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千户制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千户制

 蒙古建国初期最重要的三项制度之一。成吉思汗建国前,蒙古各氏族部落到处杂居。随着战争的发展和部落贵族间的斗争,原来的部落组织已不断分裂而遭到破坏。大批原部落以外的人被吸收进来,各部被掳掠来的奴隶数目急剧增长,新占领地区范围日益扩展。为了保障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既得利益,成吉思汗将全蒙古牧民统一编组为数十个千户,分授共同建国的贵戚、功臣,任命他们为千户那颜,使其世袭管领,并划分其牧地范围。千户既是军事组织单位,又是地方行政单位。当时,成吉思汗将一些千户分配给自己的母亲、诸弟和子侄,其余的千户则分为左、右两翼,由他直接统治。右翼各千户分布在直到阿尔泰山的蒙古西部地区,大体上相当于克烈、乃蛮、斡亦剌和汪古部的旧地,以博尔术和博尔忽为右手万户。左翼各千户分布在直到大兴安岭的东部地区,以木华黎和纳牙阿为左手万户。征服鄂毕河至额尔齐斯河的森林部落后,成吉思汗又封八邻部贵族豁儿赤为镇守林木中百姓的万户。在成吉思汗周围,还建立了 一支直属于他的护卫中军,由纳牙阿任中军万户那颜。万户是最高统兵官。在千户以下,又分为百户、十户。这种十进位的组织,分别由万户、千户、百户那颜统属。它已完全不是氏族部落的血缘组织,而是在新兴的蒙古国家统辖下的各级军事、行政机构。这种制度体现了蒙古国家军事系统和行政系统相结合的特点,在蒙古建国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千户制

我国金、元时期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最初为女真部落的军事组织名称,逐渐演变为兼有政治、经济、军事职能的社会组织。蒙古成吉思汗沿袭这一制度。元代不断完善,将蒙古人分为万户、千户、百户、十户,分别设长,共分九十五千户。万户长和千户长由蒙古大汗直接任命,世袭官职。开始也为军事组织,后来,渐变为一种军政合一的组织。

千户制

金、元时的社会组织形式。原为女真部落联盟组织形式,无定制,金政权建立前一年(1114),阿骨打(太祖)加以改造,定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女真语“千”、“千夫长”之意),逐渐演变成兼具军事、政治、生产三种职能的社会组织。蒙古沿袭, 南宋嘉泰四年(1204)成吉思汗用兵乃蛮部前已实行,开禧二年(1206)蒙古汗国建立后益臻完善。其制:将蒙古人分为万户、千户、百户、十户,分别设长,层层隶属。或按原部编制,或各部混合组成,共建九十五千户。万户长、千户长由大汗委派,官职世袭。最初纯属军事性质,后演变为军政合一组织。元代复将万户、千户分为上中下三等, 百户分为二等, 分别设万户府、千户和百户所。万户、千户另设*达鲁花赤一员。总领于枢密院。其制平时屯聚牧养,战时应召参战, 加强了战斗力,扩大了兵源。明代卫所兵制亦设千户所,驻重要府州, 下分十个百户所, 统隶于卫。千户为一所长官。

千户制

千户制

元代蒙古族人的基层建制。1206年,铁木真将蒙古代编为九十五个千户、设千户长统领。千户之上设万户长统领,千户之下逐级设百户长、十户长统领,皆世袭其职。千户既是军事组织单位,又是地方行政组织。蒙族入主中原以后,仍保留千户制。

☚ 村社制   乡都制 ☛

千户制

金元时期的社会组织形式。原为女真部落联盟组织形式,无定制,金朝建立前一年(1114),阿骨打(金太祖)定制:三百户为一谋克(女真语“百”,“百夫长”之意),十谋克为一猛安(“千”,“千夫长”之意),后逐渐演变成兼具军事、政治、生产三种职能的社会组织。蒙古承袭。南宋嘉泰四年(1204),成吉思汗用兵乃蛮部前始行,立千户、百户、牌子头(十户)。开禧二年(1206),蒙古国建立后益臻完善。建95千户,封开国功臣88人统领。或按原部编制,或由各部混合组成。隶属于左、中、右三万户,下辖百户、十户。万户长、千户长由大汗委派,官职世袭。最初纯属军事性质,后演变为军政合一组织。元代,万户、千户又分为上中下三等,百户分为上下二等,分别设万户府、千户所、百户所。万户、千户另设达鲁花赤1员。总领于枢密院。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5:21:04