼠的LD50为281±27.82mg/kg[2]。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通讯 1972;(5)∶16 [2] 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0;6(2)∶35。 【药性】: 性味 苦,寒。 ❶ 《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苦、辛,寒。” 归经 《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入心、脾经。” 功效 清热解毒。 主治 温病高热烦躁,流感,传染性肝炎,肾炎,瘰疬,腮腺炎,疔疮及其它化脓性感染。 ❶ 《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治痈疽疔肿,淋巴结结核。”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鲜品30~60g);或捣汁。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地榆,治痢疾。 ❷ 配蒲公英、大青叶,治湿热疮疡。 方选和验方 ❶ 《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治痢疾:地丁草配火线草、地榆,煎汤服。” 单方应用 ❶ 《河北中药手册》:“治急性传染性肝炎:地丁30g。水煎服。”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